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走近九如静山——访书画名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吴静山

2020-08-17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蒋玉 影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站在传统画派与岭南画派之间,吴静山拥有比前人更独特的视角、更与时俱进的视野和更能够忠于绘画本源的追求

  ◎《南方》杂志记者∕蒋玉 影子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曹建民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如不尔或承。”以“九如”为名的吴静山,笔下山阜冈陵壮阔、日月松柏苍劲,在师古人、师造化之中,以变化无穷的笔墨,书写大山水、大气势、大境界。

  吴静山,1943年生于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本名九如,字静山,号静者。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部委员、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客座教授、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作为唯一健在的广东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出身岭南的他,在潘天寿、陆俨少、陆维钊等大家的指导下,笔墨已然追古通今,兼南融北。

  日前,现年77岁的吴静山在他的画室接受了《南方》杂志记者的专访。虽已两鬓斑白,但同《南方》杂志记者回忆起自己和中国画的过往时,吴静山仍意气风发,言谈间一颗对艺术、对人生的赤子初心在炽热地跳动。

  幼而夙慧,酷嗜丹青

  “我想学画!”

  因父亲有收藏名人字画的爱好,吴静山自幼耳濡目染,酷嗜丹青,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天赋。12岁时,在广州读中学的他便以一幅《山茶》参加首届华南美术展览,受到画家方人定和李云的称许。

  方人定和李云便是吴静山的启蒙恩师。他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起找方人定老师拜师的情形:“我带着几张自己画的画,在方人定老师的楼下喊:方老师!方老师!他楼下的邻居听到了问:小孩你找方老师干什么?我说:我想学画!”吴静山的天赋和诚恳感动了方人定,于是他每周末到方老师家求教,有时还留下来蹭一顿饭吃。

  1962年秋,19岁的吴静山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扎实的功底,成功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当时的美术学院院长是潘天寿,导师是陆俨少。

  “我第一次上潘天寿的课就觉得他人好,谦虚。他告诉学生:‘我的画比不上董其昌,你们多临摹他的作品,业余时间才临我的。’”吴静山回忆。虽如此,吴静山仍认真研习潘天寿画作。谢稚柳在世时曾戏称吴静山为“潘八大”,可见吴静山受潘天寿影响之深。

  “那个时候特别喜欢去西湖一遍遍地走,去看,也喜欢去乡下体验生活。”吴静山回忆道,自己一面沉迷于山水的创作,一面向元代诸大家、石涛、八大山人等名家学习。在潘天寿、陆俨少等前辈画家的影响下,凭着一股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劲头,谦虚沉静的态度,他不断脱颖而出,并尝试用中国画表达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中国画的道路上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和前行。

  潘天寿称赞他“天资超迈,笔力豪放”,说他的作品“神情格趣,均臻神化之境”。潘老还曾戏言说:“广东出二山,苏仁山、吴静山。”苏仁山也是顺德人,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善画山水人物,被称为“画坛怪杰”。潘天寿老先生把吴静山与苏仁山并提,赞誉不可谓不高。

  践行苦行,厚积薄发

  “我是践行的苦行僧。”

  “而今一见吴郎笔,万壑千岩出粉墙。”由于种种原因,1965年吴静山肄业回到广东。南归之后,结识了中山大学著名诗文家陈寂先生。并经陈寂引荐,结识了中山大学著名文字学家、收藏家容庚先生,二老常与吴静山研讨书画。容庚先生尽出自己的珍藏名迹让吴静山临摹研习,连平时从不示人的戴进《江山一览》长卷也在其中。

  “六九年九月由寂园翁之介来见,观其所作,为之眼明。余尝从仲叔学画,东夷肆虐,故都沦陷,余客居无聊,辄墨摹古画以自遣,得三数十卷轴,嘱为补色,深惬余怀,往来日密,尽出所藏字画,供其临仿……静山小于余五十岁,后生可畏,前途无量!”1971年,吴静山收到了容庚亲作的《吴静山小传》,那年吴静山28岁,容庚77岁——作为岁差近半个世纪的忘年交,彼时已是古文字学泰斗的容庚对“毛头小子”吴静山的期待之高,令人动容。

