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组团式“最强大脑”给乡镇带来什么

2022-07-2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郭芳 叶石界 史成雷 温柔

驻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和禾虫种养专家陈兴汉教授(左一)研究“高端丝苗香稻+禾虫”绿色生态高效种养项目

二问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广东探索组团式、造血式、共赢式帮扶新机制,有机整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人员、志愿者、金融助理”综合帮扶资源力量,形成“最强大脑”下沉到镇村一线。他们给乡镇带来什么?将留下什么?

◎《南方》杂志记者/郭芳 叶石界 史成雷 温柔 发自肇庆、韶关、清远、揭阳、河源等地

◎本文责编/郭芳

农村里毫不起眼的边角地,能有怎样的大作为?

“在农村人居‘三清三拆三整治’中,整治过后的边角地、废弃地等地方大多闲置撂荒、杂草丛生,时常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难题。”肇庆市封开县政协副主席、金装镇党委书记植美强给《南方》杂志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镇里光是这笔人居治理费用支出就达到100多万元。”这是许多农村面临的共同难题。

财政部广东监管局、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驻金装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进驻,打破了这个农村环境整治遭遇的“死循环”。驻金装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孙莉表示,工作队创新性地试点“一村千树”产业项目,巧用边角地、废弃地、拆违地等“六块地”,引进珠三角专业苗圃企业租种适合本地生长的紫花风铃木。苗圃企业提供苗木、种植技术、苗木收购,形成产业链闭环。

这招“草船借箭”,把“美丽乡村”变成了“美丽经济”。驻金装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创新探索,是广东1127个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精彩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去年6月,广东创新开启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域全覆盖全面推进全省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全面振兴。省委、省政府立足广东实际,从原来的“分散帮扶”转变为“组团帮扶”,有机整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人员、志愿者、金融助理”综合帮扶资源力量,形成“最强大脑”下沉到镇村一线。

广东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发挥组团优势,把行政、金融、人才、科技等多方资源统筹起来,拧成一股绳,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确保真正驻到实处、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先进发展理念的碰撞

乡镇最缺乏的是什么?

“人才是乡镇最稀缺的资源,尤其是产业、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人才。”广东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了解乡镇的短板弱项,考虑到乡镇的愿望和需求,这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的最重要依据。这样的政策供给才是顺应民意的。

在《全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短板弱项动态信息库》汇编册中,记录着广东每个镇的基本情况。针对各镇的短板、弱项,会有针对性地让不同的资源、人才流向不同镇,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学历高,素质高,见识广”“经验丰富,思路开阔”“深入基层一线,和镇村干部、农民打成一片”“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具有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是肇庆市封开县委副书记江建军对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的画像。

这一年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不仅带来了项目、资金等资源,还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许多县镇干部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驻镇工作队带来的新思想、新探索、新实践,给当地干部带来了许多思想碰撞的火花。

驻镇工作队带来的市场化理念,给当地干部打开了发展思路。广东省发改委农村经济处副处长、驻韶关市翁源县官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王慧,是毕业于北京大学金融学专业的研究生,曾有着财政金融的丰富工作经历。他在调研中注意到,翁源县镇两级总体财力较弱,官渡镇每年依靠县财政转移支付的400多万元办公经费,仅能覆盖日常运转,推动产业发展捉襟见肘。

“面对镇村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有效发挥金融工具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王慧表示,工作队为县领导、县直相关部门及各镇主要负责同志开展重大项目融资培训,提升其运用专项债、企业债、产业基金等金融手段谋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驻镇工作队带来了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精神,破解了许多农村发展难题。“工作队‘以树破题’,把‘美丽乡村’变成了‘美丽经济’”。孙莉表示,一方面,原来的杂草丛生变成了“花的海洋”,解决了“村庄缺绿、村貌缺美、特色缺位”的问题;另一方面,让闲置地变成有收益土地,每年可为村集体稳定增收10万元以上。试点成功后将在全镇12个村铺开,规模达到6万棵,打造全省知名花海和最大特色苗木基地。

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帮扶工作指导处处长林主伟表示,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对“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如何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如何把美丽乡村变为美丽经济”等一些普遍受关注的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科技力量破解“增收”难题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怎样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如今在广东,这样的故事正在大规模上演。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产业带富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重要任务。去年6月29日,由省委办公厅牵头、恒健控股公司为成员单位组建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正式进驻连江口镇,为连江口镇带去了“一粒米、一条虫、两条鱼、一朵菇”。

“让种粮农民有钱挣,这样粮食生产才能稳得住。”驻连江口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黄江波介绍,工作队为连樟村引入专家团队,依托国际领先的禾虫培育技术,成功实施“高端丝苗香稻+禾虫”绿色生态高效种养项目,努力打造一体化解决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丢荒地复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等问题的“连樟样板”。

2021年10月,连江口镇开展试点“稻虫共养”项目,在连樟村、下步村、红溪村3块试验田试点并取得成功。“据推广试验,进行稻田禾虫综合种养,可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提高水稻产量约5%,亩均利润增加6000元以上。”黄江波表示,今年上半年,全镇推广养殖禾虫面积达120亩,由11个村集体组织联合种养,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在连樟村建设禾虫种业基地。

破解农民的增收难题,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广东沙糖桔看四会,四会沙糖桔看黄田。十多年前黄龙病肆虐,四会市黄田镇不少果园撂荒。2015年以来,黄田镇沙糖桔产业逐渐复苏,目前种植面积达2.5万亩,影响着上千种植户的生计。

然而,佛山市驻黄田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当地抽样调查发现,50%的受访者对种植沙糖桔抱观望的态度,信心明显不够。“其中重要原因是担心黄龙病再度大面积暴发。”工作队队长梁柱表示,想要走出黄龙病的阴霾,关键是无毒种苗的培育和农业科技的支撑。

