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文化数字化:广东的探索与征程
作为文化产业第一大省,广东发展文化数字化有着坚实基础、突出优势。未来,文化数字化的发展空间不可估量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张蓓蕾
文化数字化是我国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战略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新时代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与落地指明了基本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作为文化产业第一大省,广东发展文化数字化有着坚实基础、突出优势。2023年,广东文化产业营收超过2.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排名全国第一,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稳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0%……文化底蕴深厚、市场活力无限、科创实力雄厚、开放优势鲜明的广东拥抱着广阔空间,还迎来了有方向、有目标的高层设计。

文化数字化的广东探索
“岭南文化大模型以DeepSeek为技术基座,深度整合《岭南文库》《岭南文化辞典》等权威典籍及粤港澳三地文化资源,通过先进的知识蒸馏与多模态融合技术,进行模型蒸馏训练出自主可控、自有产权的‘岭南文化大模型’,构建智能化、系统化的岭南文化数字资产库,实现文化遗产的永续保存、精准解析与创新转化,为文化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岭南文化大模型实验室主任邓立邦介绍,岭南文化大模型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抢救式修复”向“创造性转化”跃升,通过大模型技术将散落的文化瑰宝转化为可编程、可交互、可流通的数字资产,为文化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了解到,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牵头,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优势,以“1+2+3+X”战略为框架,建设岭南文化大模型、线上数据服务平台和线下数字创意中心,构建“数据汇聚—智能涌现—应用创新—产业变现”的全链条生态。同时,项目线下以12万平方米的岭南数字创意中心为载体,建设沉浸式“岭南数字文化体验馆”,融合VR/AR、空间计算技术,打造大湾区文化新地标。
今年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举办期间,广东重磅出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提出一揽子87条政策措施,覆盖影视、演艺市场、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等6个领域。在推动网络视听产业上,特别提出要“加速网络视听全产业链布局。支持高科技文化装备基地建设,联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平台,助力提升横琴、前海、南沙对外服务能级,构建‘一基地一平台多园区’的装备产业空间布局”。
此外,广东还将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打造文化元宇宙空间、AIGC超高清视听内容生成平台,推动超高清大小屏融合传播实践。依托“超高清技术创新与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推动人工智能、沉浸式技术在内容生产、平台推送、终端交互中的深度开发与场景应用,以先进技术构建网络视听产业发展底座。支持知名科技创新企业在粤发展,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云视听、场景构建等领域的突破,鼓励研发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加速人工智能、裸眼3D技术等成果转化应用……
由此可见,数字化将带来视听的全面变革,也将形成文化数字化的广东经验与模式。
先饮头啖汤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广东省农文旅融合发展数字化提升工作方案》,创新推出三大数字化赋能举措:一是围绕全省19个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县(区)及片区,建立分层培育机制,对基础项目、入库项目和优质项目实行差异化扶持;二是整合美团、携程、小邮美宿、抖音生活服务、马蜂窝、微博、银联商务、滴滴出行等8大互联网平台资源,提供数字建设、流量扶持、品牌推广和人才培育等免费公益扶持;三是构建“政府+协会+平台+主体+智库”多方协作模式,充分借力互联网平台资源,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到2026年初,广东将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数字化运营能力的农文旅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网红旅游线路和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数字化提升典型案例,显著提升试点地区农文旅融合效益,为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新动能。
近期在西安举行的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发布《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数字鲸落——‘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基于数据库资源,通过VR技术还原“沉船原貌—发掘过程—文物堆积”动态场景,可以实现追溯单件文物的原始位置与层位关系,为考古叙事提供了“可交互”的数字载体。
“项目以‘南海Ⅰ号’沉船本体及18万件(套)船载文物为核心载体,以‘数字赋能保护’‘多学科协同研究’等创新实践,呈现了三大亮点:一是搭建非接触式空中智能测绘平台,实现毫米级、非接触、多视角、智能化的空间数据快速获取与构建,大幅提升了考古发掘的精细化作业效率。二是创新‘整体打捞+室内发掘+实时数字化’模式,有效规避了原址保护面临的风险,在室内可控环境中开展精细发掘,同时全程进行实时数字化记录。三是构建‘数据关联—动态保护—场景重现’三维体系,以‘时空坐标+文物属性’为核心纽带,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联动,借助变形监测系统,构建起‘智能感知—动态识别—精准响应’的保护闭环,推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从‘被动监测’向‘主动保护’升级。”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数字化带来生态性变化
在数字化浪潮下,广东作为全国首个智慧博物馆试点省份,正着力以科技提升博物馆的运营管理能力,围绕博物馆藏品保管、文物保护、陈列展览、观众服务等核心业务建设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
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星空画意”数字艺术厅,《岭南四时:水映画境》以岭南之“水”为灵感,进行数字化的视觉演绎,展现了春之细雨、夏之热烈、秋之收获、冬之静谧,使观者如临其境,感受岭南画派之精神与情感。众多观众慕名而来,纷纷打卡留念。
广东省博物馆推出重磅展览“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通过使用虚拟现实、交互媒体、投影、动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展示外销画的作品、历史、人物、画材、画技等内容。
广东文博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居全国前列,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啸认为其得益于两大优势:一是完整的“技术—创意”产业链。广东顶尖的软硬件生产与内容创意生态,为高质量数智展览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活跃的创新氛围与市场需求。省内科技企业提供前沿技术方案,而年轻、乐于尝鲜的观众群体,为文博数字化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与持续动力。
同样,数字化也让广东文化产业出海成潮。自2024年8月全球发行以来,广东咏声动漫出品的电影《落凡尘》已登陆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等40个国家和地区。旗下《猪猪侠》《百变校巴》《落凡尘》《虚无边境》等超100部原创动漫作品被译制成英语、韩语、越南语、印尼语、俄语、西班牙语等13种语言,在境内外超过150家播放平台播出,覆盖亚洲、北美、欧洲、非洲、中东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仅从已有的数智媒体技术应用就可以看出,未来,文化数字化的发展空间不可估量,有足够的空间把海量文化数据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数字资产、文创产品和教育资源,实现文化IP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张啸说道。
网编:李晓霞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