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粤军亮相:广东有望成为AI落地“群龙之首”
广东发布8个AI行业大模型、30个应用场景、29个应用解决方案和13个智能终端产品。要支持更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在技术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商业化等方面不断突破
小鹏汽车研发“最拟人的人形机器人IRON”,目标是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图为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在车间作业。南方日报/供图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腾讯打造了一系列“开箱即用”的AI场景应用;在中国市场,每卖出去3副AR眼镜,就有1副是雷鸟的产品;广汽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在2025年自研零部件实现批量全球发售……
4月9日,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华为、腾讯、视源电子、TCL雷鸟、深开鸿、乐聚、美的库卡、拓斯达、广汽等9家在算力芯片、大模型、行业应用、智能终端、机器人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发布了各自的前沿成果。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并提出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近年来,广东持续关注并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赋能千行百业,同时更加强调应用场景开放和提质降本增效。
国产机器人的产业化之路
“我们所有核心功能部件全部自研,且关键指标具备较强竞争力。”广汽集团人形机器人团队负责人张爱民介绍道。
“广汽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在2025年自研零部件实现批量全球发售,2026年整机完成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张爱民介绍,目前GoMate已应用在安防领域,从事巡检等工作,未来还将进入汽车生产线以及汽车后市场服务等领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机器人“七剑客”火爆出圈,拓斯达是其中之一。
拓斯达机器人产品线总经理徐晓明介绍,拓斯达不仅实现了从底层硬件到操作系统的全国产化,还通过自主研发的控制算法和软件,推动机器人从“能干活”迈向“会干活”。
“未来,拓斯达计划推出更高智能水平的机器人,通过多场景训练实现‘大脑’与‘身体’的深度协同,为制造业提供‘感知—学习—决策’一体化解决方案。”徐晓明表示。
去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公司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量近期已从一个月100台翻倍为200台,覆盖工业质检、电力巡检等场景。”乐聚机器人合伙人杨金透露。
当前,乐聚机器人与深开鸿深度合作,发布两款搭载M-Robots OS的人形机器人:面向教育的Aelos开鸿版和面向科研的“夸父”机器人。“引入M-Robots OS 1.0系统后,人形机器人进化将大大提速,实现从单一功能向跨领域协作、从‘独立工具’向‘智能中枢’的升级。”杨金表示。
据悉,Aelos开鸿版以培养开鸿系统人才为目标,为机器人开源生态培养研发型、创新型人才;“夸父”机器人发挥M-Robots OS万物智联感知优势,将应用在工业、通用服务等场景中。
谈及乐聚机器人的产业化路线,杨金介绍,第一阶段是“人形机器人+”科研场景,第二阶段是“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第三阶段是“人形机器人+”家庭康养场景。目前,“夸父”人形机器人已入驻清华、北大、哈工大等高校实验室,成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杨金透露,乐聚机器人将在广深等地打造工业质检、电力巡检等标杆场景,形成体系化的产业应用。
让AI真正走入千行百业
人工智能已进入“指数级跃迁”时代。如何让AI走入千行百业?
