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见绿美:湿地就在城中央
城市里的湿地公园,其宝贵的价值远不止纯天然的一片独具特色的湿地景观,它更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体现着人们对城市建设、对自然保护的理念更新、科学迭代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东莞 惠州
◎本文责编/张蓓蕾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南方》杂志记者叶国屏/摄影
植被繁茂,飞鸟蹁跹而舞,在广东不少城市车水马龙的市中心,总有一片生机盎然的湿地维系着城市与自然的平衡。
作为全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广东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湿地类型多元,拥有丰富而多样的生物资源。特别是那些紧邻高楼人流的湿地公园,不仅带给城市珍贵的绿意,还打开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粤式新篇章。
建设城市湿地的广东样本
“我省已设立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3处,分别为东莞市城市湿地公园、惠州市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和湛江市绿塘河城市湿地公园。”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同时各地市以湿地公园体系建设促进湿地保护,结合流域综合治理、跨界河流污染整治和区域生态建设需要,在江河、湖泊、库塘、河口等合适区域建设一批湿地公园。据初步统计,全省现有城市湿地公园26处。
以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正是广东不断提升湿地保护建设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积极指导各地结合碧道建设、水鸟生态廊道建设等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广州市建成湿地公园25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建成自然保护地89处。建立了以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深圳市整合利用红树林湿地资源,积极打造湿地公园品牌,全市湿地公园包括红树林湿地、坝光银叶树湿地,从布局上贯穿东西岸线,成为全市规划打造300公里海岸带中的重要生态资源。佛山市结合流域综合治理、跨界河流污染整治和区域生态建设需要,在江河、湖泊、库塘、河口等合适区域建设一批湿地公园,新建16个市、县级湿地公园,并将湿地公园建设延伸到镇、村,新建镇村级湿地公园13个。
广东始终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探索形成富有广东特色的湿地生态修复方案。
走访广东各地的湿地能够发现,各地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物种多样性不断丰富,尤其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调控水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广东众多的城市湿地为未来的城市与生态共建,让人民更好共建共享绿色空间提供了范本。
重塑生态平衡的自然修养
虎山远眺、龙湾望峰、兰舟轻渡、红林野趣、翡翠绿心、沙田揽胜、滩林鸣禽、水漫菱洲、长堤栖鹭、芦荻飞雪……这些具有诗意与浪漫色彩的景点名称,给予了游客与市民对于湿地风景的丰富想象空间。这正是以公园核心搭配城市活力翼、湿地生态翼和十景格局的“一心两翼十景”的惠州市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
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惠州市城市中心区,是粤东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红树林群落基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树林公园。为了更好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完整性,资源的稳定性,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在近30年的规划建设中,通过利用淡澳河流域面积大、自身承担生态廊道功能的特点,发挥湿地公园在洪水控制、废水处理、非点源污染控制、野生生物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公园的综合利用效益。
1994年,惠州大亚湾开发区陆续将保护红树林列入区土地规划和沿海防护林体系规划。多年来,通过退塘还滩、构建区域水生态安全格局等规划策略加大湿地恢复力度,全面提升和完善湿地生态系统,最终形成稳定、健康的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复杂的治理过程包含着湿地工作者和广大市民的集体心血:外围治理周边污水源头,实施中心区污水管网工程,将生活污水拦截纳入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持续提高周边河流的水质;建立连续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植物群落,为园内鸟类、动物提供食物来源。
目前,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在一期原有卤蕨、秋茄、桐花树、无瓣海桑等品种的基础上,增加了海漆、杨叶肖槿、榄李等品种,增加面积4700平方米。2020年,大亚湾开发区完成公园一期东面排涝站出水口红树林修复工程,种植红树苗面积约660平方米;2019年至今,在淡澳河入海口开展海岸线修复项目,修复种植3.7万平方米红树林等。现在,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已经成为集生态保护、游览观光、休闲健身、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在对红树苗进行补种和修复的时候,我们发现不少红树通过‘胎生’繁殖出更多的红树幼苗。”大亚湾开发区公用事业管理局工作人员说。据介绍,随着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及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片土地也成了不少鸟类的家园。2022年3月,在红树林发现的鸟种由87种增至115种,其中包括彩鹳、褐翅鸦鹃、鹗、黑翅鸢、蛇雕、黑鸢、红隼、白腰杓鹬、白胸翡翠、白琵鹭、凤头鹰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
在湿地上课的新体验
在湿地体验研学课堂上感受湿地的神奇与重要,已经成为广东众多青少年儿童打开学习体验的新方式。
4月的一场节水研学课堂上,东莞市松山湖燕岭湿地展览馆内的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现场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引导与讲解下,近距离观看燕岭湿地公园模型,认识生态湿地对环境的重要意义,深入了解燕岭湿地公园独特的生态系统以及污水净化的奇妙原理。现场,工作人员通过“水循环利用”模型和“用水知多少”模型为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科普展示节水器具,现场演示如何科学规范使用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而城市雨水如何参与到城市水循环系统中的动态过程的演示让孩子们惊叹不已。
2023年1月,燕岭湿地公园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基地依托燕岭湿地公园优质的环境资源,为松山湖园区及周边的师生、员工和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节水、自然教育科普课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水科普教育和环保实践活动,推进科学用水、科学节水的意识走深走实。
广东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广东省自然教育发展起步较早,已经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取得初步成效的发展局面,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发展之路。
仅以广州海珠湿地为例,2013年底起步探索自然教育工作,2015年正式成立海珠湿地自然学校,搭建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开放式自然教育平台,2017年海珠湿地自然学校成为第二批国家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单位。如今,海珠湿地每年开展“公民科学家”等自然教育课程及品牌活动400多场次,参与者达160多万人次,自然教育的海珠经验更是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宣教指南》的鲜活案例。
2019年6月,首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在广州召开,来自粤港澳地区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社会组织、NGO(非政府组织)、公益基金、高等院校等单位4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和研究粤港澳自然教育工作。广东坚持每年开展全省自然教育监测评估工作,在讲坛上公开发布当年《广东省自然教育报告》。目前,广东已积累了4年的全省监测数据。
城市里的湿地公园,其宝贵的价值远不止纯天然的一片独具特色的湿地景观,它更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体现着人们对城市建设和自然保护的理念更新、科学迭代。生态系统如何与城市协同演变?广东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果将在未来给出可实操、可研究的广阔空间和回答路径。
网编:卢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