去年冬,岑伊静、徐长宝、邓晓玲三位华南农业大学柑橘科学家下沉到黄田镇,多次现场考察当地沙糖桔园,一旦发现黄龙病现象,就立刻介入提出整改建议。2022年2月,三位农村科技特派员在微信建立了“黄田沙糖桔栽培技术交流群”,不仅吸粉众多本镇桔农,还带动了附近镇的桔农纷纷加群。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力量。

这一年来,省科技厅共选派901个团队、2812名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帮扶901个省定重点乡镇全覆盖,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901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累计服务带动农户超1.8万户,服务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超1400家,为地方引进新品种超610件、推广新技术超620项。

省科技厅农业农村科技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探索实施科技特派团工作组织模式,摸索建立“一县一团、一业一团、一技一团”等团队模式,有效整合科技帮扶力量。同时,拓展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专业领域,从农业产业、规划设计、美丽乡村建设等多方面派驻专业技术人员下沉基层,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金融“活水”浇灌乡村振兴

融资难、融资贵,向来是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每个驻镇工作队派一名金融助理参与,也是这次组团帮扶的一大特点。金融助理的下沉,为乡村产业引入了金融“活水”。

盛夏7月,正是稻谷丰收的季节。在云浮罗定市泗纶镇山栗村的田头,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初心农业合作社社长张泽生正在察看水稻的长势。收割机正在稻田里忙碌地来回穿梭,稻谷收割好后将立马被转送到几百米之外的粮食加工车间。在这里,机器正在开足马力烘干抢收的稻谷。

去年,在驻泗纶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引导下,张泽生带领20多户村民成立合作社,流转了300多亩土地种粮。10个月前,在金融助理的协助下,他申请贷款建起了粮食加工车间,在当前派上了大用场。“6月‘龙舟水’以来,受频繁强降雨的影响,稻谷收割之后需要迅速烘干,否则容易霉变和发芽。”张泽生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金融助理的触角,延伸到了乡村振兴的各个角落。五金刀具是阳江市阳东区东城镇的特色产业,当地集聚了上千家上下游企业。“很多五金小微企业从事出口加工,由于疫情原因回款慢、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叠加,企业资金压力很大。”农业银行广州市分行派驻东城镇的金融助理涂万妮注意到这个现象,推动当地农行创新开发了“五金出口贷”产品。目前为当地小微企业放款2000多万元,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金融助理,是银行延伸到乡镇的触角。”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三农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助理要当好“联络员”“服务员”“宣传员”,用金融力量破解乡村振兴的难点、痛点。

这一年来,广东农行派出了近千名金融助理驻镇帮镇扶村,截至目前已经引荐贷款支持当地特色项目1500多个,对接超3300个行政村。2021年末,广东农行涉农贷款余额3460亿元,同比增长20.8%。同时,广东农信也建立了“乡村金融特派员”队伍,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则向全省13个区域派出金融专业服务队伍。

从现实来看,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镇村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如果主要靠财政安排的平均每个乡镇每年2000万元投入,要完成帮镇扶村任务显然是不够的。“金融助理的安排,目的就是要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如果能按1:8的杠杆撬动金融资本投入,1个乡镇每年能投入1.6亿元,这个力度还是非常大的。”省有关领导表示。

“双向奔赴”激发乡村活力

今年7月,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小学迎来了一群新面孔——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跟当地学生们融为一体。

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团委书记曲珊珊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安排了23名支教老师到孔美村开展为期15天的三下乡活动,给村里的孩子们提供国学、英语、心理健康等培训。此外,还安排了8名外国留学生跟小学生交流。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人员、志愿者、金融助理……组团式帮扶的多种力量精准投放,同向发力,给镇村带来巨大能量。“他们的到来,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进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保障,打通了乡村联系人才、高校、企业、发达地区社会资源、珠三角市场等通道。”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党委书记卢帮燕说。

群落演替理论,讲的是在自然界的一块裸地上,从早期、中期到晚期物种实现由单一到多样的进化进程,中间环节不可或缺。

在驻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黄卫泉看来,乡村人才振兴,也遵循着自然界群落演替的规律——乡村人才缺乏,几乎处于裸地状态;政府派驻帮扶团队后,带动一批单位、企业、人才进驻,从而营造越来越适合生活创业的乡村环境,再通过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各类人才集聚乡村,人才生态越发有活力。

在驻镇工作队的推动下,潮州市饶平县汤溪镇有几个村的村干部带头试水直播,带货当地的青梅、橄榄等特产。汤溪镇党委书记杨少歆告诉记者,村干部们带了好头,目前已经有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来做电商了,这是个好现象。

目前,跨越城市和乡村发展差距、跨越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空间距离,正在上演着两地人才的“双向奔赴”。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干部队伍,是欠发达地区突围争先、跨越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也是激活广东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之举。

一方面,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组团“走进来”,上万优秀人才下沉一线谋发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地区乡镇干部“走出去”,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广东省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学习借鉴珠三角帮扶市在集体经济转型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发展镇域经济等方面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可以对破解乡村发展难点、堵点、痛点提供借鉴启示。

《南方》杂志记者注意到,作为一个拥有124个万人以上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占比超过一半的农业大市,揭阳利用东莞市对口帮扶的契机,分7期选派新换届的189名县镇党政正职赴东莞跟班学习;虽然紧靠珠三角地区,但云浮市镇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活力不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式微。为破解这一难题,去年以来,云浮先后选派3批43名镇级党政正职到佛山、中山、东莞等珠三角城市跟班学习。

在这场“双向奔赴”中,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提供了施展能力的舞台,也为乡镇干部提供了长见识、学经验、谋发展的平台。乡村内外发力,振兴未来可期。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