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教育需要创新,更需要坚守——专访华南师大附中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

2023-09-11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杨洋 练学华

好的教育,应该是:让想走的孩子走得更稳、想跑的孩子跑得更快、想飞的孩子飞得更高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练学华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林若川 

华南师大附中校园。 华南师大附中∕供图

华南师大附中校园。 华南师大附中∕供图

又到开学季。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附”)启动的“丘成桐少年班”,今秋正式开班,这所全国知名中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上再进一程。

华附前身是始于1888年的广州格致书院,今年建校135周年,承办广东奥林匹克学校(以下简称“广东奥校”)30周年,承载了广东基础教育的许多荣光。

龙头学校的发展牵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华南师大附中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说:“华附一直聚焦‘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校之大事’,我们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培养储备人才,同时兼顾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

姚训琪认为,教育需要创新,更需要坚守,让学生既全面又创新地成长。“好的教育,应该是:让想走的孩子走得更稳、想跑的孩子跑得更快、想飞的孩子飞得更高。我们学校要尽全力帮助孩子到达他想去能去的地方。”

拔尖人才辈出,服务“国之大者”

《南方》杂志: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将“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列入“1310”具体部署。华附作为广东基础教育的龙头学校,弄潮儿向涛头立,将如何挑起担当?

姚训琪: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角度,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省委“1310”具体部署,“3”是激活三大动力,其一就是激活创新动力,提出把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再造发展活力新优势;“10”是十大新突破,把“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放到重要位置,要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拔尖创新人才的支撑。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准确把握“三位一体”的使命要求,以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华附一直聚焦“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校之大事”,一直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为国家创新输送人才。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93年设立广东奥校以来,华附获得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和天文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牌46枚;近20年来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输送560多名优秀毕业生,还有一批学生直接考取世界顶尖大学;参加科技创新科技发明比赛全省成绩最好。这些人才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科学、艺术、传媒、教育等领域成就显著,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今年9月在知识城校区开办的“丘成桐少年班”,是我们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举措。

华附在长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了解与掌握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所具有的特征与成长需求,设定了培养的总目标以及不同学习阶段的分目标,构建了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华附力量。

让乡镇有天赋的孩子脱颖而出

《南方》杂志:您作为省人大代表,建议打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路径,特别关注乡镇有天赋的孩子。华附在实践中如何推动城乡协调共育人才、推动乡村振兴?

姚训琪:确实,不少有天赋的孩子散落在广大的乡镇农村。这些孩子不加以特殊培养,很是可惜。我们做过一个调研,2023年广东省“英才计划”90名高中生中,县域高中仅有8名学生入选,占比8.9%,其余都是大城市的学生。

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是“省之大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抓手。在县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上,建议一方面要坚持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纳入加强县域高中的建设体系中,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培养、促进乡村振兴计划落实。

华附教育实践中一直致力推动城乡协调共育人才。一是合作开办分校,华附在汕尾市开办“华附汕尾学校”,每年给汕尾市提供1500多个优质学位;二是联学共建联合教研,华附与广州从化中学在教师跟岗交流、共享教育资源、支持城乡教育特色发展等方面联学共建,促进其教育水平持续提升;三是合作共建“海军航空少年班”,先后与广州八一实验学校、清远博爱学校、茂名高州中学、梅州蕉岭中学合作共建“海军航空少年班”,让当地一批特殊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多措并举地进行教研帮扶,华附正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积极利用线上与线下结合方式,采取教学开放与送教下乡,对梅州市蕉岭中学进行全方位、浸润式的帮扶,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多给学生几把“尺子”

《南方》杂志:全社会都很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许多家长让孩子从小学奥数、刷习题。您认为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做学问的观念?华附又是如何落实“减负增效”的?

姚训琪:刷题有可能刷出拔尖学生,但一定刷不出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一定是少数的。

我很赞同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所说的,孩子奥数获奖拿牌,仅是做学问的开始。真正能够走上做学问的道路,需要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不能有功利心,不能急于求成。做好学问,我认为要注重这三个层面:一是追本溯源,学习应“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抓住知识的本源,再应对其变化之道。二是关联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能形成更为系统的大局观。三是应用贯通,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逐步形成高速迁移的思维能力。

近年来,华附实施减负增效,主要从三个层面做好“减法”与“加法”。一是学生做“减法”,老师做“加法”。学生在学业任务上做“减法”,老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校本特色课程研发上做“加法”,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二是课后做“减法”,课堂做“加法”。华附组织老师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设计,给学生减去繁重的教辅材料,课堂实施“一核一体”思维型教学,坚持因材施教。三是作业数量上做“减法”,质量上做“加法”。华附最早引进智能纸笔系统和智学网,用信息化、数字化来管控课后作业的总量与时长,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曲线,更精准地做好个性化学习指导。

华附在评价方面,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取向,创新探索出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多给学生几把“尺子”,会让学生增添多份动力;多关注学生的感悟体验,会为学生留下更多美好的成长回忆。

教育需要创新与坚守

《南方》杂志:外界都知道华附的奥校办了30周年,其实华附以学农传统为特色的劳动教育已经办了33年。华附为何长期坚持办好劳动教育?为何能长期做好一件事?

姚训琪:最近,华附劳动教育项目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是对我们坚持33年探索实践的最大鼓励。其实,我们除了承办广东奥校30年、长期坚持劳动教育之外,还设立科技文化节、开展学生发展指导、进行冬季长跑活动、举办青春旋律艺术节等等教育活动,并且都坚持了20年以上。

教育需要创新,更需要坚守。没有长时间的积淀,创新就是昙花一现,这不是教育该有模样。因此,华附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聚焦学校育人目标,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既全面又创新地成长。我认为,孩子学习的过程就像走在大森林里。孩子们要穿过森林,看到不同的风景,经历森林中不同的片区;有些孩子飞着、跑着,有些走着,虽然脚印深深浅浅,但是孩子们都在向前向上行进。好的教育,应该是让想走的孩子走得更稳、想跑的孩子跑得更快、想飞的孩子飞得更高。学校要尽全力帮助孩子到达他想去能去的地方。因此,华附虽无法将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拔尖创新人才,但会努力让今后想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孩子有着更远大的理想追求、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也是华附人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


网编:卢益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