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世界技能奥林匹克”舞台上,广东何以斩获超全国三分之一的金牌数

2024-11-24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叶石界 温柔

广东是经济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有着高技能人才成长的优质土壤。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广东选手获得13金、5银、1铜及3个优胜奖,金牌数量超全国金牌数的三分之一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温柔   通讯员/粤仁宣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当100公斤的沙袋稳稳地放在重量仅有13.5公斤的电动三轮车上,卢言琳、詹贤达、马佳佳三人不约而同松了一口气。这一幕,发生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的第四个比赛日。

这一天,团队制作的电动三轮车迎来了“大考”。四天里,詹贤达铣削出每一个部件,卢言琳再将零部件焊接成型,马佳佳的电路搭建则让小车“活”了起来。历经S弯、上坡等重重考验,最终团队以领先第二名40分的优异成绩取得了这一项目的冠军。

法国里昂当地时间9月15日晚,三人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了冠军领奖台上。从备赛初始到夺得冠军,这支来自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团队一共制作出20余版的电动三轮车,从性能到成本一路打磨,才达到了比赛的最佳状态。

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全球地位最高、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广东是全国最早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省份之一。本届世赛,广东共派出27名选手参加23个项目的比赛,获得13金、5银、1铜及3个优胜奖,金牌数量超全国金牌数的三分之一。

作为制造大省,广东金牌数量何以超全国金牌数的三分之一?技能人才“金字塔”是如何搭建起来的?伴随着世赛的热潮,《南方》杂志记者走访多家职业院校与技能冠军,探寻技能人才背后的发展密码。

广东“国手”世界出圈

走进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制造团队项目的培训基地,机器轰鸣声中,特训班的年轻学生动作灵巧,有的端坐电脑前制图,有的则在车床前制作。这里被誉为技能人才培育的“清华”“北大”,是卢言琳、詹贤达、马佳佳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挥洒汗水的拼搏之地。

一项数据,足以让每一位到访者惊叹。自2013年以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参加六届世赛,共获得“12金5银4铜1优胜”,金牌数量超广东金牌数的三分之一,超过全国金牌总数的八分之一,成为中国参加世赛以来金牌数最多、奖牌数最多、总成绩最好的参赛单位,创造了“十二年十二金”的世赛传奇。

这其中,还有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优势项目——数控铣项目。数控铣被称为精准的“金属雕刻家”,加工精度高、速度快,是精密制造行业的重要技能之一。今年,随着“00后”小伙龙伟杰的夺冠,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实现在这一项目上的“五连冠”。

如此耀眼的成绩背后有着怎样的探索与实践?从2013年开始,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新生入校后会经过“海选”,组成“世赛班”,接受科学的训练,形成了全员参与、重点培养的竞赛模式。

与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一样,今年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也迎来了大丰收——一举夺得CAD机械设计、制冷与空调、移动应用开发、自主移动机器人4个项目金牌和网络系统管理项目优胜奖,成为本届世赛全国参赛项目数和获得金牌数最多的单位。

来自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22岁小伙黄育森,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夺得CAD机械设计项目金牌。这也是中国在该项目上的“首金”。

在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曾威看来,傲人的成绩背后,离不开学院厚植多年的人才成长沃土。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是国内首批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和国内最早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院校之一,累计培养了30名选手,为国家斩获5金3银8铜14个优胜奖。

如何将拔尖人才选拔出来?“我们学院的学生规模长期保持上万人水平,最高时达1.7万人。这在全国都是比较大的,也为我们选拔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足够大的人才库。”曾威介绍,学院系统构建世赛标准和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打造精英班梯队选拔机制,实现“高强度训练、高规格培养”。

在曾威看来,技能要走向世界,国际化办学是必经之路。

从2008年开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就加强与国外职业教育机构人才培养交流及课程共建;开展世界技能大赛联合集训,多次举办国际邀请赛……“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也让我们选手得以跟其他国家的优秀选手在PK中共同成长。”曾威说。

在本届世赛中,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选手们也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2枚金牌和工业控制项目银牌。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同样强调国际视野。“我们特别注重与国际接轨,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训练方法。”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作根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

如今,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先后与德国、芬兰等国家的30余家世界知名企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培养师资,共同开发国际证书。

跳出金牌看金牌

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叶军峰看来,成立“世赛班”,拿金牌不是核心目的。“在培养世界冠军之外,更希望能培养出一批在国际上处于顶尖水平的技能人才,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叶军峰表示。

2011年,中国首次组团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随后的2012年,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便设立了世界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中心。成立这个中心的目的就是开展世赛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将世赛技术标准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将参赛选手培养路径方法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方法。

通过对接世赛项目,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开发了商务软件应用等新专业,优化了工业设计等10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出版了21本世赛成果转化教材,并在常规班级中推广和应用,让世赛成果惠及更多学生。

以参赛项目为研究对象,将世赛技术标准、教练团队建设、评分系统等管理技术和先进方案转化应用到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构建、人才培养评价认定之中——这种“赛教互促、赛教融合”的模式,放大了世赛参赛对泛专业人才培养的“乘数效应”,支撑着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还创建了世赛项目精英班梯队选拔机制。“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培养了参加世赛的‘国手’,也通过精英班培养了500多名拔尖人才。这些人才在企业中都很抢手。”曾威说。

每年,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都会精心策划举办“校园技能节”,鼓励每位在校生都参与进来。“这样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精英主义参赛体制,转而强调技能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的多元成长。”王作根对记者解释,这种以竞赛为驱动的育人模式,不仅注重短期的竞技表现,更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引导他们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不断追求卓越。

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蒋家俊携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方灿豪,拿下了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实现中国在该项目上的金牌“三连冠”。