  而此时,吴静山的名号也于画坛崭露头角,除潘天寿、陆俨少外,李苦禅、徐邦达等前辈大师也对他评价颇高。

  生于南国、学承中原、复归岭南,独特的阅历与师承让吴静山的画作融北方山水的苍茫雄闳与南派画法的秀逸淋漓于一体,形成一派“南人北调”的独特气象。

  “我是践行的苦行僧。”吴静山如此评价自己。多年来,他饱览黄山、华山、泰山、恒山、嵩山诸胜,尤喜爱黄山。吴静山回忆,他曾18次登上黄山、13次登上泰山。这样的“苦行”之下,吴静山笔下的丘壑渐露峥嵘。

  然而,虽强调“践行”,吴静山却很少静对写生,而多是对景默记,心领神会。吴静山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这样“打腹稿”的写生方法,是受到了吴道子作画的启发:“同画嘉陵江,李思训采取沿路写生的方式,吴道子则攀山涉水搜尽奇峰打腹稿,回来后默写,一气呵成,唐玄宗一见大为惊叹。”

  对景默记,挥笔之时,凭记忆与意会。这样“写真而不写实”的写生方式,令他笔下的《岷山胜概》《黄龙春色》《太行山云台之秋》,来自天地,又源自内心,吴静山在此间寻找到了一种“笔随意动、天人合一”的酣畅淋漓。1978年,吴静山仅用3天画下30米长的大卷《长江万里图》,展现了万里长江的磅礴气势,这是他花费了半年时间沿长江采风所积累。该卷曾得到李可染、陆俨少、谢稚柳、崔子范、钱松岩、林散之等老一辈书画名家的题咏,一时传为佳话。

  厚积而薄发。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吴静山画作渐入佳境。长年的研习和生活的积累,吴静山在古稀之年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他仍以充沛的精力,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2013年,为筹办“一默如雷——吴静山书画作品展”,吴静山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创作了10幅相作,纵横捭阖,各个不同又气韵相通,令人赞叹不已。

  用他自己的话说:“底蕴、修养的差别,越往后越明显,这就是厚积薄发。”

  书画相长,执心求进

  “避免一笔画天下的山。”

  “是谁倚天擎铁戟,峰峦十万白云深。”吴静山的山水画,在笔墨语言上是建立在以元四家、清四僧的基础上,使他的山水画根基深厚,容纳大山水、展现大气势。笔墨技法丰富而多变。他临摹历代名家名迹既多,各门派各大家的笔法功力自是深厚扎实。在他的山水画中,既有繁富的色彩渲染,又有简练的线条勾勒。勾点皴擦,任其调遣;泼墨写意,得心应手。

  深知“书画同源”之理,吴静山遍临汉魏碑帖、钟繇小楷、唐人写经,对张旭、怀素、二王、八大等均有研习。他能用长锋羊毫写蝇头小楷,在六尺宣纸上工工整整地书写《老聃经》全文,不折行不打格,而行气贯彻结聚,构体坚韧挺秀。

  在画作中,吴静山的题款常常语多涉趣、立意不凡,甚或阐发美学见解。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在深圳召开的“陆俨少八十回顾展”上,曾忍不住当众夸赞吴静山:“在座的所有画家,书法当以吴静山为第一。”

  他多年来执心求进。作画时,他要求自己“避免一笔画天下的山”;在创作过程中,他不断追问用中国画语言表达自然的美和抒发自己真切的感受这一“本源”,反复研习如何赋予画面以时代气息,不受古人古法束缚,不落俗套。如他创作的《美国大峡谷朝阳》,融中西技法,用金粉表现光线和云彩,霞光万丈,瑰丽多彩,画面少了传统山水画清冷避世的气氛,多了富丽堂皇的气派。

  侠肠义胆,心正笔正

  “画品即人格,不在工具在乎心胸而已。”

  “一默如雷”,这是2013年吴静山为自己在广东美术馆的展览所起的名字。吴静山欣赏沉静的力量,而他本人亦是安静、耐得住寂寞的性子。在他的回忆里,自己的青年时期虽然得众多大师垂青,自己却始终腼腆安静,他笑称自己“很乖”。

