数字化与价值升级:十五运会背景下的体育产业新动能
十五运会所开启的,是一个技术赋能体育、体育点亮生活的数字化新时代,其影响将超越赛事本身,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持久的数字化动能
◎何文义(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秘书长)
◎本文责编/张蓓蕾 影子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体现了国家对于体育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期待。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在这一背景下,体育产业正通过虚拟体育、智能健身、数字交互等创新形态,逐步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升级的关键跃迁。十五运会作为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全国性赛事,其所构建的“赛时炫科技、赛后留产业”闭环生态与“科技全运”体系,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技术验证、场景落地与产业协同的舞台。
全球背景下的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浪潮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革新,更是产业形态和社会价值的全面跃迁与深刻变革。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不同人群的体育场景体验。英超联赛与Oracle合作开启“Match Insights-Powered by Oracle Cloud”服务,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深入分析,赋予球迷全新观赛体验。正如有学者指出:“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正成为体育数字经济的核心资源,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另一方面,虚拟体育的爆发式增长正在重构体育产业新型生态。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与传统体育的融合愈发深入,虚拟体育也得到了显著发展。2023年6月,奥林匹克电子竞技周在新加坡举行,这是国际奥委会在电子竞技领域的首次尝试,也是国际奥委会积极拥抱青少年,融入体育发展新趋势的一次全新探索。同年9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宣布成立一个全新的电子竞技委员会。2024年,国际奥委会明确将虚拟体育纳入首届奥林匹克电子竞技运动会,标志着数字体育正式进入国际体育主流视野。
与此同时,我国虚拟体育赛事也迎来了爆发期。2024年上海虚拟体育公开赛吸引10个国家和地区超13万名选手参与,总决赛前累计观赛人次超2.6亿,创造了世界范围内虚拟体育赛事的直播新峰值。2025年9月,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首届中国虚拟体育公开赛应运而生。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虚拟体育综合性赛事,其设置自行车、赛车、滑雪、高尔夫、足球和篮球共6个赛项,打破传统体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标志着我国虚拟体育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十五运会带来的体育产业升级机遇
大型体育赛事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十五运会的举办恰逢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它已超越传统体育赛事概念界限,不仅是展现体育竞技魅力的舞台,更是展示我国体育产业领域最新数字化应用成果、促进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对于加速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更高效、更普惠、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更为全球重大赛事的科技赋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湾区经验。
首先,从技术应用上看,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发布的“科技赋能场景机会清单(第一期)”,涵盖18项场景需求,向全球创新主体发出“揭榜”邀请。其中11项深度集成人工智能技术,覆盖率达78.6%,创造多个“首次”纪录:应用了“运动员高精度技术诊断”“高精度光学观测与技战术分析系统”,关注残特奥会运动员的“脑控技术赋能重度残疾人运动员”,以及“人形机器人及多模态感知技术”,透过高算力集群支撑的实时AI决策能力提供综合技术保障。此外,深圳宝安区在赛事保障中成功应用四足机器人、AR智能导航、AI交互系统等技术,彰显了产业高地的技术实力。这些技术创新既服务于赛事保障,又通过实际场景验证加速了商业化成熟度。
其次,从城市更新上看,智慧场馆建设正在成为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抓手。广州智慧场馆改造构建了完整的技术体系,通过感知层的高精度传感器网络、数字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应用层的AR导览与光影互动技术,实现了“一屏统览、一网统管”运行保障指挥模式。深圳赛区同样发力,深圳市体育中心经改造后已成为集竞技、健身、休闲与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体育综合体,其主场馆配备“开合屋盖+可折叠移动斗屏”,可实现篮球、网球、冰球等16类项目的高效转场。这些设施不再是临时的赛事道具,而将成为城市长期数字资产,赛后通过功能调整继续服务于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
再次,从融合发展上看,“以赛兴城”的发展逻辑正在拓展体育产业的价值边界。一方面,赛事对城市经济拉动效应显著:深圳赛区承办25个项目(涵盖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残特奥赛事),预计吸引超3万名运动员、技术官员和媒体人员,推动“观赛+购物+体验”成为消费常态。另一方面,城市治理与产业融合同步推进:广州通过“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全运会科技创新应用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体育与科技、文旅、消费的融合发展模式。十五运会成为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契机,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了更优质的生态环境。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数字化历程预示着体育产业数字化的必然。然而,在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着政策体系不健全、技术研发待突破、专业人才短缺、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尤其需解决技术标准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数字鸿沟,以及传统体育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等核心挑战,需要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
首先,需要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数字体育产业是基于传统体育的数字化升级,是融合了体育、科技、文化、智造、消费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其政策支持体系需要从多个维度构建系统性和前瞻性的设计。明确 “数字体育产业”的统计分类和范围(如电竞、智能健身器材、在线健身平台、体育大数据、虚拟/增强现实体育、体育区块链应用等),出台国家级和省级《数字体育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将其纳入“数字中国”和 “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次,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数字体育技术升级。教育、娱乐、健身是体育的三大基本功能,也是数字体育产业的三大应用场景,完善从技术攻关到场景落地的完整闭环。集中资源突破VR/AR/MR沉浸式体验、8K超高清与自由视角转播、AI运动分析与智能指导、可穿戴设备精准传感、低延迟传输等底层技术瓶颈,提升用户体验感,满足用户娱乐需求。建立统一的体育数据采集、共享与应用标准,打通场馆、设备、平台间的“数据孤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智慧场馆建设、科学健身指导、电竞赛事升级、智能装备制造等核心场景进行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以应用需求牵引技术迭代。
再次,完善数字体育标准体系建设。数字体育标准体系是保障产业规范发展的基础,需从技术、数据、服务三个维度构建统一的框架。明确VR/AR体育设备、可穿戴运动装备、智能场馆系统等核心产品的技术参数、安全要求与兼容性标准。制定体育数据分类分级指南,界定运动员生理数据、用户健身数据、赛事运营数据等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范围、存储规范与共享边界;同时明确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防范数据泄露风险。建立数字体育服务评价体系,涵盖在线健身课程质量、虚拟赛事组织规范、智慧场馆运营服务等维度,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最后,培养高端复合人才。数字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科技”复合型人才,需进一步构建“培养—引进—留存”全链条人才体系。推动高校增设“数字体育”“体育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与智能体育装备企业、虚拟赛事运营公司共建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如十五运会科技场景开发)。针对现有体育从业者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助力传统人才向数字体育领域转型。重点引进体育大数据算法工程师、虚拟赛事策划专家、智能装备研发带头人等高端人才。建立以创新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与激励体系。
十五运会的举办恰逢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这场盛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数字技术的试验场、产业协同的连接器、城市升级的加速器。当AI教练、数字火炬手、无人机集群光影秀等赛时科技亮点逐步沉淀为湾区城市的智能资产,数字技术与体育精神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赛事的观赏性和参与度,更拓展了体育产业的边界,创造出健康、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新空间。十五运会所开启的,是一个技术赋能体育、体育点亮生活的数字化新时代,其影响将超越赛事本身,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持久的数字化动能。
网编:陈冰青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