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具有广东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创新
广东将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和新型帮扶协作机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曲霞(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工党支部书记)
◎本文责编/李育蒙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到湛江市遂溪县界炮镇江头村圣女果种植基地调研。 南方日报/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驻镇帮扶工作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指出,要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以驻村工作队引领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是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战略部署,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认识,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将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和新型帮扶协作机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抓手、主平台,从镇级层面统筹镇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推动镇村一体谋划,强镇兴村,融合发展。
驻镇帮扶工作队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驻镇帮扶工作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政党组织和行政系统向农村派驻的,完成特定历史时期党的任务的工作组织,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表现,其设立初衷就是为了回应农民的实际需求,保持与农民的血肉联系。驻镇帮扶工作队在理论体系上与群众路线一致,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华传统民本文化的结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发展自己利益的工具,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从理论上讲,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与路径,实现一切为了群众的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群众路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群众路线时常常引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等,这些仁政思想为驻镇帮扶工作队积极主动联系农民群众,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坚定不移地落实好群众路线,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精神激励。
驻镇帮扶工作队引领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
历史是人类认识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围绕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概括提炼驻镇帮扶工作队的制度优势,转变为实际效能。
根植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党长期以来的一种工作方式,土改工作队、党建工作队、“三个代表”工作队、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贯穿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土改工作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最主要的驻村组织,对发动农民群众进行阶级斗争,打破旧的地权结构,构建新的基层政权和社会秩序起到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驻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农村经济社会秩序,党建、扶贫等工作队相继驻村。税费改革后,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成为主要驻村力量,在推动农村改革、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历史,这些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将国家意志传递到基层,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辉煌成就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总结以精准扶贫为中心的扶贫新阶段经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后,中共中央印发了一系列文件,使得驻村帮扶机制逐渐规范化、科学化。驻村帮扶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驻镇帮扶工作队大规模进入农村,在资源输入、技术引进、密切干群关系、激活群众路线、实施精准帮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治理的关键力量。广东则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立新型帮扶协作机制,指导和督促各项工作落实,把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做好做活。
驻村工作队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充分发挥驻镇帮扶工作队伍“主力军”和桥梁纽带作用,密切干群关系,激活群众路线,重塑乡村治理格局,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驻村工作队引领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明确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正式宣告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进入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赋予驻村工作新的时代内涵,驻村工作队伍的历史使命从打赢脱贫攻坚战转移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驻村工作队伍的工作目标、内容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在新发展阶段,驻村工作队伍的目标转向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加宏观,工作内容既包括脱贫时期的部分工作,又包含乡村振兴的工作,帮扶领域更加多元,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做好不同发展阶段的体制机制衔接,久久为功。
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现精准扶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需要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驻村工作队伍。在五年过渡期中,要优化驻村帮扶,强化精准派驻,扩大覆盖范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伍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是乡村发展的“领头雁”,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一些地方探索了驻村帮扶机制和组织形式。比如,《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印发后,全省各地各类人才组团奔赴各地镇村参与乡村振兴,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有机整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人员、志愿者、金融助理等”综合帮扶资源力量,实施“组团式”帮扶,在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加快落实驻镇帮镇扶村各项工作。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是党开展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新起点上,要以党的群众路线作为理论基础,明确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航向,将选派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作为长期工作,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网编:卢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