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机器人+”科幻场景照进现实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镇,广东深厚的产业根基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众擎人形机器人在深圳街头跑步。众擎机器人/供图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发自深圳、佛山等地
◎本文责编/郭芳
你是否幻想过未来与人工智能(AI)、机器人共同生活的场景?
出门前,AI助手已经规划好路线,无人驾驶汽车载你出行;在公司,与AI同事并肩作战,攻克工作难题;下班后,管家机器人第一时间送来新鲜的饭菜……这些场景,似乎已经在朝我们招手。
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正是实现这些场景的两大产业“基石”。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已经成为广东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今年3月,广东发布《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打造应用场景”,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教育、医疗、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领域广泛拓展应用;开展“机器人+”行动,围绕工业、农业、城市管理、医疗、养老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深入挖掘开放应用场景。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镇,广东深厚的产业根基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全国第一方阵的人工智能新想象
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从ChatGPT的一夜爆火,到DeepSeek(深度求索)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70%提升至95%……今年2月15日,深圳市福田区率先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
这些AI数智员工除具备DeepSeek通用能力外,还结合实际业务流程,量身定制个性化智能体,首批上岗的11大类AI数智员工可满足240个业务场景使用。
而这只是深圳在AI行业应用上的冰山一角。2024年,深圳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先锋城市,获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运行评估优秀等次。
“深圳加速拓展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累计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在辅助审判、气象预报、城管环卫等领域打造出全国场景应用标杆。”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比如,在气象领域,华为云盘古大模型联合深圳市气象局,在分辨率为25公里的全球模型基础上,融合区域高质量气象数据集,升级了分辨率分别为1公里、3公里、5公里的区域预报能力,包含气温、降雨、风速等气象要素。
近两年,国产大模型迅速崛起,逐步形成了“百模争鸣”的繁荣局面。同样,深圳也不例外。不久前,由腾讯打造的“腾讯混元大模型应用实战课程”正式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全国高校师生带来覆盖从大模型技术通识到AI工具实用技能的系列课程。
作为国产自研的通用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已扩展至万亿级参数规模,在国内率先采用混合专家模型结构,在通用基础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方面处于国内主流大模型领先地位,可以为用户提供强大的时新、深度内容获取和AI问答能力。
“目前,腾讯混元已接入超700个腾讯业务和场景,包含腾讯元宝、腾讯云、QQ、微信读书、腾讯新闻、腾讯客服等。”腾讯混元大模型相关负责人介绍。
自上线以来,腾讯混元开源模型已全面覆盖文本、图像、视频和3D生成等多个模态,在Huggingface(全球最大的开源社区之一)平台多次登顶趋势榜。其中较早开源的混元DiT文生图模型,在国内外衍生模型数量多达1600多个。
如今,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上,广东已经领先一步。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机器人产业的新期待
2025年2月23日,一段不足一分钟的短视频刷屏各大网络平台,视频的内容是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展示高难度的前空翻特技。这惊艳的一跳,来自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擎”)的人形机器人,标志着众擎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与动态平衡领域的技术实力达到全新高度。
作为一家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体及行业场景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众擎在机器人研发领域实现了全栈自研,涵盖本体核心零部件、小脑运控算法以及大脑具身智能。
比如,旗下SE01人形机器,搭载了高性能谐波力控关节模组,通过深度强化学习和模仿学习算法,并利用端到端神经网络模型,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真正解决了机器人的自然步态难题,彻底告别其他机器人小碎步、弯着腿、跺着脚的病态步伐,实现走平、走快、走稳、走优雅的目的。
众擎创始人兼CEO赵同阳在机器人行业深耕多年,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研发并推出多款产品,实现了规模化量产。
“SE01主定位为工业机器人,身高达170cm、体重约为55kg,整机共32个自由度,其关节最大扭矩330N·m,常态行走速度达2m/s,可实现上下蹲、俯卧撑、转圈走、抓取、跑跳等人类动作,运动性能媲美国际运动健将。”赵同阳介绍。
在赵同阳的构想中,未来众擎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将应用于科研教育、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家庭生活、文化旅游、智慧安防等多个场景。
实际上,这也是更多从业者的期待。不久前,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曾进泽明确表示,广东将不断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
比如,搭建机器人标准化测评环境,强化机器人产业标准化技术支撑。在一些关键的共性技术环节,比如智能机器人多模态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可靠性提升、动作仿真、自主作业、多机协作和人机协作等方面展开联合攻关。
同时,广东将多方位深入拓展应用场景。在工业领域,以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产业为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特别是要鼓励制造业企业开放非标场景和复杂工艺场景,鼓励制造业企业与机器人企业联合攻关,高水平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深化“人工智能+”“机器人+”新场景
佛山高新区南海园广东塔斯克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塔斯克机器人”)的展厅内,高度不超过170mm的深蓝色“E”字形托盘机器人,沿着预设线路将托盘抬起再运输至指定位置。这正是塔斯克机器人全球首创的APR托盘机器人,在无人叉车与潜伏式AGV主导的智能搬运领域中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赛道。
而这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展厅,成为塔斯克机器人的训练场和展示区。“2023年,塔斯克机器人获佛山高新区新技术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立项扶持。”塔斯克机器人副总裁田光义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这一示范项目的建设获得佛山高新区很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成为公司对外展示的窗口。
与塔斯克机器人一起,还有包括美的、库卡机器人等其他7家企业获得这一项目的扶持。作为制造业重要基地,近年来,佛山不断推动“智能机器人+工厂”应用示范,面向家电、建材、纺织服装、物流仓储等领域,分类打造示范车间、示范工厂,助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无独有偶,在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人工智能企业超过2200家。近年来,深圳累计发布四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涵盖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近200个应用场景,逐步构建起覆盖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城市运行、重点行业赋能的全场景建设体系。
当前,广东正全力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机器人+”行动,在多领域拓展应用、深入挖掘开放应用场景。
“广东将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建立省级跨部门协调机制,推进‘机器人+’场景应用工作,将以产品创新和场景推广为着力点,聚焦提高生产效率、赋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民生,不断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曾进泽介绍。
与此同时,广东正在制定《广东省“人工智能+”行动方案》,聚焦教育、医疗、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重点领域,计划培育100个示范应用场景与500个示范案例,形成比较成熟且可大规模推广的应用标准,为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落地提供明确方向与规范。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与省有关部门一起,分批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详细阐释重点领域构建示范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与关键要点,指导各地各部门高效打造贴合实际需求的应用场景。”曾进泽介绍。
当前,经济大省广东的制造业版图不仅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更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网编:周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