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群众心头事,办进心坎里

2024-09-02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许俊仟

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民生痛点,清远英德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方式、凝心聚力,成功破解饮水难、教育资源不均等难题

◎《南方》杂志记者/许俊仟  通讯员/黄振生  发自清远英德

◎本文责编/林若川

“‘渴’求二十年,终于等来这一天!”    

清远英德市英城街道白沙村村民李雪峰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澈的山泉水缓缓流入茶壶,心中满是感慨。这不仅是英德市民多年期盼的实现,也是英德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缩影。

面对事关民生重大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英德市坚持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政绩”为执政理念,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据清远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显示,2024年上半年英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2亿元,同比增长9.1%,GDP增速在清远市8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英德市的建设现场如今一片火热,石门台饮用水工程项目(二期)、国道G358线英城至大湾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等民生项目都在加紧推进中。这些项目的开建和落地,不仅让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更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英德市的经验表明,只有将民生福祉放在首位,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赢得民心、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事不避难,凝心聚力抓落实

建设石门台饮用水工程,是英德广大市民期盼了几十年的心愿。

在英城街道白沙村,村民们长期面临着饮水难的问题。他们或喝井水,或引山坑水,但一遇天旱就可能面临无水饮用的困境。一位村民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实行分段供应水,一部分村民关水,另一边开,否则水压不够,供水也不足。有时候,为了节水,我们甚至得走几公里去取水,那种日子真是太苦了。”

多年来,多届英德市委市政府班子虽多次动议,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使饮水问题成了老百姓口中的“历史遗留问题”。英德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驰而不息,全力推动。他们深知,这项工程不仅关乎市民的切身利益,更是英德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穿过莽莽群山,位于英德市北部的石门台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清凌凌的石门台河与水头河静静流淌。这里的水质均优于生活饮用水标准,因此被选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的取水口。紧紧抓住建设南岭国家公园的发展机遇,英德市委市政府于2022年4月毅然决定动工建设市区石门台饮用水一期工程,并将其列为当年的头号民生工程,夜以继日地全力推进建设。工地上,挖掘机轰鸣不断,工人们挥汗如雨,施工场面热火朝天。在工程施工之处,有的村子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土地征收工作。

历经8个月的紧张施工,石门台饮用水一期工程终于在2022年12月29日正式通水。那一刻,英德市民欢呼雀跃,期盼已久的清泉终于涌入了他们的生活。李雪峰激动地表示:“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喝上放心水了!”

然而,一期工程只是在河床拦陂取水,枯水期时水量不足,无法完全保障用水需求。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英德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石门台饮用水二期——石门台水库工程。

2023年5月29日,石门台饮用水二期工程正式动工开建。建成后,它将与原来在英红镇虎石水陂新建的取水陂和秀才山水库共同构成庞大的供水系统,完全保障市区及周边镇50万群众的用水需求。

盘活资源,创新方式促成效

烂尾校区如何蝶变新职校?

回溯至2012年,英德市怀揣教育梦想,整合东华镇多所中学资源,启动了东华中学工程项目。这所规划占地300亩,可容纳数千学生的学校,曾是镇上的希望之光。然而,2015年投资方资金链断裂,项目停工,留下10栋未完成的建筑和2栋孤零零的教师周转房,占地4.47万平方米的校区成了“烂尾之痛”。

2022年,英德市委市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重启这片沉睡的土地,将英德市职校迁建至此,利用高新区的地理优势,为园区打造人才摇篮。同时,原址转型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市区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注入新活力。

“这个项目对我们镇来说,非常重要!”东华镇的一位居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期待着这所学校能早日建成,让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如今,东华职校续建工程已启动,19.2417公顷的土地上,将崛起一座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教育新城。续建与新建并举,学生宿舍、教师公寓、食堂、综合实训楼等一应俱全,配套设施完善,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2025年7月,这座教育基地将全面落成。

这一创举,不仅让烂尾校区焕发新生,更巧妙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届时,英德市职校新校址将迎接6000名中职学子;而原市职校旧址的蝶变,则将为市区城西区域带来6000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的新增供给,其中小学4500个、初中1500个,有效缓解该区域学位紧张的问题。

“这对于我们市的教育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英德市教育局主要领导表示,“我们不仅解决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还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提升服务,建立机制谋长远

国道G358线英城至大湾段公路,作为英德市东西走向的交通主动脉,连接着多个镇和高速通道。然而,这条双向两车道的二级公路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车辆通行高峰期间交通压力巨大,安全隐患突出,严重制约了英西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群众迫切要求进行升级改造。

2021年10月,英德市委明确提出要加快国道G358线改建工程项目,并将其列入多项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和民生实事项目。为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进程,构建更加便捷、顺畅、安全的公路网络,英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调研。2022年6月,该项目全面启动建设,预算总投资约14.5亿元,全长53.336公里。建成后,将极大改善交通状况,促进区域发展。如今,建设者们正紧抓时机推进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底全线通车。

多年来,英德市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四高两铁两江”快速交通网络已成型,境内四条高速公路通车。2023年7月,英德市北江四桥及省道S292线延长线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对改善交通、促进中心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加快了高速公路出口与各镇、中心城区、产业园区之间连接线的规划建设步伐。除了交通建设,英德还投入资金推动浛洸大桥重启动工等十大重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抓新发展固然重要,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样重要。”英德市委书记张杨彬强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智慧,历史遗留问题不解决,就会永远摆在那里;当前问题不解决,就会成为明天的历史遗留问题。”

英德是广东在改革和发展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创造性实施精准扶贫、构建“1+N”扶贫政策,历史性解决了人口大省的绝对贫困问题,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围绕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广东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推出系列举措,建立起覆盖城乡社区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体系,推出广州长者饭堂、深圳“民意速办”平台和首席数据官制度、茂名高州诉源治理等改革举措,让民众充分参与到改革的设计和实践中来。

从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到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三医”联动改革,再到“出生一件事”集成化办理、港澳居民在粤参保、高频政务事项“跨省通办”,民生改革延伸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23年,广东经济总量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居全国首位,多个城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广东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新思想引领,立足全局谋划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依靠人民在推动改革中实现共建共享,才能以正确的战略决策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历史长河不息,时代考卷常新。如今,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口,为了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广东要坚持以改革为先导、向改革要动力,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应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广东应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不断把“问题清单”变成“惠民清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网编:李卓华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