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 以改革思维突围破局——专访省党代表,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文海
中山深入贯彻落实好省党代会精神,以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坚持以改革思维突围破局,推动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城市规划等“六个一体化”,坚定不移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通讯员/钟和 郑龙骏 发自中山
◎本文责编/林若川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赋予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使命任务。近日,省委深改委正式公布,广东部署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省党代表,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文海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要举措,中山深入贯彻落实好省党代会精神,以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为牵引,坚持以改革思维突围破局,推动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城市规划等“六个一体化”,坚定不移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
大力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
《南方》杂志: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多处提到中山,请您结合中山实际,谈谈体会以及如何把省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未来五年工作中?
郭文海:省党代会报告以“1+1+9”工作部署为主线,既体现在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中,也是广东部署未来五年工作的总要求,体现了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为全省接续奋战,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指明了前进方向。
对中山而言,省委不仅赋予了“三个定位”,要求中山打造成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更在党代会报告中进一步赋予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任务。6月17日,广东省委深改委明确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任务,充分体现了省委对中山的关心厚爱,是中山必须扛起的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也是中山迎来的重大历史机遇。
建设实验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要举措,是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协调发展,提升大湾区竞争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必要举措,是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必要举措,为中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加快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山将日夜兼程奋斗,全力推进实验区建设,努力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
推动“六个一体化”
《南方》杂志:肩负新使命,中山将如何担当作为?在哪些重点领域发力?
郭文海:中山要以深中一体化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政策优势,深入推进“六个一体化”。
一是坚定不移学先进、补短板,全力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营商环境一体化。中山坚定不移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改革的“头号工程”,全面学习对接深圳营商环境,通过推进深圳、中山营商环境一体化,为大湾区内地九个城市营商环境一体化探路。
二是坚定不移拓空间、促转型,全力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一体化。中山坚定不移拓展产业空间,全面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坚决破解土地碎片化、低效利用等瓶颈,为产业一体化腾出足够的空间。当前中山正投入50亿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断增强传统制造业竞争力。
三是坚定不移大投入、快建设,全力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中山积极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同时加快推进高快速路网建设,加快形成“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通行圈,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四是坚定不移聚资源、聚人才,全力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科技创新一体化。积极构建“深圳创新力量+中山产业基础”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创新链,一方面推动深圳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山落地转化,另一方面也借力深圳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加快中山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五是坚定不移暖民心、惠民生,全力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社会治理一体化。今年以来,中山深入推动“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深中通道建成后,深中两地办事同城化诉求越来越多,中山要加快探索建立深中社会治理协同路径,携手深圳推动社会治理一体化方面先行先试。
六是坚定不移高位统筹、无缝衔接,全力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规划一体化。要从文化、旅游、历史文化等角度挖掘城市资源,全面对接深港都市圈规划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规划,通过推动珠江口“一江两岸”整体规划建设,共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黄金内湾”。
写好文化兴城大文章
《南方》杂志: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中山如何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浓墨重彩书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
郭文海:在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定不移扛起文化使命,鲜明提出“浓墨重彩书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实施文化兴城三年行动,谋划一批标志性文旅项目,重点建设“一城一区一馆两带”,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
一是高标准提升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打造全球华人的共同精神家园。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让孙中山先生的宝贵精神看得见、摸得着、深入人心。办好海峡两岸中山论坛等活动,谋划创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示范区,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提供交流交往平台。
二是高水平活化“香山古城”,再现千年香山风韵魅力。推进孙文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引进培育“文化+”新业态,打造“香山古城”新IP,让老城焕发新活力,成为广大市民和海外乡亲的心灵守望之地。
三是高定位建设香山名人馆,延续香山文化基因。中山走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杨殷、“亚洲飞人”苏炳添等一大批乡贤俊彦。我们建设香山名人馆,集中展示香山名人风采和文化遗存,弘扬香山名人文化。
四是高质量打造“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充分挖掘乡村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打造一二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中山历史文化底蕴与深圳现代化气息互补互促,让湾区游客尽享桂山岐水慢生活。
奋力争取“双统筹”“双胜利”
《南方》杂志:今年以来,中山先后经历了9轮疫情,中山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郭文海:中山坚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具体工作要求,确保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安全生产“三不误”。
一是慎终如始防疫情。今年以来,中山先后经历9轮疫情,在实践中形成“六个一”的疫情防控“中山模式”,即打造一个高效运转的“防疫指挥体系”,一个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体系”,一个迅速反应的“应急处置体系”,一个全域全民全覆盖的“网格化防控体系”,一个通畅有效的“应急保障体系”,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战斗堡垒”。
二是全力以赴稳经济。全力稳企业,中山发动全市广大干部无私高效热情服务企业,市镇领导班子挂点联系企业,建立市委市政府两周一次、镇街每周一次现场办公服务企业机制,加大纾困惠企力度。全力稳投资,以“接地气、利发展、有力度”为导向,坚决清理市级制定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政策,修订出台促投资十八条等22项惠企政策,以超常规举措打造大湾区项目审批最快的城市之一。全力稳消费稳外贸,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38条举措,发放消费券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发展市场采购贸易和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经过上半年努力,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锻造时代中山铁军
《南方》杂志:干事创业,关键在人。中山如何充分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积极性,鼓励干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作风之变汇聚跨越发展之力?
郭文海: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建设实验区,关键在人。首先,中山要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上实现与东岸城市的“一体化”。要动员全市上下全面对接、学习、拥抱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大兴以上率下之风、主动学习之风、调查研究之风、务实实干之风、改革创新之风、团结奋斗之风、担当作为之风、勤政廉洁之风,让“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成为全市干部群众企业家普遍的自觉。要全力营造风清气正、朗朗乾坤、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精气神,努力打造一支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新时代中山铁军。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建设实验区、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绝不是按部就班、闲庭漫步就能实现的。中山将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精气神,重燃“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和血性,在改革创新的大道上大胆闯、大胆干,奋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亮丽答卷,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中山贡献!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