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

2025-03-03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谢文新

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我国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上新的高峰

◎谢文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本文责编/李育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谋划文化体制改革时强调,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艺创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正确的文艺创作方向,积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将我国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上新的高峰。

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供给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衡量文化作品人民立场与文化发展方向正确与否的关键标尺。因此,文艺创作必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人民群众在作品中“唱响主旋律”,深入关注人民的生活点滴与动人故事,以人民的视角看待问题。

一是要融入人民生活,用心感受人民的需求与期盼。深入体验人民的多彩生活与温暖瞬间,准确把握当下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积极生活情趣和流行文化趋势;二是要秉持“接地气”的创作态度,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创作出贴近人民、反映人民心声、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三是要积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艺创作,广泛听取并认真对待他们对文艺作品的意见与建议。把为人民服务视为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让文艺创作成为人民表达自我、展现风采的平台,真正实现文艺与人民的深度互动与共鸣。

优化人民情感需要的供给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应更多注重现实题材的选择,与人民的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事实事例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文艺创作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足见现实题材作品拥有着更加真实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方面,在现实题材作品的文艺创作中,应注重人民生活的真实性、作品内容的逻辑性以及文学语言的准确性表达,而非创作仅凭主观臆想得来的“现实想象”题材作品。另一方面,文艺创作虽需要遵循文艺发展及其规律,关注不同观众类型的喜好以及经济效益,但仍应以质量为先。当前,部分文艺创作通过表面浮华的元素、不符合逻辑的冲突点或低级趣味的语言表达等方式一味迎合观众,过分强调生理感官快乐,这并不可取;至于那些过度虚构,甚至丑化本该正视的历史或现实的创作方式,更应彻底摒弃。坚持文艺创作中的现实性与时代性,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情感需要,才能使老百姓的心灵得到洗礼。

提升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的供给机制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国文化的延续,也是历史与精神的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新兴文化的涌现,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更加变化多端的复杂场景。文艺创作并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必须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弘扬与创新,如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AI技术等,还可以通过“云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留存。对于外来文化来说,亦应在文艺创作中保持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鉴,让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本文系广东省2019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研究”(2019GXJK008);广东省2024年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研究”(课题批准号:GD24CMK03)的阶段性成果]

网编:李卓华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