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陈一峰的写意与写“弈”

2022-07-2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影子

见盈即止,留有余地方显适度。“留余”让陈一峰的画与棋都保持了适度的清醒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在画里,惠州罗浮山间,长松之下,东坡与友对弈;在纸外,画家陈一峰用巨笔浅墨描绘文豪苏东坡自然飘逸的意境。

“我即苏东坡,苏东坡即我。” 绘画艺术来源于精神世界。2022年高考作文“本手”“妙手”“俗手”三个围棋术语引发热议,热爱围棋的陈一峰受到触动,也以棋为题、以笔作文。他说:“国画和围棋都是国粹,是自然融通的。”

日前,《南方》杂志记者走进位于广州画院的陈一峰工作室—大容堂,感受陈一峰的写意与写“弈”。

入界宜缓—

“他的画就是生活,他的棋就是对待世界的态度”

当记者步入工作室时,正巧陈一峰刚刚放下画笔。方才使用过的笔墨纸砚,还保持着创作时乱中有序的姿态,一个“由天由地由我”“画天画地画自己”的创作场景一下子呈现在记者眼前。

刚从西藏采风归来的陈一峰,并未见长途旅行的疲惫感,意外地神采奕奕。

他仿佛生来热爱行走。1982年,大学三年级时,陈一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油画名便叫做《喜遇》。

从此,陈一峰一直对行走中的遇见心生欢喜。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毕业后,陈一峰不断行走与感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速写。32岁,他又毅然前往中央美院进修中国画,转道中国画大写意,让许多人意外。

不同于许多人的急于创作、参加展览,陈一峰从头开始,连续两年只是临摹、读书。当问及为何不急于创作时,陈一峰清醒地知道中国画之深奥。“没练好书法,也没临摹过名家名作,根本不知道笔墨是什么。我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

这是执棋在手、入界宜缓的境界。

在友人看来,他是“自讨苦吃”的人,早年间用行走、骑行等方式身体力行,体悟自然。多年后,他仍然时常放空自己,曾有一年为专注学习围棋,和好友切磋,迟迟不动笔作画。如果行走是扩大认识的世界,那么围棋就是其向世界纵深的方式。他的好友曾评价说,陈一峰是用生命在画画,绘画与生活、与围棋融为一体。学生由心提到老师的创作状态,不禁感慨:“他是常常憋着一股劲,很有爆发力!又时常沉浸在微妙的围棋世界里,他的画就是生活,他的棋就是对待世界的态度。”

“围棋需要大局观,在这种局部里面,微妙的东西要看到,要多看几步,看远一些!”正如陈一峰所说,绘画是一种语言,是他表现自己的方法,将对生命的体验朴实无华地呈现出来,但因为充满了真挚感情的语言,分外打动观者。

不得贪胜—

“见盈即止,留有余地方显适度”

“我即苏东坡,苏东坡即我。”朋友们眼中,这个常以东坡自居、带着浓浓广西口音的画家,同样有着东坡“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心态。

细细品读陈一峰的画会发现,他常以同一支笔画到底,用这一支笔画眼睛、鼻子、嘴巴等细节。他的大写意中,笔墨统一,气脉相通,浑然一体。

笔之重、画幅之大、内容之厚重,让观者震撼。我手写我心,陈一峰坚信每一幅作品都是画者提炼的笔墨形象跃然纸上,提炼的过程与结果取决于画者的修养和看待世界的观点。大写意即是陈一峰对世界表达自己的方式。

“世界如棋子,有黑有白,有阴有阳,滋养万象,千变万化,动则有气韵相随。大写意合乎道,与棋相通。”或许跟围棋的爱好有关,陈一峰多以围棋的“气”来描述绘画。他认为,画里的“气”与人相通,像人的呼吸,因人而异,快慢不一,强弱有别。相对于画面上的形色,笔墨气韵才是辨别画品高低之根本。所以,大写意,名为写形,实为写气,惟恍惟惚,似与不似,不拘其形之精细,只求气之通达。

“绘画和下棋是相通的,什么时候都要留有余地。”记者采访时发现,《道德经》是陈一峰提及最多的词,作画也多从老子处得到启发。《道德经》第九章有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是老子对做人适度原则的阐释。见盈即止,留有余地方显适度。“不盈”也就是还有相当的空间,既可进,也可退,周旋起来游刃有余。

“留余”让陈一峰的画与棋都保持了适度的清醒。

舍小就大—

“笔墨当随时代”

6月南国暑热已浓,陈一峰的思绪还被前些日子的西藏采风所牵。“援藏干部的事迹很让我们感动,他们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坚守三年让人佩服!”聊起援藏采风的细节,陈一峰感慨不已。此行他一路画,一路被援藏干部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所深深感染着。

陈一峰这样的整装出发不是头一次了。艺术家深入生活,艺术当随时代。陈一峰多年来将对时代的感触,诉诸笔墨,由心写意。

2020年12月,陈一峰正式从广州画院退休。作为一个画家,退休是一个新的开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他将感悟与行走结合,绘于纸间。

路漫漫,风行万里。从古都洛阳到风雪青藏高原再到黄土高原,他找灵感,积累素材,乐此不疲。

在外界看来,陈一峰的创作有澎湃,也有些倔强。他自己则一直表达着一种观点:“中国绘画如同围棋一样,重的是修养、意境、境界。中国人讲求道法自然,自然地来,自然地去。”

“常人的工具容易陷入精细。大巧若拙,我宁可笨一点、拙一点,画出真正的时代之大、天地之大,画出属于时代的语言和力量。”谈话间,他的话语令人动容。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