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前行, 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长效
要树立人民情怀、家国情怀、英雄情怀,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披荆斩棘、勇毅前行,做好广东省文明城市创建这项民生工程
◎马必文(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本文责编/蒋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广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上都力争交出优异答卷。为此,推进新时代广东省文明城市创建,全力打造信仰之城、首善之城、幸福之城、魅力之城、善治之城、共享之城,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意义重大。
突出重点,养“美心”、造“美景”、建“美序”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点多线长面广,要理清思路,重点发力。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要实现新的突破,目前必须重点抓好“三美工程”:美心、美景、美序。
“美心”工程,即心灵美化、思想铸魂工程。其一,以新思想引领凝心铸魂。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以文明实践示范所(站)建设为引领,构建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体系,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后一公里”。组建各级各类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网站。充分运用公益广告这一载体,推动新思想宣传教育全覆盖。其二,以道德建设修心塑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力度,形成见贤思齐的美好风尚。大力推动以法促德,助推各地级以上市颁布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规章规范,强化教育引导。其三,以优秀文化润心赋能。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引导群众传承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美景”工程,即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其一,在美化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尤其是城市的迎客通道、城市街区的主干道,尽量实行黑底化;大力推进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超市化”的升级改造,加强公园、车站、码头、公厕等公共设施的提档升级。提升城市颜值。加强门店美化,统一招牌制式、标识、色调,修复美化沿街建筑立面。提升城市品位。精心打造城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具有城市客厅属性的文化地标。其二,在绿化方面:提高绿化覆盖率。以拆违复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加强道路绿化、小区绿化、江河湖堤等周边环境绿化,精心打造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注重特色品位。绿化要具有层次感,颜色搭配相宜,在植物种类上,注重乔、灌、花、草的合理配置,突出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地方特色。新拓展的城区,探索打造“一街一树、一街一花、一街一景”等特色道路景观。其三,在净化方面:净化卫生环境。把整治环境“脏乱差”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任务,重点抓好垃圾分类、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放、违章乱建等突出问题治理,做到“清洁无死角、全域无垃圾、保洁全覆盖”。净化水环境,全力整治黑臭水体。其四,在亮化方面:完善照明设施。强化照明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工作,确保照明设施正常运行。打造城市夜景。秉持“见光不见灯,用暖不用凉”的基调,运用光带、光束、灯光点缀城市夜景,突出亮化城市地标性建筑,让城市美不胜收。
“美序”工程,即文明风尚培育、公序良俗建构工程。其一,加强文明风尚培育。着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加强文明出行、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教育引导。大力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深化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破除铺张浪费、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不良习俗,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厉行节约,破除陈规陋习。对红包、彩礼等额度,通过建章立法进行规范限制。其三,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窗口单位等,作为为民服务的机构,要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质量,注重清廉高效,努力提升行业文明形象。其四,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依法依规实施信用联合奖惩,持续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积极开展诚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厚植诚信理念、强化道德自觉。
创新方式,重规划、精管理、有关怀
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综合发展成果的荣誉,目前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公认的综合性强、含金量高、公信力大的城市荣誉称号。加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省委“交出优异答卷”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形式。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要突出三个注重。
一要注重科学规划。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广东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多数城市依江河而建,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的旖旎风光,却罕有在江河周边完美地呈现出来。防洪与景观的打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没有处理好。一些地方的江河堤岸,用水泥石头砌得像监狱的高墙,连乌龟上岸排卵的路都被切断了。江河两边的建筑,多是高楼大厦,天际线基本上被破坏了;两边的缓冲带留得太窄,车道、绿道、绿化带等空间几乎都被挤占了,实在让人感觉痛心。所以,城市在规划方面要慎之又慎。
二要注重精细化管理。城市作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综合体,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城市微更新、微改造。加强对城市“牛皮癣”乱贴、管线乱拉、生活污水乱排、道路乱挖等顽疾开展综合整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努力向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精准化、网格化、智慧化迈进。
三要注重人文关怀。文明城市创建不仅要追求城市美观整洁,还要体现人文关怀。要重点完善公民权益保护机制,健全孤儿、残疾人等帮扶制度;加强无障碍设施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15分钟生活圈内要有便民市场、运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机构等,让城市能够诗意地栖居。
健全机制,保常态、促长效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应该作为日常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在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要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根据《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规定,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情亲自处置。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探索把文明城市创建成效,作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评先奖优的重要参考、作为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切实调动干部群众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建立健全问责机制。要对落实文明城市创建主体责任不到位、推进工作不力、工作长期没有起色甚至严重滑坡、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按照有关规定实施相应惩戒,该问责的要严肃问责。
四是建立健全投入机制。要探索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地方财力和工作实际,加大对文明城市创建的经费投入力度。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参与创建项目。加强队伍建设,解决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
五是建立健全淘汰机制。要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动态管理、定期复核机制,严格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和停复牌管理规定,形成“有进有出”的创建格局。
总之,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常态长效的民生工程。作为人民公仆,要树立人民情怀、家国情怀、英雄情怀,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披荆斩棘、勇毅前行,谱写广东省文明城市创建新篇章。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