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省界上的“握手”

2023-09-11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杨洋

广福园区作为“桥头堡”和“先手棋”,全力在融湾入海发展大局中作出示范、当好窗口、走在前列。 丘林强/摄影

广福园区作为“桥头堡”和“先手棋”,全力在融湾入海发展大局中作出示范、当好窗口、走在前列。 丘林强/摄影

广东梅州、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三地的“握手”不止在产业发展,还在民生和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梅州

◎本文责编/林若川

“欢迎您再次光临广东。”

在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粤闽两省交界处屹立的省门上标着几个大字。从这里一步跨过去就是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可对于两地村民来说,跨越省界是普通的日常。“赶上圩日过来就更热闹了。”一位80多岁的福建老人,用两地通用的客家话与《南方》杂志记者无障碍交谈。

再往西不远,就是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站在山岭上能够将两边的景色尽收眼底。

这片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带,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活动区域,书写了“风展红旗如画”“战士指看南粤”的革命篇章;现在三省相接之处,又一场关于区域协调的改革正在进行,去年底拔地而起的广福工业园正在建设中,合作共建的项目纷纷落子……

《南方》杂志记者蹲点采访期间,在多个场合都听到梅州基层干部表达的在发展上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作为赣闽粤苏区,梅州与赣州、龙岩向来联动紧密。过去‘老表’经常来我们这边学习,现在这两地在快速发展,我们反过来要多向他们学习。”

这是新一轮的“比学”,也是新一轮的“握手”。

乘着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政策东风,融湾、入海战略在这个交接点释放能量。

“桥头堡”的瞭望

9月,一片希望的田野上,水泥搅拌车、货运车在新修的水泥公路上穿行。

《南方》杂志记者顺着这条公路驱车进入广福工业园。这座2022年11月首期动工的园区,一出生就肩负着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的使命,热火朝天地边建设、边投产。

这边厢,福建明瑞科维新材料科技公司才刚刚敲定入园,正在进行落地建设的规划,站在园区还可以和处于福建的厂房遥相对望,广福园的标准化厂房以“一天一个样”的势头推动建设;那边厢,园区内的佰霖生物公司,生产车间的生产线加紧赶工,不远处的仓库,一摞摞码放整齐的产品正准备装车发往各地。

因为招商和建设的工作需要,广福镇党委书记陈国政常常往园区跑,有时候隔两三天,他会发现园区的厂房又“长高”了。

“去年县委、县政府成立广福园区建设指挥部以来,领导干部一线招商、一线解题,园区发展按下‘快进键’。只有快才能抓住机遇。”陈国政对《南方》杂志记者说,2022年12月,在蕉岭县举行的粤闽赣(蕉岭)苏区省界工业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蕉岭、武平、上杭三县签订“友好县”协议,深化与福建武平、上杭的苏区振兴省际合作,争创粤闽赣省际边界区域发展示范县,着力打造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积极打造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苏区省界开放新高地。

现在广福园区已经编制大理石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丰富的资源“养在深闺人已识”,正在积极推动三地的产业对口合作。

而从蕉岭全县的角度来看,因为三省交界的地理位置独特,已经成为梅州苏区融湾先行的“桥头堡”。

今年4月26日,蕉岭县委、县政府出台《蕉岭县全力打造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综合示范窗口行动方案》。根据该方案,蕉岭将充分发挥粤闽赣三省交界及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作用,突出全域融湾、全面融湾,举全县之力打造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综合示范窗口。

融湾入海,连接资源

三地合作是一个多向流动的合作,“融湾”与“入海”一体推进。融湾“融”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入海“入”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

市场是对发展趋势感受最敏锐的。

梅州本土培育起来的上市公司嘉元科技作为锂电铜箔龙头企业,已经展开了融湾入海的布局。

《南方》杂志记者走进嘉元科技位于梅州的技术中心研发总部,嘉元科技董事、常务副总裁李建国介绍,总部目前拥有研发人员225人,先后组建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为加大创新力度,公司还在深圳市创办了科技创新公司,充分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区域的核心地位、人才聚集和创新氛围浓厚的优势,建成集研发创新、工业设计、检测分析、技术交流、客户服务、品牌建设和投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研发运营中心。”

与此同时,位于梅县区城东镇上坑村的嘉元时代项目建设现场,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塔吊高举铁臂,700多名工人正日夜兼程、有序忙碌……施工团队正朝着9月底前实现试产的目标加速迈进。

李建国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公司生产的4.5微米和5微米极薄锂电铜箔产品,目前已经实现大规模量产,一直稳定供应国内主流锂电厂商。为了应市场所需、扩大产能,嘉元科技一方面与宁德时代联手,在梅州投资81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的嘉元时代项目,另一方面也把工厂开到福建省福安市,“隔墙供应”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在江西赣州,江西嘉元科技年产2万吨电解铜箔项目,在2022年12月23日实现部分生产线正式试产,项目开始进入试生产阶段。

企业基于市场所驱作出的部署,与融湾入海的战略同频共振。还有许多像嘉元科技这样的企业,乘势向湾区和海西经济区延伸,连接更多的资源。

湾区与苏区携手

三地“握手”不止在产业发展,还在民生和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

《南方》杂志记者走进位于梅县区中心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以下简称“粤东医院”),轨道物流传输系统在头顶上方的天花板运行,为各个科室运送医用设备。门口除了停有粤牌照的汽车,还有不少赣和闽牌照的私家车,三地都有患者慕名前来就医。

粤东医院副院长宋越向记者介绍了医院命名的深意:“中山三院和梅县人民医院共建这个新医院之初,定位就是立足粤东地区,不限于梅州,旨在辐射赣闽。”粤东医院还深入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广东潮州等地开展区域合作和专科联盟建设,打通就医“绿色通道”。

在梅江区,紧邻剑英公园的梅州市委党校,今年为进一步贯彻《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主动谋划推动,与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相关市县党校、干部学院,以及珠三角地区部分党校共12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联合推介、资源互补、班次互派、共建共赢的目标,加强与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党校的互联互通,高标准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地区的“红色学府”,推进梅州苏区融入湾区工作。

今年6月,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三市工商联与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市工商联“3+N”民营经济合作机制启动。8月,梅州、龙岩、赣州3市科技局共同签订了《粤闽赣科技资源共享梅州—龙岩—赣州三方合作框架协议》,三方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共建新型合作创新机制。

从经济到民生再到文化,从民间到官方,三地的合作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梅州、龙岩、赣州三地山水相连,历史和市情相似。

90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革命年代这里洋溢着“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热情。

90多年后的今天,红色的苏区精神为高质量发展助力,一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实验在这里推进。

梅州地处粤东、西连湾区、东接海西,过去的内陆区位劣势已经成为连接优势,全市上下明晰目标、干群争先,正在书写苏区与湾区协作的新篇章。


网编:卢益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