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何镜堂:以“两观三性”打造中华文化殿堂

2022-08-08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影子 李梦醒

广州国家版本馆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版本”,是何镜堂“两观三性”理论的集中体现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山水环抱,流溪玉带,广州国家版本馆依山就势,传统形制与岭南山水高度融合的设计令人惊叹。广州国家版本馆在国家版本馆建筑群中如何体现岭南特色?建筑设计团队有着怎样的设计理念和思考?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杂志记者采访了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

多年来,何镜堂院士从大量的建筑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指导建筑设计的“两观三性”论,即建筑设计要树立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而广州国家版本馆建筑设计恰是这一理论的集中体现。

地域性

——从众多岭南传统礼仪建筑中提炼“岭南印象”

《南方》杂志:广州国家版本馆地处广州,如何赋予其岭南特色?

何镜堂:建筑是地区的产物。它们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所在地域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是造就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从广义上讲,建筑的地域性,受区域地理、气候的影响,不同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形成不同建筑环境;从狭义来讲,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地段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建筑周边的城市环境以及地方建筑材料和技术。

广州国家版本馆在中华制式传承基础上,将岭南文化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融合进来,打造一个能够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典藏地。

布局上,依托山形水势,利用高差打造建筑平台,容纳库房空间,削减地面建筑体量,借鉴岭南传统村落梳式布局,融入水院树庭,环抱风雨连廊,打造山林水涧萦绕的岭南园林式建筑群。

造型上,主楼采用锯齿石材作为外墙材料,在塑造端庄典雅的文化印象的同时,兼顾了岭南建筑遮阳、通风及采光等技术要求。

空间上,吸取岭南传统建筑出檐特色,建筑周匝设风雨檐廊,借鉴岭南特色的骑楼,既起到保护建筑外墙遮风挡雨的作用,又成为建筑自遮阳系统的一部分,有利于建筑外墙降温通风。

《南方》杂志:文沁阁主楼有很强的岭南建筑特色,据说设计时有从镇海楼等广东经典建筑中吸取精华元素?

何镜堂:是的。文沁阁主楼像一个灯塔,从镇海楼、中山纪念堂等众多岭南传统礼仪建筑中提炼出独特的“岭南印象”。文沁阁将适应岭南气候的现代外墙工法与传统雕刻艺术肌理进行结合,打造具有时代新韵、岭南印象、传世经典的中华文化殿堂形象。

《南方》杂志:岭南气候潮湿多雨,是否为广州国家版本馆带来设计上的挑战?

何镜堂:当然。挑战体现在建筑功能上,就是要保证藏品安全万无一失。岭南地区多雨潮湿,库藏区设计标高高于流溪河百年一遇水位以上,屋面和外墙采用多重技术设计防御风雨侵蚀:屋面面层采用石材屋面,包含铝镁锰直立锁边系统等多层防水构造,库房采用钢筋混凝土天地墙六面体全包围防护,墙壁用夹芯防水保温构造,加强防潮防渗以及恒温恒湿功能。我们的目标是要将广州国家版本馆打造成为国内最好用、最有权威性的中国国家版本馆的一个分馆。

文化性

——用传统礼制中的书院布局珍藏中华文脉的种子

《南方》杂志:您曾说,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常常超越功能本身。作为设计者,您怎么看广州国家版本馆的精神内涵?

何镜堂:文沁桥、文沁亭、水墨园、文沁阁、明德楼……整个广州国家版本馆布局高低错落。大家在这里一看就是有中国最基本礼制的建筑群,而非孤立的一栋建筑。中华文化有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和谐共享等特点,岭南文化既受这些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特色。岭南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起源地、交汇地和交流地,因此,我们选择从深厚的中华文化的传统中提炼出建筑特色,整个设计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为总体构思,其实更多是从其文化性的角度进行思考。

建筑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只有弘扬各具特色的文化,开拓性、创造性地研究和发展本土文化才能推动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突出地方特色、在协调中做到丰富多彩,和而不同,这是当今建筑师应具有的思维方式。

《南方》杂志:我们注意到,文沁阁主楼有很多非常有文化特征的设计细节。

何镜堂:文沁阁是整个建筑群的主楼,文化味道一定要足。首先是建筑形象要经典大气,一方面要传承岭南传统建筑意象,另一方面要抽象提炼经典传世的岭南印象以现代的工法加以演绎,以体现藏、展、研一体的现代化中华文明典藏地,对标世界级的文化地标,形成造型独特、大气隽永的建筑形象,符合项目传承千年的目标定位。

材料上,融汇中华文化水墨丹青和岭南建筑灰砖传统并进行现代演绎,以现代砖石为纸墨,采用浅灰、中灰、深灰三种花岗岩石材,运用体现岭南精细工艺感的细部工法,传达高雅细腻的中华岭南文化意象。

主楼中庭以文明基石为设计理念,以洞石为立面主材的巨石体量层层叠合,打造恢宏大气的中华文化殿堂,功能空间环绕布置,进一步强调了“文化传承”这一要素的核心地位。

主楼前的文沁桥采用“展开的书卷”设计理念,通过和主体建筑造型的对话与呼应,以竖向肌理石材表达竹简意象,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与整体建筑和谐统一。

时代性

——版本馆本身就是一个“版本”

《南方》杂志: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新时代对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和审美需求。在广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上您如何体现时代性?

何镜堂: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映。不同时期的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所处时代的影响,而一个经典建筑的价值和意义更在于适应时代变化和在传承的基础上求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道路,从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彰显时代的进步、引领时代精神。这应该是建筑的不懈追求。

广州国家版本馆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版本”,它的设计手法和时代结合,体现了岭南精神,吸收了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精华的同时,又与当下的先进技术与审美观念融合起来。

《南方》杂志:园内中轴线上那棵200多年树龄的格木古树的保留成为广州国家版本馆的一段佳话,设计上为了留住它做了哪些努力?

何镜堂:进入新时代,整个社会的理念有了很大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日渐成为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设计过程中,尽管会给设计施工带来非常大的考验,我们还是必须把这棵非常美的古树保护下来。为了解决古树的问题,我们邀请多位园林专家,进行了建筑空间的优化,既优化排水也保证水质。最终,我们做到了!

现在看,古树本身体现了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的和谐统一。因此,目前,古树已发新枝,有小鸟筑巢,与建筑群交融共生。

《南方》杂志:设计与文化向来相辅相成,对于用设计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文化,您有怎样的心得与年轻人分享?

何镜堂:上世纪30年代,我们的前辈创建建筑岭南学派,坚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过去,我们的设计是保守的,以学习外国为主。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各行各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城市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孕育着无限的机遇与广阔的天地。我们开始能够同国外的大师竞标,能够平视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的实力和水平。

建筑讲究融合,未来,我们的设计要更有世界眼光、有中国思想和风范,也要同当地的时代特色、地域风貌相结合。总的来说,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这三性在广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中集中体现出来。广东乃至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我们更需要继续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本土文化基因又符合时代需求的建筑设计路子。这是所有建筑师的责任,也是中国建筑持续努力的共同使命。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