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崛起密码

2022-06-27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叶石界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的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企业研发人员正在做实验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在通往未来的征途上,挺起创新发展脊梁的粤港澳大湾区继续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迈进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创新,一直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致贺信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三年多来,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梦想正加速变为现实—

如今的大湾区,生机盎然,创新平台星罗棋布,创新资源快速集聚。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广州科学城和南沙科学城……一个个“创新灯塔”,点亮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批批来自粤港澳的重大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落地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成千上万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撑起产业链韧性十足、创新链活力四射的产业集群。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要强化区域创新协同,依托深港河套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完善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携手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在通往未来的征途上,挺起创新发展脊梁的大湾区,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大旗迈开了更大的步伐,继续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迈进。

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今年4月,位于东莞的散裂中子源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再次证明了其强大的科创实力。

散裂中子源,是十年磨一剑铸就的“国之重器”,不仅实现了广东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零的突破”,而且显著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能级。自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共完成来自国内外约700项用户课题研究,研究成果涵盖航空航天、磁性、量子、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

继散裂中子源之后,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加快建设,新布局人类细胞谱系等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散裂中子源、惠州“两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广东组建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能源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而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也让大科学装置成为大湾区科技人才的摇篮和蓄水池。

“我们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说。

近年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个“国之重器”先后挂牌运作,前者实现人工智能算力全球领先,后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硬核力量。以这两个“国之重器”为引领,广东构建起了包括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以及“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这批体现国家使命和广东担当的战略科技力量,正是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个强劲引擎,成为大湾区的“创新之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大湾区内地城市广开创新资源之门,部分重大基础科技设施已实现面向港澳和全球开放共享。就拿散裂中子源来说,已有3台谱仪完成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近500项用户课题,其中港澳用户占比超过10%。而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更是集聚了众多国内外院士科学家以及港澳科研机构。

随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从0到1”“从一到多”的跨越,大湾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正在加速成型。

激发粤港澳创新协同活力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位于深圳福田区与香港交界处,由深圳河北侧的深圳园区和南侧的香港园区组成。

两年前,香港科技大学在这里设立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并入驻河套合作区,短短两年就布局了数据科学、机器人与自动化等领域12家实验室。“我们正从产学研三个面规划孵化器、实验室、培训中心,希望最终建成国家级别的科研机构。”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平台执行院长李世玮介绍。

除了香港科技大学,河套合作区还引入了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香港高校牵头的高端科研项目,布局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等重大项目,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速构建。作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大湾区重要平台,河套合作区成了广大创新者的福地。

河套合作区的建设,是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科创资源加快集聚的一个缩影。

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地区蝉联全球第二位。随着粤港澳科技创新协同得到全面加强,大湾区内逐渐实现“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龚国平介绍,目前已经建设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面向港澳创建134家创业孵化载体,吸引大批港澳青年来粤创新创业。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全面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深港河套、珠海横琴、广州三个创新合作区和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学城建设。

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协同矩阵还在不断壮大。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科技创新合作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未来,这个致力于“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将诞生更多的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新故事。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以港深莞、广佛、澳珠为极点,其他城市协同支撑的“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

这一创新格局,将为粤港澳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巨大的舞台,并进一步激发出粤港澳创新协同的活力。

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在香港青年何耀威的眼里,河套合作区是创新创业者的热土。

4年前,他来到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从事无创血糖监测设备研发。“这里可以更快地把实验成果转化为产品。”何耀威说,他创办的科技企业,如今已进行了四轮融资,首款产品已经上市。

汇聚在河套的深港技术、产业、创投等资源,让创业者有了更多的底气。而“香港科研机构、人才+深圳空间、转化”的合作模式,给河套合作区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从横琴、前海到河套合作区,从松山湖科学城到广州科学城……大湾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效“催化剂”。

去年4月,大湾区再添一个“国字号”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作为全国3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这个重大科创载体致力于推动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培育发展新动能。

就在今年4月26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疫苗技术产业转化中心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成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疫苗产业成了全球新一轮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顺应趋势,这个由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医药企业共建的成果转化平台,将持续完善疫苗分析测试平台及中试平台,吸引科学家进驻和疫苗技术研发转化,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这些年,在广东的科技创新、孵化、众创等方面,包括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了一大批新兴的产业集群,这些都是大湾区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产学研一条龙推动的结果。”广东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广东的规划中,接下来将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继续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权交易市场,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随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被打通,更多的科研成果将“变现”为大湾区源源不断的生产力,从而更有力地支撑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