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复耕一亩地 赋能新良田

2022-12-12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杨洋 许俊仟

一亩地又一亩地,整合在一起,就是开阔的良田。一个又一个的认耕人,汇聚在一起,集结起乡村振兴的新能量

11月初,梅州客都新阶田园一派丰收景象

11月初,梅州客都新阶田园一派丰收景象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许俊仟 发自广州、梅州

◎本文责编/林若川

11月1日早晨7时,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扎下村的客都新阶田园,梅州市稻丰实业副总经理熊国旋早早来到现场,指引着收割机下田,赶着晴好天气作业。

机器大口大口地“吃”下连片的稻子,“吃”饱了就停到田埂边上,“吐”出干净的稻谷颗粒,哗啦啦地装满一个个蛇皮袋,扎扎实实地填满了几货车的车厢。

“新阶田园”顾名思义,是由梅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认耕的田园。这支社会中活跃的新力量中,不乏互联网“流量大V”,他们将收获的场景拍成视频,在梅州市新阶联的官微甫一发布,就收获一片点赞。

与此同时,60公里以外的大埔县银江镇坑头村片区,处于延绵山体之上的另一片新阶田园,像是一片苍山间戴起的金黄色“盖帽”。那是一块一块的梯田,成熟的稻穗在风里摇曳,复耕后的稻谷丰收在望。

如果时间回到10个多月前,前者还是“长草一人高”的荒地,后者则是让村民看了都“扭头走”的荒山。

从撂荒地到丰收田,复耕复种新力量的注入,唤醒了一亩亩沉睡的土地。

难啃之“荒”

“这山本来没有路,开荒时候才开的路。”

大埔县银江镇坑头村党支部书记、大埔县绿仙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志伟回想起,开荒时还一度心里没底。

开春后雨水有点多,谢志伟带着团队去实地勘察的时候,山上荒草长到一人来高,杂树丛生,需要“披荆斩棘”才能开出一条小路来,有的人看到这场景怕得扭头就走。但他们还是响应政策去开荒,大部分人硬着头皮走下去,颇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感觉。

“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好耕的都耕开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也只能靠山吃山。”谢志伟的公司作为大埔县新阶联的会员之一,近年一直都有参与复耕复种,积累了丰富的耕种经验,但是村里丘陵延绵的复杂环境和条件,还是让他们略感压力。

这里原本就是偏远地区,复耕复种还得考虑重新开路、打田和修渠。

正月里,谢志伟雇了两台挖掘机上山,硬生生开出一条羊肠小道,雨天路滑的时候,挖掘机还一度因为山路泥泞陷进土里,找了机器才把它拉出来。山上植被茂密,挖掘机必须挖得很深才能连根拔起,又经过打田机两个多星期的上山作业,前期投入三四十万元,团队才把部分山体改造成梯田。

形象地说,就是要把山顶“削”成一块块,在平坦的土地上才能进行耕种。

当地人把这称为“啃荒”。

梅州作为广东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8.3%、8.9%。然而由于特殊的地貌特征,成片的平坦土地不多,全市撂荒耕地有超过75%是山坑田,还有不少是“苦涝”之田的沼泽地,被客家人称为“湖洋田”,都是难啃之“荒”。

“啃荒”的难度,不仅在于客观条件限制,还有最实际的利益问题。

位于梅江区城北镇扎下村居民舍旁边,有难得的一片平坦土地,但是因为附近的小河常常泛滥,反复被水淹,也撂荒了六七年,疯长出来的植被把原本的水利设施破坏掉了,原本不大的土地也被杂树分得七零八碎。

“这地太碎了,大型机器设备下不去,开荒成本不小。农民又是散户居多,那一亩三分地一年到头就够自己种自家吃,余下卖不了几个钱,所以很多人宁愿去打工。”扎下村村民小组组长陈寿方说,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也是土地撂荒的一个突出问题。

有人算了一笔账,开垦好的土地耕种,一年种植成本约900元至1000元,撂荒地还得考虑平整土地、打田、修建水利等前期投入,每亩地在种植成本上还要增加1000多元的改造成本。而一年两造年产稻米六七百斤,品质比不上单价10~20元的有机米,普通米在市面上就卖2~4元一斤,一家耕作几亩地,除了口粮拿出去卖,赚不到多少钱。

既要克服艰苦条件,又要平衡利益,这荒着实不好“啃”。

破题之解

既然难“啃”,梅州“啃”荒为什么还要“啃”到山坑地和“湖洋田”去呢?

