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的“双拥”品牌
“双拥”在广东不仅有丰富的基层探索,更是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这是一场鱼水情深的双向奔赴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通讯员/叶婷婷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林若川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军爱民,民拥军,是这支军队95年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二法宝。
广东毗邻港澳,直面南海,濒临台湾海峡,服务东部和南部两大战区,是驻军大省和安置大省。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把双拥创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和部队的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以服务改革强军、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重点,以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县)创建为抓手,着力打造广东双拥品牌。
“双拥”在新时代的广东,展开了更多双向奔赴的书写。
人民子弟兵爱人民
这个夏季,广东遭受“龙舟水”袭击,多地出现内涝及次生灾害。
汕尾市多个村庄、数百亩农田被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正在该地组织海训的驻深31627部队官兵闻“汛”而动,就地驰援一线抢险救灾,冒雨配合三防部门填高加固2个防洪堤坝,抢修1条被洪水破坏的道路,确保下游4个自然村、1000多名群众安全度汛。
本次灾情严峻,由于河水倒灌,通往现场的道路路基被洪水长时间冲刷损毁,救援官兵通过肩挑背扛,携带着抗洪器材火速前往指定地域,对溃口进行加固封堵。
官兵们的衣服被泥水打湿、磨破,身上红肿甚至流血,但他们抹去脸上的汗水,用不休的劳作为人民群众打造钢铁般的防线。为了尽快建立防汛堤坝,官兵们主动跳入急流中,用身体阻挡水流,并快速打桩完成临时堤坝的建设。官兵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经过数十小时奋战,顺利完成堵截溃口任务,充分展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过硬作风,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在深圳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推动下,深圳市与驻深部队建立了军地协作机制。驻深各部队在完成战备、训练等任务前提下,积极参与文明创建、执勤巡逻等工作。尤其是在抢险救灾方面,近两年累计参与抢险救灾任务200余场次,疏散解救被困群众5000余人次,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人民子弟兵爱人民,是军队的优良传统。
省双拥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驻粤部队奉献担当、拥政爱民,不仅在抢险救灾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还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积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保卫地方重大项目工程建设,为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帮扶150余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南部战区机关挂钩帮建韶关市新丰县紫城村,投资建设双拥路、军民共建文体综合广场等帮扶项目;也在公益活动中发挥先锋队作用,积极参与国防教育、义诊献血、助学兴教、疫情防控等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广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喜报!喜报!”在阵阵锣鼓声中,梅州市大埔县人武部、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等相关部门到立功军人家中,为家属送上喜报和慰问金。
今年以来,现役军人张宝龙、杨辉、蔡仕朝、郭广朋荣立三等功。地方慰问的是军属,激励的是军心。“送立功喜报慰问现役军人家属,仪式虽简,但意义重大,通过这项活动,不仅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尊崇军人职业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官兵建功军营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大埔县人武部相关负责人说道。
大埔是广东省首个原中央苏区县,有着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大埔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成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党委议军会议和军政座谈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双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夯实双拥工作基础,当下正以双拥模范县创建为抓手,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从优化退役军人服务,到帮忙随军家属解决就业问题,从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宣传活动,到双拥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大埔县崇军拥军蔚然成风,让军人在这里感受到了“回家”一般的亲切。
梅州大埔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和驻粤部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理念,努力打造广东双拥品牌。
尊崇,就是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
近日,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清华社区退役军人刘仲龙,领到了深圳市发出的第一份退役军人优待证。
“我们要认识到,尊崇是将每一次服务做到极致。”负责龙华区试点优待证申领受理工作的张穗芬说,“做好退役军人工作,要与服务专干交心、与退役军人交好、与服务对象交真,能为退役军人做的我们全力以赴,能为退役军人争取的我们尽力而为,倾情倾力当好退役军人的家人。”
6月6日,全国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申领制发工作在全省铺开。龙华区退役军人服务系统全员深入各街道加强指导,确保首日受理顺利铺开。龙华区各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先后举办优待证申领受理推进研讨会。龙华街道党工委、武装部有关领导着力部署推进落实优待证试点工作,观澜街道办事处有关领导带队前往牛湖社区为行动不便的老兵提供优待证上门办理服务。
全国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申领制发,将社会崇敬的目光再一次投向军人。这张红色的优待证,不仅仅属于退役军人,不仅仅与“若有战,召必回”的退役誓言交相辉映,更是尊重退役军人的真实写照。
深化社会化拥军建设
“双拥”在广东不仅有丰富的基层探索,更是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省委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多次主持召开省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对双拥工作作出批示。各地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研究,亲自推进,机构制度不断健全。目前,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地方成员36个,部队成员11个,广州、深圳、珠海等18个地市专设双拥处(科)。
各级采取交叉检查、联合检查、随机抽查等方法,使创建工作呈现出“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2020年全省17个城(县)获国家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省双拥办介绍,聚焦服务部队备战打仗,各地纾难解困拥军力度持续加大。
广东率先建立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与东部战区、南部战区建立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召开拥军支前工作会议,各地建立军地需求“双清单”,统筹资源力量,多措并举支持国防部队改革建设。
“广东倾心支持改革强军,加强军地协调联动,全省落实任务清单2000余项。”省双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已建立5类优抚对象116条优待目录清单,在养老、生活、医疗等8个领域提供优先优待,省级设立10亿元退役军人应急救助基金,已救助4821人、拨付资金1.18亿元。
对于部队官兵关心关注的安置问题,广东推动双拥优抚安置政策落实。近5年来,全省共安置转业干部2万余人、接收退役士兵11万余人、安置随军家属8000多人、优先安排子女入学2万余人。
全省还创新开展社会化拥军。全省有注册和备案的社会拥军服务组织近5000个,涌现出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爱国拥军社会组织,创建深圳“红星”、广州“红棉老兵”拥军志愿服务品牌,成立拥军志愿服务队8459支,人员规模达32万人,疫情期间组织捐款捐物超2亿元。持续开展“双拥在基层”“双百拥军行”“情定南粤·幸福双拥”系列拥军活动,在省慈善总会设立爱国拥军关爱基金,现已筹集资金460万元。
双拥是一场鱼水情深的双向奔赴。
广东将以创建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为契机,注重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帮助部队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深化社会化拥军建设,推动广东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