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扩容与新生
与上海杨浦生活秀带、江苏苏州文物建筑等已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区域相比,潮州的特色十分凸显:保护区域内的文物多、文保单位多、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潮州人对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深深的自豪感与自觉性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潮州
◎本文责编/张蓓蕾
“潮事最古可徵者,当肇于嬴秦之戍揭岭。”饶宗颐《潮州志》如此记载,揭示了作为岭东首邑、海滨邹鲁的潮州有着如此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
如今的潮州古城仍然保持着“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古城内古牌坊、古府第、古民居随处可见。此外,潮州方言、潮乐、潮剧、潮州木雕、潮州工夫茶、潮州菜……一系列具有人文特色传统的生活习俗和民俗风情,都让潮州的独美令人惊艳。
2023年11月底,潮州古城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如今一年已过,潮州在古与新之间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和思考?
古城焕新史
10月31日,世界美食之都(潮州)2024年城市交流活动在潮州举行。这一交流活动让潮州城的热闹多了不少国际味道,这也正是潮州获得“世界美食之都”称号之后更加凸显的变化。许多全国各地的游客会把回头游、二次游的目的地选为潮州,除了美食美景加持,潮州的古韵和常焕常新的融合感也让深度旅游的体验感更强。
回溯潮州古城保护史,更新了思路、观念、技术,也不断使1600多年的古城焕发新生。
早在1984年,潮州市就成立了古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1986年继广州之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潮州就开始对古城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先后委托上海同济大学规划院编制《潮州名城保护详细规划》《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潮州城市规划的总体思路是: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精准确定城市定位和性质。明确提出四个方面的保护内容: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延续古城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1987年,潮州市逐步形成开发新区,疏散老市区工厂、人口的古城保护与建设路子。
1992年,潮州升级为地级市,潮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新城、保护古城”方针,在老市区西侧规划10倍于古城区的新城。
1986—2008年,潮州共投入资金3亿多元,先后维修、重修文物景点近40处,恢复了一批珍贵文物古迹。形成东部韩祠、西部葫芦山、南部凤凰台、北部北阁四大文物景区。
…………
在多年的名城保护建设中,潮州市还先后制定《笔架山、葫芦山、金山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划定我市四十三处重点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潮州古城区建设“十不准”》《潮州古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潮州古城保护与改造管理规定》《潮州市韩江市区河段两岸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地方规范性文件,为依法实施名城保护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而今,在以往基础上集合了高层设计、保护经验、学界眼光的《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出炉,给予了潮州更长远的站位与考量。
“在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潮州将构建创新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模式。”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苏怀杰说道,“我们通过探索刚性管理与柔性战略相结合的管理手段,实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健全文物保护资金投入体系,搭建开放融聚平台。”苏怀杰表示,新的保护规划中强化社会公众的动态参与,增进政府与公众的联系,促使潮州“百家修百厝”的宝贵经验完成从“修”到“绣”的升级,进一步提升“百家绣百厝”的品质。此外,科技力量也将加强,建设文物资源智慧大数据,完成潮州历史文化“云展览”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将博物馆数字化提升项目纳入“智慧潮州”城市建设,打造馆城一体“博物馆之城”。
“潮绣”新思路
当精美华丽的潮绣与潮州古城的保护建设相结合,可以想象,精湛的绣法与高级的审美如何带来新角度与新思考。
“绣花针功夫与古城保护的结合经过了深刻思考与实地考证。 ‘缀绣’,就是以纵横经纬连缀、串珠成链,激发系统的整体功能。潮州城郛历史廊道等项目以‘缀绣’理念,挖掘利用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突出价值,连缀呈现潮州由唐宋发展至明清,由外郛达古城的‘历史廊道’空间。‘垫绣’,就是追求浮雕般的形体,丰富城市历史空间维度。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修缮为‘垫绣’示范项目,重点推进14处国保文物单位精细化修缮。‘拼绣’,化零为整,进行社区居民的密切组织、建筑单元的拼接组合。许驸马府历史文化街区为‘拼绣’示范项目,该项目‘拼合’原本较为孤立的核心地段文物古迹,强化周边文物整体性复合功能,进行片区整体环境提升。‘贴绣’,剪贴绣缝,贴出‘新花样’来‘缝’住传统。太平路牌坊街为‘贴绣’示范项目,在完成牌坊街建设和周边文物修缮的基础上,将文化博览、非遗传承体验和特色旅游服务等内容‘贴’入,丰富街区文化内涵。”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蔡凌详细介绍了潮州古城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升级的保护理念。