  在下放锻炼期间,吴静山每天白天要劳动挣工分,晚上就挑灯习字研画。因为特殊的社会氛围,习字弄墨时他并不敢打开明亮的电灯,只有一盏昏黄的油灯见证了他才华背后的刻苦。

  “先德行而后文艺,心正则笔正。”笔端的千锤百炼让他在笔墨的世界中笃定前行,做画如做人,他亦因德行被人赞许。

  “文革”期间,不少知识分子遭受到虐待甚至迫害,生活陷于艰难的境地。当时吴静山才二三十岁,生活也十分拮据,但他始终以赤诚之心侍师待友。他得知潘天寿、陆俨少、容庚等老师体弱多病,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给老师寄去钱物,寄去冬虫草等贵重药材。陆俨少的女儿被下放到新疆,欲南返探望父亲,却无法筹到车费。吴静山闻知后,即给陆俨少寄去300元以解困厄。陆俨少感动万分,写信给吴静山表示感谢,言辞恳切动人,读之催人泪下。

  国务院参事室原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王楚光这样评价他:“以我与静山十多年来交往的感受而言,深感他是一位很注意严格要求自己的艺术家。很注重道德情操,为人豪爽,侠肠义胆,热心公益,乐于奉献,为文史研究馆为社会都作出许多有益的贡献,是一位好馆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

  人品与画品是互相依存的,品行不高终将会见弃于艺林,只有品德高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出息的艺术家。

  多年来,吴静山在广州、港澳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加拿大、美国、南非等举行个人书画作品展,并出版多部《吴静山书画集》,名声渐彰,却从未忘记故土故乡。2018年3月,吴静山回访故里,为家乡罗沙村捐献了100万元,用于建设罗沙文化大观园。同年7月,吴静山回乡举办了“美好家园·吴静山书画作品展”,并进行应众购藏,将所得善款的50%悉数捐至乐从镇乡村振兴基金,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吴静山喜用长锋羊毫笔,锋长两寸,笔毛柔顺,濡墨快,含墨足,笔锋出水慢。1997年7月,他在一幅画上题记云:“予近年作画喜用长锋羊毫而不觉羊毫之软弱,观者称奇。殊不知画品即人格,不在工具在乎心胸而已。”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我想进步。”

  “我想进步。这几年画得不多,感觉进步又小了。”去年,吴静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谈及自己的创作,谦虚而诚恳。过了古稀之年的画家,仍如此渴盼进步的,凤毛麟角。

  采访中,吴静山笑称:“习书画者50岁前处于摸索阶段,此后才慢慢找到自己的画风,大家比的是长命。”

  为找到自己的画风,吴静山经过了不懈的求索。“中国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创新中完善。”吴静山对《南方》杂志记者说。高剑父等岭南画家提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大胆地在写意水墨中吸收西画写实造型和强烈的色彩,发展了撞水法、撞彩法和没骨法等新技法。岭南画派是在传统之上强调现实与创新,以潘天寿为代表的浙美国画,是在创新中坚守传统笔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身为岭南人的吴静山,虽没有直接师承岭南画派,更钟情古代文人画传统,却力求兼取南北画派之长,在讲究笔墨基础上创新,也长于背倚传统、探求新径。某种程度上,吴静山可以视作在“传统”和“创新”当中求索中国画现代价值的一位典型画家。一方面,他根基扎实、背倚传统,一方面他又能够解放思想、正视西方和未来。

  他对写生的肯定和重视,他在《美国大峡谷朝阳》画作中对金粉的使用,甚至他改用“长锋羊毫笔”对更遒劲线条的追求,都体现了这一点,都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的某种超越画派争论的美学思辨观点。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站在传统画派与岭南画派之间,吴静山拥有比前人更独特的视角、更与时俱进的视野和更能够忠于绘画本源的追求。毕竟,对传统的尊重,对心灵的关照,对自然与社会人生的关照,是永恒不二的。

  正因为如此,人们能够在吴静山画作中,看到一种纯粹、一份精进、一份坚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要义吧。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