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齐聚湾区:开放科学,勇立潮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的窗口之一,大湾区科学论坛吸引了一批顶尖科学家聚智汇力,促进湾区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南方》杂志记者/史成雷 温柔 实习生/黄静晓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11月16至18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以“开放科学 勇立潮头”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超百位院士及各领域专家参加。
“最强大脑”齐聚湾区,彰显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实力。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5周年。5年来,粤港澳不断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强创新要素资源、平台项目等合作,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
回望2021年12月,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市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向论坛致贺信,强调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本届论坛首次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作为大湾区面向世界的窗口之一,大湾区科学论坛吸引了一批顶尖科学家聚智汇力,促进湾区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诚邀全球各国科学家、创新人才到广东、到大湾区创新创业创造,共创共享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美好未来。”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向全球各国科学家、创新人才发出邀请。
本届论坛现场,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兹奖获得者、国际学术机构负责人、国内外知名院士等科学大咖们围绕人工智能、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前沿话题展开探讨,现场火花四溅,金点子层出不穷。
粤港澳联合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统计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7.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顶尖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不久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发布,广东蝉联区域创新能力第一,连续8年领跑全国。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活力最强、创新能力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创始主席白春礼表示,希望通过大湾区科学论坛这个平台,进一步激发区域内外科学人才的互动交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共同探索国际科学前沿的最新进展、推动国际科技共同体建设。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突出、高等教育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以其独特的区位和政策优势,为三地的高校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薛其坤表示,要充分利用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开放格局,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境的科研协作与人才培养,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高效强有力的支持。
开放合作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以其优越的创新环境,吸引了一大批海外高端科研人才。
1994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埃菲·杰曼诺夫目前担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我去了南方科技大学以后,看到中国社会和各级政府都非常支持数学的应用和探讨,这一点让我印象很深刻,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撼。”埃菲·杰曼诺夫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澳门大学校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认为,澳门和澳门大学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必须要找好定位才能有所作为。
宋永华以澳门大学的中药专业举例:“中药专业对于澳门大学来说,担当的不仅是人才培养和中药的科学化重任,更是要借助澳门让中药走向世界。”宋永华介绍,澳门大学的药学进入了世界前50名,在港澳地区高校中排第一,2010年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开始建设,澳门大学还创建了中药国际学术期刊,目前全球排名第一。
“未来,我们希望和广东和香港一道,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宋永华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中国联通总经理简勤在演讲中认为,数字基础设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创新生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系保障。
“信息通信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其他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简勤表示,中国联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切实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2023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800亿元。在由省科技厅等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分论坛暨第五届中国(广东)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介绍了“鹏城云脑Ⅰ”“鹏城云脑Ⅱ”研发过程,并透露正在建设中的“鹏城云脑Ⅲ”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单体性能最好、功能最强的一台同类机器。
“中国的人工智能需要自己的大模型底座,当然也需要自己的算力底座,鹏城云脑也会给大家提供这样的算力底座,为中国的大模型提供最好的支持。”高文表示。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本届论坛专门开设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分论坛。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低空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李世鹏表示,探索低空飞行引发的经济价值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大湾区是发展低空经济的热土,有所有应用场景和产业链,汇聚了一批优秀技术人员,更有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领,集齐了低空经济发展最有利的条件。”李世鹏认为,伴随飞行器进入量产,起降点不断完善,应用场景进一步开拓,人人都有望加入大湾区“低空生活圈”。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和科技创新强省,广东如何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启动全面战略科技合作15周年。本届大湾区科学论坛举行了“中国科学院 广东省科技成果对接活动”,12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现场签约落地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和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表示,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与各方携手推进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打造策源功能强劲、创新能级跃升、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生态友好的大湾区。
在主论坛举办地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二楼,《南方》杂志记者看到,结合广东省重点产业领域方向,中国科学院遴选了52家院属单位的240余项科技成果参展,其中不少都是全国首创、全球领先技术。此外,还有一批优秀成果进行路演展示,一批科技龙头企业进行需求发布。
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展台上,不少参展企业代表在把玩着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等产品。“我们的产品从芯片指令集(RISC-V)到操作系统,都是全栈自主可控的技术,是没有‘卡点’的。”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郭松柳介绍,此次带来的产品基于开源鸿蒙系统所做,已经与广东不少硬件制造企业开展了合作,产业前景广阔。
将一张薄膜覆盖在手臂上,不久后被捕捉到的肌肉电信号便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这一幕发生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展位前,工程师向《南方》杂志记者展示了“柔性电生理传感技术及柔性高密度肌电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场景。
“柔性人机接口将在康复监测、疾病诊断,基于物理刺激的健康干预,残疾人假肢控制以及外骨骼控制上发挥作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田岚介绍,目前这项技术在医院、高校等地实现了小批量应用。
广东是制造大省,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成熟的产业环境已经成为创新成果转化的最佳土壤。实际上,这已经成为会场不少科技工作者的共识。
网编:李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