“在观摩潮州国家级非遗潮绣大师的作品以及潮绣现场之后,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一幅精美的潮绣作品是通过各种复杂的绣法完成的,这种包含巧思又凸显大局的‘绣花’功夫,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视察潮州时提出的文物保护理念与实践方法。因此,就激发出以‘潮人绣古城’‘一绣倾城’理念来归纳总结潮州特色的思路。也只有达到强化联系、提升优化、密切组织、多元融合的效果,才能绣出属于潮州的文物保护利用经验成果。”蔡凌说道。
2023年11月22日,潮州以这番“潮人绣古城”理念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时过一年,在蔡凌看来,申报只是第一步工作,但至关重要。“申报的立意、主题的凝练很关键,往往后续的实施方案是由申报时的主体思路而来,但更加细化、具体。”蔡凌表示。
与上海杨浦生活秀带、江苏苏州文物建筑等已入选的区域相比,蔡凌认为,潮州的特色十分凸显:保护区域内的文物多、文保单位多、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潮州人对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深深的自豪感与自觉性。而如潮绣一般精细的功夫使得潮州古城的保护工作彰显了细腻与生气。
“绣花”功夫如何彰显?在蔡凌看来,落在细节最为重要。近年来,政府导向、专家指导、居民配合的上下联动的保护模式,启动了古城甲第巷、义井巷、西马路、义安路、东平路等33条街巷的“微更新”项目。“微更新”项目严格遵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尊重城市肌理,发扬“绣花”功夫,老匠人、老技艺助力推动,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把精细精致的“潮味”元素融入古城“微更新”工程,把建筑、街巷原来含有的传统元素尽力保留下来,让巷道保存潮文化的精华。
“‘绣花’功夫让这个城市很有温度,让人们感觉到这仍然是他们熟悉的城市,还有温暖悠久的韵味。”蔡凌表示,潮州古城街区内还有不少居民,这也让潮州古城以一种“活态文化”的形式表现和延续下去。“古城在一个完整的城市中,并没有和当代生活割裂开来,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城市的不断更新,更加体现了潮州文化的根基与活力。”蔡凌表示。
脚踏实地的探索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潮州视察,指出潮州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宝贵,也激励着潮州上下对古城的一草一木愈加爱护和珍惜。如今,潮州市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全市不可移动文物1345处中,仅古城内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认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60处。笔架山潮州窑遗址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1年列入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细数近年工作,潮州在摸清家底、打好基础上采取了更为细致的做法。结合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潮州对古城区内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和公布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以专业团队为依托,初步划定潮州古城及近郊地下文物埋藏区、笔架山潮州窑地下文物埋藏区等5个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此外,大力保护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严禁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开展影响文物安全及其环境的建设活动,让文物保护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除了文物保护重点项目修缮、保护的进一步推进,怎样以潮州古城申遗为牵引,结合其他历史街区和考古遗址,开展古城价值阐释?2024年度“博物馆之城”启动后,全市“博物馆之城”系列馆预计年底将达到96家,大型博物馆帮扶中小展览馆提升展陈水平,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打开了新角度,成为潮州文旅融合发展新的增长极。如今,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工作不断推进,《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的发布带来了对潮州非遗项目的更多保护和宣传。潮州市还开展省保以上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展示宣传项目,也为探索提升文物保护数字化水平提供了范例。
古城与文旅,是天然的契合与共生。古城八大景区的“潮玩古城”系列活动,游客反响热烈。据记者了解,截至今年9月30日,古城八大景点共接待游客30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67%;实现门票收入2769万元,同比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仅广济桥就接待游客17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445万元。“除了整合国保许驸马府、省保李厝祠和市保黄府马房,打造古城北片3A级旅游景区,我们还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与文物保护利用高标准结合,常态化在文物点举办非遗保护项目展演展览,举办非遗公益培训,让文物成为非遗传承的空间载体。”潮州市相关负责人说道。
“潮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思维、做法,民间力量的团结、支撑和广东文博界的专业队伍等汇聚在一起,才是潮州这座充满宝藏的古城能够不断带给人们惊喜与启发的核心力量。不断在历史文化上切实加大物质、人才、政策等全方位的投入,才能为古城的新生保驾护航。这同时也给佛山、东莞这样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古城在更好地保护、更好地传播上带来一些借鉴和参考。”蔡凌说道。
网编:李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