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第一村”的三重追求
“中国作家第一村”坚持以出文化大家、出时代精品为目标引领,立足东莞、辐射湾区、影响全国,努力打造成中国文学标志性的样板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实习生/张妍焱 发自东莞
◎本文责编/张蓓蕾
踏入东莞市樟木头镇,宛如步入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之中。这里绿意盎然,森林覆盖率76.13%,石马河与官仓河蜿蜒穿城,白鹭翩跹,绘就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绝美图景。
作为东莞市独一无二的纯客家古镇,樟木头镇不仅守护着丰富的客家建筑遗产,还传承着诸如麒麟舞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家们在此沉浸于大自然的怀抱,深受客家文化的滋养,不仅享受到了生活的便利,更激发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2010年,“中国作家第一村”(以下简称“作家村”)在樟木头镇成立。鲁迅文学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作家村的作家群体平均每年斩获省级以上文学奖项不少于30个,成就斐然。不久前,“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东莞创作研究基地”的落户,更是为樟木头镇“中国作家第一村”的美誉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对这一系列荣耀与成就,人们不禁好奇:作家村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实现从1.0到2.0的跨越发展?未来,当地又如何擦亮作家村这一金字招牌、推动文学发展与城市赋能?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杂志记者一一走访。
何以“第一”
2024年3月23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东莞创作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樟木头镇官仓社区举行。挂牌当日,中国作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作协”)的多位重要领导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主要成员都在现场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有着深厚客家文化底蕴的官仓社区,保存着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完好的岭南古建筑群。记者走进这里发现,经过省、市、镇、村四级共同投资、连片改造,这里不仅有作家村的展馆、作家驻创工作室,还有《花城》创作出版基地、《作品》作家村编辑部的挂牌,更有弘扬樟木头独有麒麟文化的麒麟会馆。
“这个展馆是在东莞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我们找到专业设计公司进行规划打造的,在这里可以全面地了解到作家村的前世今生。如今你看到的是作家村的2.0版本了,要说1.0版本,则要追溯到十余年前。”樟木头镇宣教文体旅办公室欧阳莲芬同记者说道。
改革开放伊始,樟木头人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GDP曾在全市排前五,有5万多户香港人来这里购房定居。
“樟木头70%以上土地都是原始次生林,为了利用好这一方生态,樟木头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着重发展文旅经济。1.0版本的作家村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欧阳莲芬说。
回溯至2005年,东莞勇于开创先河,成立了东莞市文学艺术院,这一举措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堪称首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著名作家、评论家雷达被聘请担任名誉院长,并组建起了一支充满活力的团队。这一年,是文学艺术院诞生的关键节点,它的成立为后续的一系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眼到了2006年,东莞市委再次展现前瞻视野,率先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作家签约计划。这一消息如春风化雨,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关注,申报项目数以百计,最终经过严格筛选,包括王松、王新军、刘芬、王一丁等在内的19位杰出作家脱颖而出,签约了18个创作项目。此举不仅在国内文学界引起了轰动,也为后续与作家们的深度合作打开了空间。
2007年,王松在一次樟木头的探访中,被当地优美的环境和政府人民的热情包容所吸引,于是欣然购买了一套房子。入住一个月时间,便写出了两部心仪的中长篇小说。于是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下,各位作家闻讯而来,纷纷入住樟木头。同年,雷达的《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葛水平的《喊山》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一个作家小群落形成了,这也是作家村的雏形。就此,作家群落逐步形成,樟木头镇因势利导,设置了专职人员为作家服务,大到筹集创作资金,小到生活乃至邻里纠纷,帮助作家解决实际困难。”樟木头镇文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回忆起来。
2010年,为了团结引领这批在樟木头驻创的名作家,更好地为当地发展作贡献,在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下,樟木头镇党委、镇政府抢抓机遇,于2010年9月28日在樟木头镇正式揭牌建立“中国作家第一村”,聘请雷达担任首任村长,知名作家王松、雪漠、曾小春担任首任副村长。记者了解到,当年在商量作家村的名称时,有些作家曾有顾虑。但雷达笑着解释,这个所谓的“第一”不是排位,是顺序,我们毕竟在国内,至少截至目前,是第一个出现的作家村嘛。
同年,王十月的《国家订单》、张雅文的《生命的呐喊》双双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为作家村的建立增添了鲜亮的一笔。
2014年,张雅文的《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获第十三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2年,王松的《红骆驼》、江子的《回乡记》双双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与此同时,陈启文、王松、雪漠的作品荣获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协的重要奖项。作家村由刚成立时的20人左右,发展至今已有74人。现任历任的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有7人:雷达、王松、王十月、陈启文、江子、魏红花、葛水平,先后有30多位作家加入省级作协,20多位作家加入中国作协。作家村无疑成为高品质文学人才聚集地。
