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广州市天河区首个区级公办养老院
过去,偏远的养老院、漫长的等候时间……这些都是老年人去往养老院的顾虑;如今,广州大力提升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服务,让更多老年人安享“住在自家、活在社区”的幸福晚年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张蓓蕾
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养老,是广大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对“周边”“身边”“床边”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有了更高期待。
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针对街镇综合养老服务功能相对薄弱、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以及养老床位结构性问题,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州市将“老有颐养幸福颐康”为老服务行动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高位推动、专题部署、全力推进,全面铺开颐康中心、家庭养老床位建设。
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广州176个街镇已建成颐康中心179个,实现街镇全覆盖,并逐步辐射村居。同时,建成家庭养老床位超过1.6万张,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颐康中心街镇全覆盖
每天中午和傍晚,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门前都会陆续有老人前来领取热乎乎的饭菜。在中心内,享受全托服务的老人有专人照顾生活起居,还参与手指操、下象棋、唱红歌、康复护理等活动。
75岁的关伯,由于今年的一次中风,导致说话和走路困难,手术后在毗邻六榕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入住并进行康复疗养。六榕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有医疗合作,全科医生每周会到中心进行两次巡诊,还会帮关伯做康复理疗按摩。同时,在中心里,关伯可以得到专业的养老护理照料,家人对此非常满意。
长者饭堂、智能监控平台、党建文化区、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区、日间休息区、书画室、医务室、康复理疗室、功能训练室、感观花园……作为一家养老综合服务体,六榕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可以在“家门口”为社区老人提供就餐、托养、康复理疗、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
不仅仅是六榕街,现在,在广州的176个街镇,已经建成颐康中心179个,实现了街镇全覆盖。
今年以来,广州出台《广州市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方案提出,推动每个街镇至少建设1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统筹调配资源等综合服务功能的颐康中心,逐步推动村居设置颐康服务站,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日间托管、临时托养、辅具租赁、家居改造等覆盖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综合养老服务,着力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就近便利养老服务需求。
在过去,偏远的养老院、漫长的等候时间……这些都是老年人去往养老院的顾虑;如今,广州大力提升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服务,形成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让更多老年人安享“住在自家、活在社区”的幸福晚年。
将专业养老床位搬进家门
有专业护理员照料日常起居,家里的地面、浴室、床等加强了安全防护,极大地降低了跌倒风险;走进卧室,紧急求救按键更是触手可及。70岁的邓姨完全没想到,竟然可以将养老床位“搬”到家里来。
“以前老是以为公办养老院轮候时间很长,而且养老院位置又偏又远,都不愿意去。”邓姨说。
为解决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广州着力将专业养老床位搬进家门来。
据介绍,广州大力推广与颐康中心相配合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联合广州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由养老服务机构为有专业照顾服务需求但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居家老年人进行适老化和智能化家居改造,并按照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居家照顾服务,服务半径范围不超过15分钟,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相比传统的养老服务,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床位”后,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服务组织提供的照护服务,以及服务平台提供的24小时平台监护和咨询服务,实现养老“不离家”、居家服务“不打烊”。邓姨说:“这里如同一个缩小版的养老院,还可以留在社区里。”
只要有需要,就可以享受“家庭养老服务”。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广州根据优先保障经济困难和亟需照护老年人,适度保障其他社会老年人的根本策略,并将“不高于广州城市常住居民上年度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倍”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收费,通过委托运营协议或资助协议等划定为基本养老服务“上限”,再加上长护险报销部分费用,同时兜底困难人群免费、低偿入住公办养老机构或享受购买服务,确保基本养老服务人人可负担。
养老服务全面提质增效
立足解决群众养老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年6月,广州出台《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以立法形式提出“政府主导、保障全体老年人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全体老年人可公平获得的公共服务”这一基本养老服务概念,要求制定并公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涵盖医食住行,覆盖了老人全生命周期照护。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有力推动下,广州养老服务全面提质增效。
为破解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瓶颈,广州将颐康中心和村居颐康服务站纳入区、街镇一把手工程和专项考核内容,通过无偿提供场地、延长租期、租金优惠、资金补助等方式委托社会力量运营。
为破解家庭养老责任不到位的问题,广州为老年人基本养老划定三道保护线——第一道居家养老,大部分的养老通过家庭赡养解决,政府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咨询指导;第二道社区养老,超出家庭赡养能力之外的,由政府牵头,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第三道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还无法解决问题,需要长期精心照护的,由机构提供专业养老服务,实现医养康养相结合。
此外,广州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扶持力度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比如,广州举办省“南粤家政”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选拔赛,遴选一批省南粤家政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落实养老服务人才免费培训、技能晋升培训补贴、就业补贴、积分制加分入户等十项优待措施。
广州还将闭环监管作为推进基本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坚持政府监督、公众监督、舆论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落实机构每周自查、街镇每月检查、区民政局联合职能部门每季度巡查、市民政局联合职能部门每半年督查逐级检查制度,形成“一问题一整改,一整改一验收,一验收一签名”监管闭环。
为推动形成长效机制,广州优化了医保、长护险政策,完善符合老年病种特点和重点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结算方式,根据老年病人选点人数比例适当调高门诊费用支付标准,强化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护理站等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
此外,广州还上线运营集“服务+管理+监督+决策”于一体的市为老服务综合平台和养老服务数据监测中心,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打造“一站式办理”“刷脸就餐”“关爱地图”等一批优质基本养老服务应用场景。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