“目前,许多企业基于华为昇腾构建了自己的技术、算力,我们将持续让AI真正走入千行百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昇腾计算业务营销总监郝圣伟介绍,目前昇腾算力已支撑金融风控、能源调度等场景的实时决策,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与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为广东打造“算力—算法—应用”闭环生态提供底层支撑。
“只有不停创新,才能与时代同频。”郝圣伟介绍,华为昇腾聚焦关键技术,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能力结合起来,一直不断创新,提升硬件、软件能力,开发许多融合算子,并将许多基础软件、能力开放给合作伙伴。
“目前,已有80多家合作伙伴基于昇腾构建了自己的大模型应用一体机,并应用于200多家企业中。”郝圣伟透露。
大模型技术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2023年,腾讯推出了腾讯混元大模型。在国内率先采用混合专家模型(MoE)结构,在通用基础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方面处于国内主流大模型领先地位。
“腾讯将以‘有用、易用、可靠’的AI能力助力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走进全域、全时、全场景的智能化时代。”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腾讯云广东省总经理王健介绍,目前腾讯云AI大模型已在政务、零售、金融、工业等30多个行业落地。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离不开算力,而且算力在成本中占比较高。如何算好这笔经济账?在王健看来,只有高性价比,产品才有生命力。
“我们通过整合高性能计算、存储、网络、加速套件、云原生智能调度编排等能力,推出腾讯云智算套件,帮助客户做好算力这本经济账。”王健介绍,目前,通过腾讯云智算,从机器上架到开始训练仅需1天,千卡集群训练的并行加速比达到96%,千卡日均故障率为业界水平的三分之一。
中国每售出3副AR眼镜,就有1副来自雷鸟。在AI落地载体的竞争中,雷鸟创新找到了突破口。比如,雷鸟即将发布的X3 Pro系列产品功能强大,覆盖导航、同声传译等场景,跨境商务翻译准确率达99.6%。“AR眼镜未来的市场规模会是人形机器人的100倍。”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认为。
在李宏伟看来,在AI落地上,广东非常有希望成为群龙之首。目前,雷鸟创新已启动“灯塔计划”,未来三年投入5亿元攻关AR显示小型化、通用眼镜本地模型等技术,携手广东打造千亿级智能“AI+AR”产业集群。
“随着AI技术的快速突破和产业进入爆发期,3~5年的时间,AR眼镜会迎来全民时刻。”李宏伟说。
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粤港澳大湾区兼具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具备完整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配套全、反应快、品质高、服务好、生态优,是全球人才、技术、资本聚集的高地。
值得关注的是,会上还发布了8个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30个应用场景、29个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和13款智能终端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前期通过地市推荐和专家评审遴选出来的一批优秀产品。”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曲晓杰介绍。
算力、芯片和大模型是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基础底座。目前,广东有华为昇腾这样优秀的计算芯片,也有腾讯混元这样自主开发的通用大模型。曲晓杰表示,广东一直都在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产品的应用,并以此为底座推动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开源生态建设,努力夯实对产业发展的支撑。
此次发布的8个行业大模型,都已经在相关领域初步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在工业领域,博依特推出全球首个制浆造纸行业工艺大模型,平均生产效率提升10%、制造成本下降4%;在教育领域,视源股份的希沃大模型将教师备课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30分钟;等等。
有了优质的大模型,就需要在具体场景中去支撑应用。此次,广东遴选出了30个应用场景,特别是在工业领域梳理了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家电等10大细分行业的研发、生产、质检、管理等全流程场景。
“在需求侧有了好的大模型和应用场景,关键还要在供给侧有优秀的解决方案,切实把场景需求变成落地的实在应用。”曲晓杰介绍,因此发布了29个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针对各行业的一些场景应用痛点,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好效果的解决方案。
在工业领域,解决了质检方面人工成本高、准确率低、质量不可控等问题,以及生产管控中跨系统集成信息困难、决策过于依赖经验等问题。比如,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的智能化管控方案将纺织印染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33%、生产成本降低22%,人均年产值达135万元。
会场内,雷鸟AR眼镜、广汽人形机器人GoMate等产品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实际上,从2023年起,广东就一直组织终端产品制造企业紧紧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去跟进和提升,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刻渗透、融合创新到终端产品生产的全流程。
此次发布的13款智能终端产品包含工业、医疗、虚拟现实、安防等领域。比如,在虚拟现实终端方面,AI裸眼3D显示器、VR自适应智能感知装备、具身智能机器人手臂操作杆等产品品类多样。
“下一步,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坚持做好资源协调、企业培育、产业集聚、生态优化、交流促进等保障工作,支持更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在技术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商业化等方面不断突破,持续为大家推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深化‘机器人+’场景应用。”曲晓杰表示。
网编:周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