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双万”“双聚焦”“双实现”的主题主线,推动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专访省党代表、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
东莞要固根本、扬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不动摇,按照“双万”“双聚焦”“双实现”的主题主线,坚定不移推动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东莞
◎本文责编/林若川
过去五年,东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狠抓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并成为全国第15个拥有万亿元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
下一个五年,立足“双万”新起点,东莞将如何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近日,省党代表、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东莞要更好地贯彻省党代会精神,贯彻省委“1+1+9”工作部署,牢牢把握重大发展机遇,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承担更大责任,要固根本、扬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不动摇,按照“双万”“双聚焦”“双实现”的主题主线,坚定不移推动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
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承担更大责任
《南方》杂志:东莞将如何贯彻落实好省党代会精神、省委“1+1+9”工作部署,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承担更大责任,为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肖亚非:过去五年,东莞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狠抓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GDP历史性地过了万亿元大关。今年初,东莞召开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了立足“双万”新起点,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快实现经济过万亿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的奋斗目标。通过认真对照省党代会部署的目标任务特别是9项重点工作,接下来东莞贯彻好省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重大发展机遇,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承担更大责任,要固根本、扬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不动摇,按照“双万”“双聚焦”“双实现”的主题主线,坚定不移推动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
一是擦亮“双聚焦”的城市特色。东莞贯彻省党代会精神,贯彻省委“1+1+9”工作部署,就是要坚守东莞的制造底色和优势,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赋能力度,以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深度融合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二是答好“双实现”的时代课题。我们将统揽打造大湾区“七个新高地”,坚持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在万亿新起点上行稳致远;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三是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省委书记李希多次在省委全会等重要场合强调,“1+1+9”的核心是第一个“1”,我们将时刻不忘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重点是狠抓基层党建、末端执行,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紧抓机遇谋发展
《南方》杂志:在我省纵深推进“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中,东莞将如何持续深化与湾区城市的联动协作,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肖亚非:东莞将充分把握机遇,主动对接全省战略布局,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中争创发展新优势。
一是抢抓“黄金内湾”重大战略机遇,点线面全方位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东莞将以滨海湾新区为核心,深度参与“黄金内湾”建设,将滨海湾新区打造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努力打造RCEP大宗贸易集散中心、科创型上市企业集聚区、数字经济开放示范区。在此基础上,以四大战略平台为重点,抓住沿珠江口东岸一线和南部九镇为重点的临深一线两条主线,全域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镇街发展规模和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五年内形成2个GDP千亿镇街、3个以上800亿镇街、5个以上500亿镇街的先行发展序列,在点、线、面上深度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
二是深度参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重要一极。东莞将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契机,在全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中展现东莞作为。具体将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加快大科学装置共用共享、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载体深化跨区域科技合作、加快港澳高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省给予了东莞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改革试点,专门出台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接下来,东莞将大力实施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全力推动先行突破和提速引领,通过新一轮深化改革,打造大湾区体制机制创新高地。
四是坚持软硬联通并举,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一方面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构建与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另一方面深化规则机制“软联通”,加强“深莞通”“穗莞通”等数字政府合作,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莞创新创业。
《南方》杂志:东莞如何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迈上新高度?
肖亚非: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广东省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与东莞紧密相关,让我们备受鼓舞,更感责任重大,进一步坚定了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的信心决心。
东莞将以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统领,加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一是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更多大装置、大平台。二是着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在第三代半导体、医疗器械、关键电子材料、机器视觉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是着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力争全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8200家。四是着力优化创新生态,在全市新建一批创新创业社区和创新强镇。
接下来,东莞将以产业发展“五大工程”为统揽,加快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在全市统筹约6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三年内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000亿元。二是推进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工程,三年统筹不少于100亿元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推进重点企业培育工程,争取到“十四五”末,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四是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工程,力争三年内实现3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镇街、园区全覆盖。五是推进土地空间连片拓展工程,加快整备总面积超1.6万亩的10个连片标准化产业片区,推进总面积超2万亩的首批连片更新“头雁计划”。
从“小切口”入手,补齐民生短板
《南方》杂志:作为拥有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东莞接下来在落实省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保障改善民生方面,将重点部署哪些工作?
肖亚非:东莞将积极贯彻落实好省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各项要求,从“小切口”入手,着力补齐就业岗位、学位、医疗床位、养老床位、停车位等“民生五个位”短板,未来五年力争新增就业岗位44万个、公办学位31万个、养老床位1500张、医疗床位8200张、停车位30万个,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东莞将按照既定目标,扎实推进做好教育交通两个千日攻坚行动和健康东莞建设,以及就业、住房保障等相关工作,切实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努力推动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
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南方》杂志: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东莞将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肖亚非:高质量党建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这次省党代会报告在提出未来五年目标和部署工作时,都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近年来,东莞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尤其是在基层党建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疫情防控、征地拆迁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接下来,东莞将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一方面,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不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严守“五个必须”,杜绝“七个有之”,坚决落实“三个决不允许”,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另一方面,坚持以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末端执行力。滚动实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基层“头雁”、党务工作者和党员队伍建设,探索通过村(社区)书记入编、村干部薪酬改革、编外人员制度改革、加大基层干部交流等方式途径,优化和畅通基层一线工作人员职业发展渠道。进一步压减督查考核,坚决破除“中梗阻”,切实为基层减负。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迭代升级”工程,抓好年轻干部培养和基层党员干部轮训,进一步开拓视野思维、提升业务能力,为干部提升执行力赋能提质。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