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活化引关注,全国媒体齐聚焦——全国主流媒体聚焦“南粤古驿道·海上新丝路”
◎文/张子健 冷菲
“我们选择南粤古驿道作为采访点和练兵场,是因为广东省及其南粤古驿道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上通道,如今又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前沿和排头兵。保护和活化利用南粤古驿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和愿景。”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徐祖根
日前,全国主流媒体聚焦“南粤古驿道?海上新丝路”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连续三天在珠海、肇庆两地举行。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吸引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组织、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配合下,上百个全国知名媒体和地方主流媒体来到广东,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展现和推动南粤古驿道活化为目的,重点聚焦南粤古驿道沿线遗址遗存、民俗风土、自然资源,以及相关文体活动,使南粤古驿道在端午节的黄金档期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向全世界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出南粤古驿道新风貌。
南粤古驿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与空间上,南粤古驿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海境内的香山古驿道全长约65公里,是古今“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点;肇庆德庆,位于南国“黄金水道”—西江中游北岸,地处粤西交通要冲之地,自秦汉以来,中原和岭南的往来,多取汉水、漓江,经由西江到达广东沿海各地。
260多公里水道的西江肇庆段,曾是西江航运价值最高的水道。作为史上“岭南舟车之会”,德庆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最早融汇的地区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西江古驿道上的重要商贸节点之一。
此外,广州黄埔古港、湛江徐闻港和汕头港等广东沿海港口见证了中国与欧洲等国经贸往来。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香料,以及灿烂的东方文化等就是从这些古驿道源源不断地流向世界。
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自2016年开展以来,广东先后保护修复了南粤古驿道上的四大出海口纪念地(汕头澄海樟林古港、江门台山海口埠、湛江徐闻古港、广州黄埔古港),深入挖掘、展示、活化极具广东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岭南传统特色文化,形成了各类特色主题线路,也使沿线的“非遗”得到传承,打造开放式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并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农业等绿色要素融合,为乡村带来客流、资金和全新观念,提振乡村文化自信,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
古驿道助力文化复兴,构建人文湾区
南粤古驿道是历史上岭南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军事之路、商旅之路,更是民族迁徙、融合之路。古道上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通过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的开展,驿道沿线的红色革命遗址、“非遗”、古曲古乐等逐渐得到重视、传承、创新与活化。
这次全国主流媒体聚焦“南粤古驿道·海上新丝路”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的开镜仪式在珠海举行。一众音乐名家悉数登场,奏响了《画眉跳架》《阳春白雪》《平沙落雁》《葡萄熟了》《春郊试马》等古驿道沿线的传统优秀曲目,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听觉盛宴,让现场观众叹为观止、掌声雷动,场面极为震撼。
在珠海陈芳家宅外广场,“手拉朱泥壶”“广绣”“剪纸”“榄雕”“石湾陶塑”“灯彩”“端砚”“广彩”等广东“非遗”大师齐聚,为全国媒体集中展示南粤古驿道沿线的“非遗”技艺,让更多人感受到岭南“非遗”的独特魅力。在肇庆悦城龙母祖庙,隆重举行以祭祀龙母为主题的祭祀大典,多方位地展现了当地传统的民风民俗;德庆学宫举行学童“开笔礼”,书写“人”,学做“人”。
南粤古驿道工作伊始,就深入挖掘沿线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等内容,“抢救式”活化创作了《出发》《奔跑在古驿道上》《古驿道前奏曲》《古音峥嵘》等一大批古曲古乐,打造了香山古驿道群英故里文化遗产线路,侨批银信文化之旅线路等,复活了当地文化,唤醒了“民族记忆”,增强了文化自信,为延续岭南文脉,构建人文湾区注入了强大动力。
古驿道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推手
三年多来,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举办了12场,定向大赛举办了近30场,为古驿道沿线的乡村积聚了人气,也带来了实惠,使古老的、人烟稀少的乡村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村里的农产品业、民宿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复兴之路。
据统计,南粤古驿道两侧各5公里范围内覆盖的贫困村数量多达1320个,约占广东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总数的60%,是广东贫困乡村分布密集地区。通过持续开展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使古驿道的综合价值得以重现与释放,为广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动力。
通过活化利用南粤古驿道,依托旅游、文化、体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发展,使生产要素在道里道外加快流动,产业与资源精准落地,形成健康、绿色、可持续、高增长的产业链,构筑起多元的南粤古驿道经济带,为沿线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有效帮助贫困村建立起发展内生动力、打开“造血式扶贫”新空间,带动古驿道沿线贫困村发展和村民致富,促进古驿道沿线经济发展,成为广东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古驿道成为全民共享的优质生态产品,大咖由衷推介
在广东,“驿道乡村游”已成为一种旅游新风尚,不少游客从到热门景点人山人海打卡式的旅游方式,改为到古驿道沿线欣赏体验自然风光、踏寻历史文化故事的家乡游、亲子游,将休闲娱乐与知识性、趣味性、体育健身相结合,为古驿道带来久违的客流量。此外,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绘画大赛、定向越野大赛等系列赛事活动,深受公众喜爱。
有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广东14条古驿道的游客总量达586.84万人次,比2018年增长了96.99万,增长率为19.80%。南粤古驿道已成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公共服务产品,为老百姓提供了低成本的节日休闲模式,带热了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成为广东省旅游市场的新亮点。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李崴先生表示,“大地棋盘”的精心策划,集中体现了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多年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思维统筹,一个助力精准扶贫、美丽宜居的生命共同体正在南粤大地上结出丰硕果实。丰富的驿道资源,形成了健康、绿色、可持续、高增长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了南粤古驿道乡村振兴经济带,使沿线的村庄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广东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
在前来参加采访活动的全国三教办副主任、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在致辞中表示,摄影记者是新闻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记录时代、传播信息等重要责任,新时代要不断增强“四力”,深入农村工厂,深入基层一线,用优良作风拍摄优秀作品,真实反映时代变迁,真切聚焦社会生活,真情记录人民忧乐,传递真善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准确、真实、生动展示中国形象。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徐祖根在活动结束时,由衷地说:我们冒着酷暑和阵雨,来到南粤古驿道,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一个月前,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个月后,我们选择南粤古驿道作为采访点,是因为广东省及其南粤古驿道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港和陆上通道,如今又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前沿。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我们记录南粤古驿道的兴衰演变,就是记录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记录新中国70年艰苦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我们传承推介古驿道文化,就是宣传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和愿景,让世界理解“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实质。
网编:卢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