这要置于保障粮食安全大背景下去看。

民以食为天。耕地事关“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广东作为人口第一大省,也是粮食消费第一大省,本省的粮食自给率不高。2021年,国家要求广东省以2020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为基数,只增不减。这对广东来说并非易事。

何以挖潜?

广东把破题的切入口,投向了沉睡的资源—撂荒耕地,向复耕复种要增量。

然而像梅州这样的农业大市,因其历史和地理条件的缘故,撂荒地面积相对较大,领到的任务也很重—今年省里要求梅州10月20日前全面完成连片3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全面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75.14万亩以上、粮食产量113.69万吨以上、大豆播种面积6.08万亩以上的硬任务。

所以梅州必须向撂荒地开“啃”。

今年国家首次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省里还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纳入乡村振兴考核重要内容,梅州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奖补政策,各级党政一把手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协同作战,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有些镇还采取挂图作战的方式,每天在镇政府一楼大厅以及粤政易工作群通报各村复耕复种进度排名,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

梅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网络人士分会秘书长、80后大V吴宇嘉对此印象深刻。年初的时候吴宇嘉到各地去拍视频,发现很多县、镇一级的一把手,都走进田间指导粮食生产,进村入户搞调研,想方设法盘活撂荒地。其间也会遇到一些地块零碎、耕作条件不足、劳动力不足的“硬骨头”,确实成为地方的一块心病。

“粮食安全关系我们每个人的饭碗,也落实到地方来了。我们新的阶层人士思维活跃,路子广,能不能也为这件大事做点什么?”当时一个想法就在吴宇嘉脑子里蹦出来。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近年新兴的概念,这个群体包括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因其涵盖面广、灵活性强,成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

此时,梅州市委统战部业已开始关注思考这一问题,并先一步展开紧锣密鼓的调研。

“良田都是相似的,撂荒地各有各的难题。总结起来,也是‘谁来耕’‘谁出钱’‘谁受益’这几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把社会力量集中起来,就好像把散碎的田地整合起来,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梅州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分析,民营经济和新阶层领域涵盖广泛、人才资金智力密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资源优势、智慧优势和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4月16日,梅州市委统战部组织召开了一场专题座谈会,统筹协调新阶联会员企业、农业部门、镇村等相关方参与热烈讨论,最后敲定了“复耕一亩地”的活动方案,开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认耕活动。

“具体来说,就是会员可以每亩2400元的标准认耕土地,农业龙头企业对接镇村流转撂荒地,收获后返还认耕者600斤优质有机丝苗米,这样能够有的放矢地破解固有难题,探寻各方受益的方案。”梅州市新阶联秘书长郑雅倩介绍,按照这个认耕模式,优质有机米的价格相当于4元一斤,大幅低于同类产品10~20元的市场价,更容易得到市场的支持。

复苏之地

新模式很快为复耕注入新力量。

梅州市新阶联常务副会长单位梅州市稻丰实业,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首批试点选定了梅江区城北镇这块苦涝田。

“这里的地块散碎,原来的田埂都看不清了,水渠塌方,基本要重翻一遍。”接手这个项目的熊国旋决定,第一件事就是把“小片田”整合成“大块田”。

在梅州市委统战部和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和协调下,稻丰实业跟当地镇村对接,把农民的土地流转整合起来。5月开始清理植被,很快打田机下了地、以水肥改良土壤,水渠也重新修起来。专业人做专业事,这块地很快脱胎换骨。

它们也有了新的名字,叫客都新阶田园。

吴宇嘉等一众新阶人士,也热心参与了活动的策划和推动,广泛发动会员参与。6月首期认耕展开,包括客都新阶田园在内的50亩地很快被“一抢而空”,吴宇嘉也认耕了属于自己的一亩地。

“我对于农耕的记忆还停留在儿时,跟着大人们插秧、割稻子,闲时就在田埂水圳玩耍。长大后到天津等地读书、工作,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大潮回到家乡。这一亩地圆了我的儿时梦。”吴宇嘉闲暇时带着孩子体会劳动的心得,重温农村生活的乐趣。

