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做好大湾区大文章,助力香港青年成长成才

2022-07-2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

在大湾区一家科技公司,香港青年创业团队正在讨论最新研发的机器人

充分依托“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的前期政策利好,纵深推进南沙的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建设及体制改革,在形成2+1>3“聚合效应”的同时,促进湾区内的人才环流

◎林逢春(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战略与价值协同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本文责编/刘艳辉

“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要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在香港当地社会引发热烈反响,尤其是对青年发出的殷殷寄语令香港青年备受鼓舞。

当前,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开启“一国两制”成功推进新的篇章。不少有识之士认为,香港要紧随国家的发展步伐,发挥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全力迈向新台阶。作为香港社会的中坚力量与未来希望,香港青年有幸能够在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同时,改善就业环境,实现个人梦想。为推动香港经济产业的顺利转型、拓宽香港青年“向上流动”的渠道,近些年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力求以“融合式”共荣发展的理念、创新性制度和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香港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求学生活和就业创业,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提升香港青年的获得感与民族自豪感。下一步,应从制度改革、产业技术创新、人文交流和媒体宣传等方面做文章,进一步优化大湾区建设政策效能,助力香港青年成长成才。

以创新型制度模式提高香港青年赴内地发展的获得感

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重构优化人才政策体系,为创新创业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据此,大湾区应以建设南沙世界级战略性平台为新契机,重视制度改革,落实落细一系列便利香港青年来内地创业就业、实习生活的优惠政策与配套服务,赋予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内地享有“市民待遇”;同时,通过创新型合作模式推动香港青年人才的自由流动,建成创新人才高地和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最大程度突破新冠肺炎疫情等对要素流动的阻隔,增强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的信心与获得感。

首先,加快前海、南沙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吸引香港青年科创人才汇集。充分依托“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的前期政策利好,纵深推进南沙的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建设及体制改革,在形成2+1>3“聚合效应”的同时,促进湾区内的人才环流。聚焦港澳青年发展需求,利用南沙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及其在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推动人才管理与社保体制改革,使南沙逐步实现与港澳在移民、入境、居留和社保等方面规则的有效对接,切实赋予港澳居民“市民待遇”,从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多方面全方位为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学习生活、经商创业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利用南沙的独特优势,打造良好的营商和科创环境,吸引更多的科创企业汇集南沙,进以推动域内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科创企业通过合作设立研究院(所)、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与产业转化体系。同时,向港澳探求科研要素,以数据要素跨境流通为引擎,推动人才、技术和数据信息等要素在湾区内自由流动。最终,凭借开放型制度建设、优越的人才科创环境来增进香港青年在大湾区生活创业的信心与获得感。

其次,加快深港河套区域和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改善香港青年就业形势。加强深圳与香港的政策协调,试行深港机制衔接的科研管理体制,并重点围绕医疗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微电子和金融科技等领域,探索便利两地科研资源、资金及人才流动的政策措施,建立重点创科研究合作基地,建成并发挥“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辐射效应,吸引海内外顶尖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建构“创新科技产业生态系统”,促进大湾区物流、服务流、资本流和数据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借以推动香港青年科技创新人力在域内自由流动。同时,加快深圳与香港在北部都会区有关空间、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系统规划与制度协调,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共建一体化的开放创新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体系,以深圳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香港“再工业化”,通过北部都会区的产业发展助力解决香港青年置业与就业问题。

最后,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尽早实现三地青年间的互联互通。以内地协助香港抗击疫情为契机,在放开港澳医疗专业人员到内地执业具体限制的同时,进一步丰富《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框架协议》中关于推动大湾区医疗协同发展的内涵,强化三地对传染病防控及合作机制的协同力。在加强公共卫生联防联控机制的同时,协调三地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政策机制,建立健全应对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协同香港加强有关疫苗开发、检测物资研发与物理防控经验推广,充分发挥大数据、新基建在粤港澳三地疫情防控中的协同效应,满足湾区青年实现互联互通的愿望。

以丰富的人文交流机制增进香港青年的认同感

大湾区建设的另一主要目标是以岭南文化为纽带,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建人文湾区。人文湾区有助于推动域内精神文明成果的汇流与共享,涵养湾区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于此,可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和校际学术交流,以兴建大湾区大学与香港高校在内地设立分校为立足点,建构高校间创新集群发展新机制与“科教产合作共同体”,借以深度整合湾区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强化产学研融合转化,催生出更多教学与科研成果,让香港青年在收获科创成果的同时,增进对内地文化的了解。二是融合湾区经济、文化、科技与教育发展优势,优化设计课程,办好暨南大学港澳子弟学校,满足香港青年在内地求学生活的需要;同时,善于发挥该类型学校在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与执教,促使更多从事基础教育的香港青年深入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展教育文化交流,共同开发符合中国文化脉络的历史教科书及课程教学模式,提高香港青年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三是推进香港教育机构和内地教育辅导机构、少年宫及地方团委展开合作,结合香港青年的行为偏好和岭南文化特色,共同开展粤港澳青少年研学旅游活动,并承办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和夏令营等项目,以实地考察与文化交流的方式来增进香港青年的文化认同。

以生活化传播模式树立香港青年参与湾区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一是发挥香港青年媒体人才的优势,建立大湾区新媒体联盟。推动内地媒体与爱国爱港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发挥香港青年媒体人士在新媒体运营、动画创意及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方面的特长,推进香港媒体朝着融媒体的方向升级。在此基础上,以建立媒体联盟的形式,扩大大湾区之声新媒体平台与香港爱国爱港媒体的合作,形成一个信息共享和技术互助的协作工作平台,推动大湾区文化传媒产业的协同发展。

二是以生活化叙事方式,提升香港青年对大湾区建设的认知程度与参与意识。大湾区媒体应当聚焦香港青年群体的行为偏好,利用“两微一端”平台加强关于人文湾区建设的报道,注重以生活化的视角挖掘湾区城市人文景点与地方美食等题材,增强香港青年来大湾区内地考察观光的兴趣。此外,可联同爱国爱港媒体,共同发掘和传播一批符合香港青年口味的大湾区新闻题材,并运用多元的融媒体产品来具象化大湾区相关的宏大政策命题,提高香港青年对大湾区建设及政策效应的正向认知。一方面应锁定那些在大湾区成功创业香港青年的事迹案例,借助这些“现身说法”、沙龙论坛及其专题报道,传播湾区故事,借以增进香港青年对大湾区普惠性政策的认知;一方面可借助粤港两地专家学者与智库的视角,回应香港青年所关切的港澳青少年发展政策、香港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定位等议题,解读湾区政策走向、行业发展形势,提高香港青年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意愿与能力。

[本文是2021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课题“香港青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创业意愿及引导路径研究”(编号:2021WT037)和广东工业大学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校内专项一般课题“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香港青年国家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