何以持续
如果说初创时期的作家村是聚木成林,那么如何留住人才、保持作家村的生命力,则成为当地党委和主管部门不断应对的挑战。
记者了解到,省市镇三级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每年作品获得相应奖项的作家给予奖励,激发作家创作热情。截至2024年7月,作家村村民出版发行的文学作品达500多册,获市级以上荣誉400多项。
如何为作家村村民提供优质服务?东莞市、樟木头镇共同制定《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村民公约》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作家“入村”条件、享受福利、责任义务等各项指引,对作家个人荣誉、人员身份等进行综合评审,给予作家水电、物业费等生活补贴,从早期在入籍入户、购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再到近年链接产业、网络资源,为文学数字版权开发及作家作品的传播和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同时出台《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对繁荣发展东莞文艺事业具有积极作用的文艺项目、人才给予资助或奖励。
除了完善管理机制,作家村还建立了文学创作激励机制。东莞是打工文学的摇篮之一,作家村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文学采风、学习交流、创作实践、展览培训等活动,鼓励作家立足“广东制造”“东莞制造”,深入本地汲取源泉、激发灵感,用生花妙笔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讲好“樟木头故事”“东莞故事”,涌现出丁燕《工厂三部曲》、王十月《无碑》等东莞打工文学作品。
作为深扎生活、人民的代表作家之一,丁燕的创作见证了作家村的发展。十余年来,她在樟木头镇的多个电子厂与员工同吃同住,创作了《工厂三部曲》。“如果没有广东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没有作家村的氛围,这些作品是无法完成的。这是我回赠给岭南大地的礼物。”丁燕同《南方》杂志记者感慨道。
漫步在官仓社区,记者看到41间作家工作室,不仅为作家们提供了个性化、场景化的文学创作空间,更为王松“南庐夜话”、王十月“十月聊哉”、肖仁福“见岭庐”等文学交流活动提供了场地。
改造后的2万平方米的客家古建筑群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文学意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东莞创作研究基地”“《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花城》创作出版基地”“《作品》杂志作家村编辑部”等4个文学驻创基地,为创作者导入更多优质人脉和资源,提供社群关怀和平台归属感。
“中国作家第一村”从自发形成的文学现象到全国知名的文学品牌,无不彰显了广东省市镇多方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何以赋能城镇发展
文学常常被视为高雅、深邃的艺术形式。文学是否高置于书格?是否过于崇高而脱离实际?作家村以其独特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今年夏天,在“潮流一夏·进莞来”“‘莞’一夏·作家交流”等主题活动中,樟木头全镇的中小学生近距离地听作家村村民分享写作心得。村民为学生“送课上门”,作家村的作家人气不断攀升。
“知名作家、评论家、文学爱好者等一起煮茶论道,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群众在耳濡目染间也提升了生活情趣和文学素养。”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樟木头分局、食药安办副主任、挂职官仓社区第一副书记陈艳芳同记者谈道。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一排排古建筑既保留了乡土特色,又增添了现代气息。
这一过程是“百千万工程”中“文化赋能”理念的生动实践,为村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作家村对当地乡村人居环境的升级改造、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樟木头镇党委委员罗永光表示。得益于文学的浸润,全镇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一系列变化不仅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更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朝着“百千万工程”中“文化富民、产业兴村”的目标迈进。这让他深有感触。
如何让文学赋能城镇发展?罗永光向记者介绍道,全镇将重点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一带三圈”规划建设、圩镇社区城中村(老圩)整治提升项目,推动整镇成为“作家村”,力争三年内实现驻村作家数量和文艺精品质量“双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升作家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全镇将推出作家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行酒店式管理,打造作家村特色书店,并不断推出新举措,如文艺创作驻留季、作家村创作基金、“文‘樟’全国青年作家招募计划”等。
未来,作家村将链接高端文学资源,举办国际笔会等活动,承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等高级别会议。同时,将开展文学创作揭榜挂帅活动,面向作家村村民下订单,定制国家级文艺精品。这些举措将进一步丰富作家村的文化内涵,并为其赋能城镇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我们要将作家村打造成为集创作、研讨、活动、版权转让、网文出海、文学创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等于一体的作家村综合体。”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期待作家村坚持以出文化大家、出时代精品为目标引领,立足东莞、辐射湾区、影响全国,将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打造成中国文学标志性的样板。
网编:李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