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岭南:向外借力,向内聚力,点燃科技创新澎湃引擎
丹霞冶炼厂智慧中心。 中金岭南/供图
中金岭南召开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会。 中金岭南/供图
◎李筱 焦小刚
今年适逢“十四五”规划攻坚冲刺、“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阶段,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关键主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现代化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技创新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根本动力。
广晟控股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岭南”)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向外“借力”,向内“聚力”,点燃科技创新澎湃引擎,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力量。
AI赋能
加速数智化转型升级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近年来,中金岭南做强实业做精主业,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化优势产业,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先手落子、超前布局,在数智化转型和科技创新上取得实效。
韶关凡口铅锌矿在国内率先实施了井下智能供油系统、国内首台井下5G+新能源电机车无人驾驶系统、资源开采数字化平台、铲运机无人驾驶系统、微震监测系统,推动矿产资源高效开采与循环利用。智控中心实现矿山生产、运营、安全、环保、应急等可视化集中展示、集约化指挥控制,生产效率提升10%,入选国家“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创新应用企业名单;韶关冶炼厂和丹霞冶炼厂以“集控、协同、安全、高效”为目标,通过集控调度中心建设,实现生产集控化;中金铜业完成超融合云平台、无人行车等建设,实现信息系统的平滑迁移和生产作业的智能化改造;广西矿业6000吨/日采选扩产项目,全面采用数字化设备,实现矿山智能开采;中金科技完成数智化一期项目建设,实现经营数据实时汇总、商务后台统一管控、生产经营统筹协调。
着眼2025年,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而来,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站在新浪潮、新机遇面前,中金岭南如何抓住新风口?
今年,中金岭南依托广晟控股集团“大晟AI助手(KeepSeek)”能力,成功完成DeepSeek-R1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并实现“综合管理共享平台”全面接入,在有色金属行业构建起自主可控的AI技术体系。
中金岭南将DeepSeek大模型的核心能力聚焦于管理效能提升,构建起“智能感知—协同处置—实时反馈”数字化管理闭环。2月底,为了提升员工在AI领域的思维意识、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中金岭南在广晟控股集团系统内率先开展AI赋能专题培训,为员工探索AI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中金岭南将紧抓AI技术重塑产业生态的颠覆性契机,聚焦矿山、冶炼、新材料三大核心板块,以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核心任务,找准主攻方向,以AI为杠杆撬动技术攻关效能。”中金岭南党委书记、董事长喻鸿在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会上介绍,在智能矿山建设方面,中金岭南将借助AI建模技术实现地下透明可视化,依托智能调控中枢贯通勘探设计、生产执行与安全管控全流程,形成“地质透明精准化、生产决策自主化、风险防控智能化”的智能矿山新形态;在冶炼板块,各冶炼厂通过建立“原料端系统化适应—质量把控端体系升级—能源端AI智慧调控”三位一体的绿色冶炼新范式,将传统冶炼厂转型为“吃粗粮、产精金”的资源中枢。通过“人工智能+”,引领中金岭南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时代。
揭榜挂帅
创新突破促发展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就是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当前,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选题缺乏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堵点卡点,导致许多成果长期束之高阁,推广步履维艰。今年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向“实”聚焦,就是要从产业需求方面出发研发更多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通过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院校“解题”、联合“答题”、生产线上“验题”等方式,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去年,聚焦产业链“痛点”、创新链“堵点”,中金岭南以“英雄不论出处”的气度向全国发出三项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项目研发需求,分别与兰州大学唐瑜团队、中南大学刘柳团队、兰州大学陈凤娟团队进行项目签约。今年,三支团队分别在稀土掺杂技术、离心雾化工艺、冶金废水近零排放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
在今年的科技创新工作会上,中金岭南继续架起科技鹊桥,以“为我所用”的开放格局开启新一轮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攻关工作,与王登红教授、唐瑜教授、钟云波教授、赵红波教授、刘允中教授、陈代雄教授等专家团队签署了一系列“揭榜挂帅”项目,积蓄起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此外,中金岭南推出重点企业科技荣誉总工制度,聘请唐瑜教授、杨晓松教授分别领衔重点企业协同攻坚,通过以“荣誉总工+产业平台”的深度结合,打破传统合作中“项目委托—成果验收”打短工式的对接模式,将科研选题深度嵌入企业生产经营中实际需求链条,推动校企合作从传统的短期项目委托模式,向需求导向型的长效协同机制转型,真正实现产学研用价值链的深度融合。
“研发创新技术成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服务、为行业发展赋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面对面、点对点地沟通交流,可以更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成更多‘从0到1’和‘从1到无穷’的技术突破。”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唐瑜表示。
刀刃向内
深耕细作“人才沃土”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在今年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向全球发出“史上最强求贤令”: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天下英才人尽其才各展所能,以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一轮建设大潮正在广东兴起。
近年来,中金岭南打破招人用人传统范式,以“广聚天下英才,晟启美好未来”为发展逻辑,以人的激活、凝聚、调动、发展为核心,构建起具有中金岭南特色的“1+3+6+X”人才强企工作体系,为青年人才搭建事业舞台、提供发展空间。
广拓渠道选才引才育才。中金岭南赴多所知名高校开展校园招聘,2024年引进应届毕业生人数同比增长24.4%,今年以来更是一次性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发放11份offer;摒弃传统的论资排辈思维,全系统打通人才晋升发展渠道,在总部开展竞岗竞责,中层管理人员平均年龄下降2.8岁;推动公司系统内超300个管理及关键技术岗位人员开展竞争上岗,首次提拔“90后”进入企业领导班子,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好态势。
以务实举措当好“人才管家”。中金岭南用心用情筑牢人才服务暖生态,为青年人才提供拎包入住的安居服务,建立基层实践锻炼双导师培养机制,锤炼更多政治素养高、专业素质优、创新能力强的“千里马”,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抓住青年人才创新创造“黄金期”。中金岭南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勇闯研究“无人区”,在关键技术攻关中打头阵当先锋,探索“从无到有”新可能,攀登“人有我精”新高度,一批又一批创新成果在中金岭南落地开花:2024年,中金岭南新增软件著作权12项;新增受理专利115项,授权专利89项;修订并正式发布标准38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4项、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我们将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中金岭南打造世界一流的多金属国际化全产业链资源公司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喻鸿表示。
网编:周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