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从云端到指端,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2025-11-04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影子

当虚拟与现实边界消融,文化体验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一个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应用场景应运而生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实习生/周菁   发自广州、东莞等地

◎本文责编/张蓓蕾

市民王阿姨通过“文化广东”平台“艺术晚课堂”服务专区,选上了心仪的手机摄影课程;深圳图书馆北馆的“AI馆员”根据一位读者的阅读习惯,智能推荐了一系列书籍;老张一家周末出游,向“文化通”“出行规划助手”提供目的地、人数、行程天数、出行方式、兴趣偏好和预算范围后,一键生成了一套文化旅游方案……

数字赋能,让公共服务从“被动等待”转为“主动适配”,精准对接每个人的文化需求。

近日,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省文旅厅等多单位共同印发《广东省推进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其中“完善省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被提上日程。这一政策为广东文化数字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成为现实。

AI加持,让文化服务“更懂你”

AI让公共文化服务变得更智能、更贴心。当公共文化服务搭载AI技术内核,个性化、精准化成为群众文化体验的常态。广东各地文化机构积极探索AI应用,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现从“统一补给”转向“量身定制”的跃升。

深圳福田区图书馆于今年3月推出全国首个AI图书馆助手“福鹭鹭”,并在全区108家公共图书馆分馆实现全覆盖。“福鹭鹭”以福田特色文明吉祥物福鹭为形象,搭载DeepSeek-R1为内核,深度融合区图书馆业务数据与用户行为数据,提供7×24小时智能问答、个性化图书推荐、图书到家、数字阅读引导等全流程服务。除此之外,“福鹭鹭”行业首创“本地权威知识库验证、动态实事核查、读者反馈优化”的“三层知识过滤”机制,有效减少大模型幻觉(即输出虚假或不准确内容)等问题,目前已累计服务15万人次,获评2025年文旅部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三等奖。

被称为“霍格沃兹魔法图书馆中国分馆”的深圳图书馆北馆,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地下无人智能立体书库和全自动智慧分拣系统。在深图北馆地下空间内,一座座智能立体书柜高达20余米,书库系统与馆内垂直调阅系统无缝对接,“分拣机器人”“快递机器人”等智能助手穿梭于各个角落。该馆在今年升级后,“AI馆员”布小智已成功接入DeepSeek-R1。读者找书可以询问“AI馆员”,比如说“布小智,帮我找一本儿童读物”,通常十几秒内就能得到回复,还会同步筛选出可“书海速借”的图书,读者一键操作后,最快10分钟就能拿到心仪书籍。除此之外,“AI馆员”还能依据读者阅读习惯,智能推送符合个人偏好的书籍资源。

在佛山,南海区图书馆构建了国内首创的“智能采编—立体仓储—智慧分拣—高效流通”四位一体智慧阅读系统。市民陈先生笑称:“AI推荐的书比朋友推荐的还懂我。”

AI不仅改变了文化资源的获取方式,更重塑着人与文化空间的互动关系。当AI助手与人们进行个性化对话时,文化服务将变得更有温度、更具人情味。

打开文化体验新空间

AI与VR、AR、元宇宙等新技术融合,正在催生过去难以想象的新体验。当虚拟与现实边界消融,文化体验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一个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应用场景应运而生。

广州市越秀区以丰富的文化主题创建多个元宇宙场景,以“新技术+新场景+新体验”为切入点,不断拓展数字化文旅新空间。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作为全国首条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开放的非遗街区,打造北京路文化旅游区数字孪生场景,以3D建模呈现非遗集市和超高清数字非遗精品,把广彩、广绣、榄雕、通草画等8项广府非遗“搬”进虚拟世界;越秀海丝幻境VR大空间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通过VR与虚幻引擎技术,高精度复原坡山渡口古迹,展示古今交融的广州风貌,为人们打造沉浸式历史穿越之旅。

“文化广东”平台地市专区上线后,用户可通过“文化广东”小程序开启专属城市文化“云”旅:在佛山专区学习美陶塑形、木版年画等非遗大师课程,跳转中山专区沉浸式VR文博观展,漫游清远专区体验千年瑶寨的特色非遗;不仅可以线上“云”赏主题特展和文化藏品,还可以一键预约线下热门文化场馆,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体验。

通过AI与新技术的结合,数字化平台正将传统文化体验从线下空间延伸至虚拟空间,让市民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沉浸式文化体验。

国庆假期,佛山南海区千灯湖市民广场迎来“千灯湖COSPLAY潮玩节”。COSPLAY走秀、机甲大师、萌宠比赛、AI动漫设计比赛……每日设定不同主题,让游人感受岭南城市活力。新技术的注入,使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也让岭南文化的传播更加年轻化、国际化。

2024年8月,“文化广东”平台正式上线,是广东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全省数字文化服务迈向新的里程。在这里,看演出、学才艺、逛展览、观直播、阅图书、赏非遗,一站式的数字文化公共服务聚合平台向市民提供了普惠性文化服务。在广东,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数字化升级,如智慧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数字艺术展示厅、数字农家书屋等等。

广东不仅有“魔法图书馆”,类似《哈利·波特》中“活点地图”的概念,也正通过数字技术逐步成为现实。深圳音乐厅所采用的SOON AI名片,是一款超薄金属材质的卡片,其具备138种语言的实时互译能力,可帮助观众迅速掌握场馆概况与演出详情。未来SOON AI名片依托AI雷达功能,能够捕捉观众的行为特征数据(包括停留时间、互动倾向等),进而向观众精准推送演出推荐及相关配套服务内容,并拓展更加多元化的应用场景。

更多元的未来

在当前商业性主流文化交流平台日趋多元化和AI赋能的背景下,广东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之路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广东省文旅厅相关处室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展望未来,全省发展还需要更加平衡。目前珠三角中心城市的平台建设起步较早、成效显著,而粤东西北地区则仍需加快技术与人才储备的步伐。省内文化机构此前自建平台标准还需要统一,避免功能重叠,让省级数字文化公共服务聚合平台“文化广东”的资源达到全域流通。

“数字平台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一个以百姓体验为中心、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工程。”广东省人大代表、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指出。

在平台整合上,黄晓丽认为:“在充分发挥各地创新优势的同时,省级平台更应注重扮演好链接与协调的中枢角色,实现各地资源的互联共享。”如果让各地现有平台全部推倒重来、实现功能完全统一是不太现实的,但可以对标“浙里文化圈”等先进经验,重点做好两件事:一是对核心功能(如场馆预约、统一身份认证)进行标准化兼容,让用户能“一个账号,全省通行”;二是为未来的数字文化产品建立统一的生产与接入标准,引导各方将精力更多地投向新内容的创作,因为群众真正期待的,永远是即将到来的新鲜活动。

在内容供给上,黄晓丽认为,保障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供给,既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根本出路在于开放平台,积极吸纳专业机构、文化团体乃至广大用户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作。与此同时,针对岭南特色传播,“需要借势策划,在最能引发公众情感共鸣的节点进行精准推送与宣传”。让岭南文化融入生活,“活”在当下。

以数智技术为翼,搭载岭南千年文脉飞向未来,广东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星辰大海中探寻着每一个可能。从“文化通”到“文化广东”,从AI馆员到数字非遗街区,数字化浪潮正让文化服务更普惠、更温暖,也让文化自信在技术创新中持续生长。


网编:李晓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