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强调“体系化学理化”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悦理轩
◎本栏责编/李育蒙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根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影响深远,就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
科学理论需要体系化学理化,这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为什么强调“体系化学理化”,为什么要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有何重要意义?
一
“体系化”,就是通过整合链接某一系统领域内的不同要素,使事物成为体系的过程和结果。理论的体系化,就是将某一学科内的不同理论转化为彼此关联、支撑、统一的有机逻辑体系。
理论的体系化是就理论的形式而言,反映的是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产生的显著起点是一个个标识性概念的逐步确立,进而逐步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架构。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其就是从商品、价值、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标识性概念生发,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也是理论体系化的典型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通过不断丰富、拓展、建立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呈现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思想理论体系,这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的过程。
“学理化”,就是致力于把握规律、揭示本质,把实践经验和认识上升为学术理论知识的过程和结果。理论的学理化是就理论的内容而言,反映的是理论内容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理论的学理化发展过程,是强化理论内容和客观规律的贴合、不断探求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摒弃失真失效内容的过程,其为人们理解和掌握理论武器奠定基础,能帮助人们科学有效地认识与改造世界。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后,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一系列人类文明成果,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通过学理化研究和理论创造,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创新理论的学理化,不断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总结建设规律、执政规律,实现了对治国理政从经验到规律的升华,构建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的过程。
体系化和学理化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学理化使事物本质规律用准确、深刻的话语呈现,体系化使学理化的内容用更加完整、系统的话语有效表达和传播。
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具有复杂性,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科学规律。与此同时,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具体问题并不孤立存在,需要将单个的具体创新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两者共同推进,就是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党需要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
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在系统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用这“六个坚持”概括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几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例如在理论创新的具体内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诸多领域都有完备的、体系化的成熟理论,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等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中蕴含的新思想新理论也不断被充实到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中,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论体系、学科价值以及原创性贡献等进行全面研究阐述,也进一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提供了系统深刻的知识储备,同时也提供科学有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必要条件。
三
党的理论创新过程,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揭示了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也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在这个重大命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根脉,让马克思主义魂脉落地生根有了沃土。马克思主义又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了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因子并引领其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
要在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上,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就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深入理解党的理论创新依靠人民、创新理论为了人民的底色与追求。
需要坚持自信自立,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始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同时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研究和阐释,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不断回答好时代新课题。
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需要坚持胸怀天下,着眼世界、面向未来,强化人类共同体意识,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执笔/何小勇 林炜钰(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