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大变化” 民生品牌受欢迎
只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辛苦一点、细致一点、操心一点,就能换来父老乡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多一点
广东坚持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让大山里的孩子同享优质教育。图为梅州大埔县三河镇梓里学校一名支教老师正在给孩子们授课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发自广州、江门
◎本文责编/蒋玉
2022年8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工作任务》,从巩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推进医药卫生高质量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22项医改重点工作任务。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福祉得到实实在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广东坚持将财政支出七成用于民生保障,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广东建立健全“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擦亮“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金字招牌,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不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2021年,汕尾、阳江、清远、揭阳4个地市拥有当地首所本科高校,梅州、潮州则新增当地首所公办高职院校……广东历史性实现本科高校、高职院校21地市全覆盖。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是广东人民群众的共同诉求。近年来,广东紧紧围绕“1+1+9”工作部署,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工作重点,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不断发力补齐粤东西北地区教育发展短板。
十年来,广东教育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努力破除城乡结构;印发《广东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方案》《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全力破解“乡村空、城镇挤”难题;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乡村弱”问题;实施《关于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通过优质学校设立分校区、委托管理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划归优质学校管理等方式组建教育集团。
十年来,广东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21年全省地方教育总投入达6018亿元,是2012年的2.7倍;“十三五”期间,省财政投入2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4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累计完成18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达标建设。
十年来,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2012年以来,全省新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97.71万个,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双一流高校达到8所,有146个学科入围ESI排名前1%。
十年来,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容、提质、强服务。2012年以来,累计培养700多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技师学院地市全覆盖,在校生规模为63.4万人,约占全国1/7,连续三届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数、奖牌数均居全国第一;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10年增加到2020年的10.92年。
巩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保障制度是民生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生命健康、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经济社会稳定紧密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着力强基层、建高地、促医改、保健康,加快构建“顶天立地”卫生大格局。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将人口大县的47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级医院,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488家乡镇卫生院和规范化建设1万间村卫生站。
2022年9月5日,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广东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联合转发《关于做好2022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并结合广东实际,出台10项措施,指导做好全省2022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
这10项措施具体包括巩固扩大参保覆盖面、合理提高筹资标准、健全待遇保障机制、着力促进制度规范统一等。与此同时,各级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居民医保参保缴费补助力度,2022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10元,个人缴费标准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350元。
南粤大地上,一幅建设健康广东的崭新蓝图正在一步一步地绘就——
作为全国医保信息化建设试点省份,广东历时10个半月全面完成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平台上线工作,成为全国上线最早,覆盖地市和参保人数最多的省份,成功打通各统筹区之间的信息壁垒,服务全省1.1亿参保人,4万余家定点医药机构,日均门诊、住院结算超120万人次。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累计激活医保电子凭证5470.86万人,扫码支付5666.12万笔,激活数量和活跃度居全国前列。
广东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工程,设立基层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提高村医补贴标准和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并按照每人每年1.2万、1万元标准核拨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费。
广东实施“登峰计划”,全面构建高水平医院发展体系,分批支持建设50家高水平医院、实现21个地市全覆盖,建设5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广东市域内住院率、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全面提升精神卫生、老年健康、妇幼健康、康复医疗等服务能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十年来,广东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增加2.82岁,达79.31岁,位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广东孕产妇死亡率从11.56/10万下降到10.18/10万,婴儿死亡率从2.64‰下降到2.13‰。广东中医服务量保持全国第一,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
广东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高效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下了坚实的公共卫生应急基础。2021年,广东25家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建设医院已配备传染病床位10693张、重症床位2809张,77家县级公立医院配备传染病床位4534张、重症床位1146张。
有大格局,也不乏细节处的温度。“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如今“网上办”“智能办”“指尖办”“联合办”“就近办”等“五个办”服务模式让广州市民获得了更加便捷、高效、精细的医疗保障服务。以“网上办”为例,广州市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事项共50个子项、136个办理项,全部通过广东政务服务网实现100%“一网通办”。又以“粤健通”智慧便民服务平台为例,申领出生证、打疫苗、测核酸、健康信息管理等22项高频服务事项,日均服务491万人次……掌上办理正成为全民生活的趋势。
稳端就业饭碗
走进南粤家政(江门)产业园,从事社区工作15年的育婴师李明霞正在为学员们培训母婴护理知识。
2019年,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江门市“南粤家政”工程促进就业工作实施方案》,李明霞以“和美生活智慧管家服务项目”参加产业园入驻评审并成功通过,成立江门市和美智慧管家家政服务有限公司。2021年,李明霞获得全省首批乡村工匠家政工程师职称,将更好为千家万户的乡村家庭服务。
如今,李明霞不仅开起了自己的家政公司,还鼓励妇女同胞们参加培训,一起提升技能、提高收入、提升社会价值。
李明霞并不是特例。从“一人学厨,全家脱贫”的“粤菜师傅”工程,到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家政服务的“南粤家政”工程,再到提升硬核实力的“广东技工”工程,“三项工程”为每一个怀揣梦想的“李明霞”拓宽了就业创业的“民生路”。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是全省首个“广东厨师之乡”,从这里外出从事餐饮行业的厨师遍布全国27个省区市。伴随着“粤菜师傅”工程的发展,梅县区全面启动“客家菜师傅工程·十个一系列活动”,成立了玉水厨乡烹饪协会、大师工作室,创办了“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客家菜之乡”的金字招牌不断被擦亮,许多客家青年在客家菜的味道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三项工程”积极落子、扎实布局,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的同时,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从“小切口”中办好了民生的“大实事”。
据悉,广东深入实施“三项工程”以来,4年来累计培训849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75万人次。
此外,广东还连年出台1.0版至3.0版促进就业政策,打出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组合拳”,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稳岗位。十年间,广东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500万人,年度平均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截至2021年,广东全省就业人数7072万人,约占全国(74652万人)1/10。农民工总量4219万人,其中本省籍农民工1919万人,外省籍农民工2300万人,占全国跨省流动就业的32.3%。为广东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全国稳定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中,广东连续三年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行动,每年底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超过90%;帮助3000多万异地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其中外省脱贫劳动力400多万,占东部八省的44%。
同时,广东全力促进脱贫人口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广东。截至2022年上半年,外省脱贫人口在粤务工规模达408.5万人,占东部8省市吸纳脱贫人口务工数45%。
健全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4854元、22306元,比2012年增长81.5%、111.6%。
小切口里有大民生。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辛苦一点、细致一点、操心一点,就能换来父老乡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多一点。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