新阶田园从一开始的耕种,到最后的收获,他的团队录制出系列短视频,在网上时不时出“新番”,引得不少网友“追剧”“点赞”,把这块地打造成了“网红地”,发动更多的80后、90后年轻人参与进来。

拥有20万粉丝的本地新媒体梅州信息港,也是市新阶联会员单位,全程参与了活动的宣传策划。梅州信息港负责人温优说,自己也认耕了一亩地:“我们今年还策划了农耕节活动,接下来考虑借助新媒体的影响力,请网红来参与农耕直播,把学生的劳动课研学搬到田间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农耕之乐。”

梅州市新阶联倡导会员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项目化形式进行耕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主题活动也在梅州各县逐步铺开,在五华、蕉岭、大埔、平远等县(区)集约认耕的近千亩撂荒地的开耕工作紧跟着推进。

大埔县银江镇坑头村今年新开荒的这片地,也被列入首期试点之一,县工商联、新阶联领导班子主动带头认耕,三四十人认耕了70亩,很快为项目注入了新的资金流,绿仙农林的团队也扩大了复耕面积,六七月种了第二造稻子。

“有了资金支持,又打通了末端的销售通路,我们就可以放手‘啃’、全力‘啃’。”大埔县新阶联会员谢志伟认为,赋能乡村振兴“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的开展,带来稳定的订单,企业就成了接单员,统一实施复垦耕种。

网络人士分会充分运用形式多样的新媒体矩阵,加大“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的宣传,认耕者既可下田体验耕作乐趣,也可线上观看“认耕认种专属爱心田”。截至目前,相关宣传产品的全网阅读量已突破百万人次。

企业的技术和新阶层人士各显神通的助力,为复耕复种强势赋能。

赋能之力

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唤醒了。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梅州全市新阶联会员通过个人项目的形式,推进土地流转、集约,为全市解决了8746亩土地的改造再利用难题,其中复耕复种撂荒耕地2248亩。

在这些活跃分子的有力推动下,“复耕一亩地”活动在梅州全社会各领域“搅动一江春水”,吹起了一股复耕复种旋风。不少镇村也参照这种模式,广泛发动在外乡贤、党员干部以众筹认耕、耕种体验的形式参与复耕复种。

建筑老板谢钦祥积极响应号召,和朋友一口气认耕了200亩田地。

“没想到临老做回农民。”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官铺村一块新垦的田地里,老谢蹲在田埂边,满心欢喜地看着自己认耕的这块地。

老谢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家里世代耕田种地,年轻气盛时的他不愿意种地,外出干起了建筑工程。经过多年奋斗,老谢的混凝土公司搞得有声有色,本人也成了乡贤企业家。可这个时候他再回到老家,看到村里的一些田地被撂荒了,感觉很痛心又很无奈。

“所以了解到认耕倡议的时候,我很快就响应了,就当是为家乡作点贡献。”谢钦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要吃饭,农业是基础,有余力就应该反哺农业。

这个丰收季走马梅州,平远县的山坑田里,挖出了连串的富硒高山红薯;蕉岭县新阶联认耕的285亩丝苗米迎来大丰收;梅江区曾经无人问津的撂荒地收获了饱满的玉米……

一亩地又一亩地,整合在一起,就是开阔的良田。

一个又一个的认耕人,汇聚在一起,集结起乡村振兴的新能量。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通过发动新阶层人士等活跃分子,对更大范围的群众起到带动作用,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才能以大统战思维集聚大人才群体,以大统战战略整合资源办大事。这与发动“认耕”的思路是一致的。

眼下,梅州已全面完成省、市部署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全市完成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约280万亩,比去年有所增加。

《南方》杂志记者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20年以来,全省复耕175.17万亩撂荒耕地。这既要有顶层设计的统筹,也与各地的基层探索分不开。

“一亩地太散碎,连成片好种田。做事成事的思路也是一样的,社会个体的能力虽小,联合带动起来,就能汇聚成复耕复种的新力量。”广东省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梅州全市新阶联赋能乡村振兴“复耕一亩地”大胆探索方式路径,打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梅州样板”。这得到了省农业农村厅和当地农业部门的认可。统战工作强调服务中心大局,下一步将指导省新阶联不断总结和推广工作经验,继续发挥统战优势、扩大试点经验,为全省乡村振兴充实力量。

有了这样的赋能之力、合众之势,将会造就更多复苏之地。



网编:李晓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