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求是(2019年第11期)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本文系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中国道路为什么行
红旗文稿(2019年第11期)
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农业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大难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已经证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行得通的,是成功的。但是,中国道路为什么行?这个问题不仅国际社会想知道答案,我们自己也迫切需要回答。
只有“问道”,方能“悟道”,而后“明道”,也才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地“行道”。只有找到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背后的中国智慧,才能够明白中国经验中哪些是根本的因素必须坚持,哪些是偶然的因素可以变通,才能够确保中国道路走得更宽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道路才可以从中国道路中获得智慧和启示。
几十年的跨越与将要实现的跃升
人民论坛(2019年5月上期)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渐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光辉历程见证伟大飞跃,雄心壮志踏上崭新征程。今日之中国,发展前景无比广阔,人民信心前所未有。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勇气,推动各领域更高效率改革、更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不断前进。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新华文摘(2019年第9期)
当前,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要以邻为壑?国际社会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能否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关乎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关乎全世界繁荣稳定。
我们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向,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有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红利。
网编:卢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