世赛摘金归来后,蒋家俊投身于教学中。“竞赛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收获金牌,更要通过这个平台挖掘并培育一批强技能、敢创新、会合作的优秀人才。”蒋家俊建议,可以根据广东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多组织一些重点产业领域的技能竞赛项目,快速挖掘并培育出一批市场急需的技能人才。

实际上,这也是冠军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和期盼。今年,像卢言琳、蒋家俊等一批冠军转换身份,把高标准的技术再传递给下一届学生。

跳出金牌看金牌。

实际上,早在多年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便不再为了金牌而拿金牌,而是更多地在回答“拿了金牌之后干什么”这个拷问上。

叶军峰介绍,学校以世赛为引领,践行赛教互助、产教融合、榜样示范、匠心铸魂等高技能培养;同时,在校外以技能输出为抓手,实现特色办学、领航计划、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等的建设。

“学校与德玛吉、卡尔蔡司、铂力特、沈阳机床厂、海克斯康等知名企业共建塑料模具工程、数控铣、数控车、制造团队挑战赛、增材制造、工业机械等六个项目世赛中国集训基地及实习实训场地31个。”叶军峰表示,这一做法既助推了学校的竞赛训练,也让企业得以降本增效。

“世界技能大赛所有的项目都是来自企业的实际需求,实际上非常多世界级的龙头企业都是比赛的技术支持单位,也就是说比赛的技术标准规格是世界先进水平。这对于我们培育人才以及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广东省职业技能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杨帆介绍。

当前,转化世界技能大赛成果成为广东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断释放出高技能人才的“乘数效应”。

近年来,广东打造了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龙头,省赛为主体,行业企业、院校及地市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的多级赛事“练兵场”,将世赛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育过程,推动竞赛标准向教学标准转化、竞赛训练方式向教学实训方式转化、竞赛场地向实训场地转化,闯出一条富有广东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发展之路。

高就业率的密码

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校园中,《南方》杂志记者发现了以“西门子”“华为”等企业命名的教学楼,这里隐藏着学校高就业率的秘密。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5%以上,每年均有超25%的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国家重点企业就业。”叶军峰自豪地说。

自2014年6月以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与包括西门子、华为等1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249家名企建立了广东省机械技能联盟,全力构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大力培养先进智能制造高端技能人才。

以西门子公司为例,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办中德西门子技术(中国)国际学院,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工招生计划、培养计划。最后,学生毕业时,由西门子公司负责优先推荐到西门子下属企业或西门子的客户企业就业。

要解决“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问题,就必须让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市场接轨。对此,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在国内率先构建了“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让企业走进学校,跟我们一起办学。”曾威解释说,企业除了投入资金,还和学校共建专业、设立学习工作站、联合培养人才,让人才和产业需求深度对接,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就在这样的产教合作中,实现课程任务和工作任务、学生身份和员工身份、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三位一体”。

如今,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先后成立了校企合作联盟、企业培训联盟,携手华为、亚马逊、小鹏汽车等7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双制人才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参与构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近三年,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毕业生受到华为、广汽集团、小鹏汽车、欧派、海康威视等知名企业的青睐。

同样,自2016年起,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携手知名企业率先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培养。

经过多年发展,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探索形成了共建人才订单培养等“九个共同”产教融合模式,与日立电梯、珠海格力等13家企业携手,创办23个校企双制订单班,更首创华为数控机技师订单班,连续三届累计为华为输送技能人才915名,其中技师层次人才170名。

“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工学交替等项目合作,有效解决了教育内容与企业生产前沿技术同步更新的问题。”王作根说,为产业链提供持续的学习和服务,让产业技术工人更加适应企业创新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

能给导弹制造“眼睛”、为核弹加工核心部件、为核潜艇制造发动机……广东优秀技能人才不断突破“天花板”,扩展出更多职业想象空间。

叶军峰为记者举例道:“学校的一批毕业生为一家行业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线工艺流程再造,推动创新落地,实现每一条生产线增收2000万元。”

实际上,近年来,广东聚焦破解“青年缺就业、产业缺青年”结构性矛盾,总结提炼“三方九出八共”模式,推动龙头企业联合生态企业、院校等构建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以院校学生和教学资源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纽带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让青年“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深度融合。

目前,广东已对接产业链遴选培育建设170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实现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全覆盖。这为扎根广东的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建功立业的舞台。

  • 记者观察

为制造业当家打造“技能粤军”

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发展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健全职业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搭建建功立业平台,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等举措。

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广东是经济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向上突围、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同时也意味着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其作为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广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制造强省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以加强广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作为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技能人才培养、完善使用、规范评价到促进激励等方面作出规定,为广东省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这些政策措施出台,持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有效解决广东技能人才成长的障碍。截至目前,全省技能人才再创新高,总量达201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22万人;拥有148所技工院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连续7年增长,稳居全国首位。

当前是推动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产业进入全面工业化的攻坚期、深度工业化的攻关期。广东要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就必须持续筑牢技能人才的“金字塔”,培养出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赋能广东制造强省建设。

发挥技能大赛的“金牌效应”。技能竞赛既是拔尖技能人才展风采的“大舞台”,也是激发广大劳动者学技能的“大平台”。要形成“赛教互促、赛教融合”机制,通过大赛在更大范围掀起技能学习的热潮,带动更多人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持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持续探索学生学徒、技培生等特色做法,推动职业院校教学与时俱进,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围绕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的需求调整专业和教学方向。

提升技能人才职业荣誉感和收获感。树立“技能成才”的新观念,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社会氛围,让技能人才成为时代偶像。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让劳动者的技能更有“含金量”。

打造一支庞大的高素质“技能粤军”,拓展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搭建尽展其才的逐梦舞台,让技能人才破圈“出彩”,必将为广东制造业当家提供更有力支撑。

网编:李卓华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