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大美青海“四重奏”

2024-09-02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郭芳

大美青海,美在何处?行走高原大地,探寻青海的生态之美、发展之美、融合之美、精神之美

◎《南方》杂志记者/郭芳  发自青海

◎本文责编/张蓓蕾

作为世界七大湿地之一,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仙女湾呈现出“鱼鸟天堂”的美丽景象;原本是茫茫戈壁荒滩的塔拉滩,现在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蓝色“光伏海洋”蔚为壮观;一所中学连接青海、上海两地,承载跨越千里的情谊,为高原孩子点燃了梦想;金银滩草原上建起的“中国原子城”,诞生出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青海视察,两次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多次谈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方》杂志记者跟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主题采访团,感受高原大地的生态之美、发展之美、融合之美、精神之美,探寻大美青海背后的精彩故事。

守护水塔,天下黄河贵德清

在广袤的青海大地,“生态”两个字的分量格外厚重。“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表示,“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位于黄河上游,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76.8公里,黄河水蜿蜒而下清澈无比,像一条碧绿的丝带环绕在山川之间。

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建立和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离任审计、补偿机制等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村级河湖长制工作室;与周边县签订生态保护与河湖管护联防联控联治协议……政策重拳出击,让当地赢得了“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

生活在黄河之畔的老百姓,由生态利用者变成生态守护者。作为河湖管护员,贵德县河西镇贺尔加村村民王延忠仔细巡视着黄河河道,“经过长期的治理,不仅水土流失变少,生态也越来越好,每年来黄河越冬的鸟类也逐渐增多,看到这些变化,我很欣慰”。

作为世界七大湿地之一,青海湖仙女湾于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加入了《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享有“物种基因库”“鸟类乐园”等美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仙女湾时指出,“把青海的生态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 ,把国家公园建设好”“这是我们的宝藏、是资源,也是财富”。

“我刚到青海湖工作时,记得当时风沙天气多。我站在青海湖畔,看波浪接连不断地拍打着碎石,一边走一边捡垃圾的时候心里有种别样的感受。”仙女湾景区工作人员李长存在青海湖工作9年,“现在干净澄澈的湖水、自在飞翔的水鸟的背后,是政府、生态保护工作者、老百姓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海坚决扛起源头责任,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使三江之源水清草盛、“中华水塔”源净流洁。

因地制宜,戈壁荒滩崛起“光伏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因地制宜”,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怎样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道路?

盛夏时节,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蓝色“光伏海洋”蔚为壮观。光伏板下牧草繁茂、绿意盎然,羊群正在悠闲地吃草。

茫茫戈壁荒滩、寸草不生、风沙漫天,这是塔拉滩曾经给人留下的印象。塔拉滩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由于降水偏少、盲目开荒等影响,原先土地荒漠面积就有674平方公里。尽管很多产业不适宜发展,但塔拉滩年均日照时间近3000小时,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改变始于2011年。这一年,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来到塔拉滩,开始利用荒漠化土地开发建设光伏发电园区。目前这里已建起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海南州生态光伏园。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蓝”带来了“生态绿”。光伏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光伏电站建成后,这里的平均风速降低了50%,土壤湿度增加了30%,植被覆盖率恢复到80%,荒漠沙丘变成了草原绿洲。“板上发电、板下牧羊”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50岁的铁盖乡上合乐寺村村民李啟祥,以种地放羊为生。“村里建了合作社,全村314户全员入社,社员依托塔拉滩‘光伏牧场’,年收益达60万元。”李啟祥很是满意,“如今,我有稳定的工资,年底还能拿到分红。”截至2023年,当地40个光伏电站养殖“光伏羊”2.2万余只,给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距离塔拉滩36公里外,便是黄河穿越其间的龙羊峡。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龙羊峡水电站就坐落于此。一条330千伏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连接着塔拉滩的“光”与龙羊峡的“水”,由此促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水光互补”发电工程。

龙羊峡镇,从单一的水电产业向产业融合转型发展,成为闻名的全国特色小镇。“龙羊大峡谷是黄河流经青海大草原后的第一个大峡谷,也是黄河上气势最为磅礴的峡谷群,每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龙羊峡生态旅游度假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龙羊湖凭借湖水冷凉无污染的优势发展三文鱼养殖,产量占了全国的60%。

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让龙羊峡镇“活”起来,这个高原上的偏僻小镇正在变得喧嚣热闹。

跨越千里,书写东西部协作“山海情”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的第一站便来到了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这所学校为什么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连接青海、上海两地,承载跨越千里的情谊,缘于东西部协作这项大战略。

果洛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200多米,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人才成为教育发展的最大短板。“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乡镇,老师一年都能换好几茬!”果洛州教育局负责人表示。

在上海市对口支援下,一所专为解决农牧区孩子上学难的学校在青海省会西宁开建,2019年9月1日正式开学。目前在校学生800名,其中藏族学生占比超过97%。

常途是上海市第五批援青教育帮扶团队成员,他来自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挂职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如果能够改变很多孩子接受教育的命运,那么一个地区也就能因此而改变。”常途表示,他们将上海的优秀教学经验带到青海,争取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这项跨越千里的援建,让孩子们有了走出大山的勇气。在高一学生关却卓玛去年11月到上海交流研学的笔记里,记录着高原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学校高考捷报频传,2023年本科上线率为71.43%。”常途很是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时指出,“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2010年以来,在东西部协作政策的牵引下,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先后有五批次3800多名援青干部和技术人才来到青海,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支援”到“合作共赢”,书写了新时代的“山海情”。

精神高地,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精神”。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青海大地上涌现出的“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高原精神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银滩草原地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原是青海湖畔水草丰美的牧场,“西部歌王”王洛宾在这里创作了著名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国原子城”便坐落在这里,这里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诞生的地方,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发源。

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60多年前,数万名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满腔热血奔赴金银滩。

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王淦昌、于敏……老一辈科学家投身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深刻诠释了什么是“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在戈壁滩上奉献青春,深刻诠释了什么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出在短时间内独立自主研制核武器的中国奇迹,深刻诠释了什么是“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时代在变,精神不变。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伟大精神,成为当前奋勇前进的强大底气和坚定自信。


网编:李卓华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