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工程”,让群众增收就业不再愁
往心里走
尽心尽责,
为群众解忧消“愁”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如何为群众解忧消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东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落脚点,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不懈动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新的赶考路上,仍然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文/史成雷)
“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是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逐渐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广东名片
从“小切口”入手,实现民生“大变化”。广东把高质量实施“三项工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重要举措,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中发挥更大作用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史成雷 发自广州、潮州、肇庆、湛江等地
◎本文责编/郭芳
一大早,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村民陈伟生就开始在粿条加工作坊里忙碌着,粿条的米香四溢。今年初,陈伟生主动报名参加了当地举办的“粤菜师傅”培训,学习粿条制作技能。开了工作坊后,他一天能挣三五百元,日子越过越有保障。
跟陈伟生一样,得益于“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数百万百姓因掌握一项技能而改变了自身命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广东把高质量实施“三项工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重要举措,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中发挥更大作用。“从‘小切口’入手,解决就业增收、技能人才短缺、家政服务民生痛点等大问题,实现民生‘大变化’。”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今年10月底,“三项工程”累计培训近640万人次,“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带动就业创业超200万人次。如今,“三项工程”逐渐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广东名片,为群众铺设了宽阔的增收就业路。
“三项工程”:
“小切口”入手,实现民生“大变化”
“三项工程”是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部署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我们把党史学习教育和解决这个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相结合,继续实施好‘三项工程’。”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比如针对部分农民技能水平低、就业稳定性差等问题,开展大量低门槛、无门槛的职业技能培训。
广东省人社厅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三项工程”共培训260.2万人次,“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带动就业创业78.06万人次。其中“粤菜师傅”工程共培训13.77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30.27万人次,省际协作帮扶培训604人次;“广东技工”工程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18万人次;“南粤家政”工程共培训28.43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47.79万人次。
因为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项技能,成千上万的百姓从打零工甚至失业者蝶变为不可或缺的技能型人才。“三项工程”让他们有了依靠自己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底气,得以把饭碗端得更稳。
“‘三项工程’精准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促就业、保民生的意义十分重大。”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看来,这是用实实在在的成果,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粤菜师傅”握起勺子开辟了一条致富路;“广东技工”工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南粤家政”工程则从满足“一老一小”对家政服务的迫切需求入手,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这三年来,全省各地一批批“厨师村”“技工村”“月嫂村”相继涌现,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动力。
今年以来,广东省人社厅不断完善“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机制,坚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
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建设一批“三项工程”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培训基地、产业园、创业店;全省21个地市先后举办市级家政技能大赛,随后又举办了省第一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总决赛;首次与银行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为“三项工程”受训人员提供授信支持……在广东省三项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等还发起成立了三项工程人才培养与评价联盟,以推动形成行业公认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11月2日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实施三项工程服务乡村振兴推进会,从实施百万农民培训计划、促进农村教育提质扩容、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引入金融服务活水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部署。
随着“三项工程”的持续推进,广大老百姓的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粤菜师傅”:
踏上“舌尖上的致富路”
潮州菜,因制作精巧、口味鲜美而饮誉中外。
经过千百年传承,潮州菜不仅是一个菜系,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而培养一批能烹饪出一桌潮州菜的“粤菜师傅”,不仅能让更多人掌握一项谋生技能,而且也可将潮州菜文化发扬光大。
今年,潮州把实施“粤菜师傅”工程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以“十大名厨、百名高级技师、千名高技能人才、万名从业厨师”为目标,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在饶平县新丰镇的一家餐馆里,厨师张梅正在厨房里精心制作一道潮式卤味。张梅是本地人,今年5月初参加了“饶平县潮州菜培训基地”培训后,成为这家餐馆的一名厨师,每个月有4000元的稳定收入。
像张梅这样经过培训成为“潮州菜师傅”的例子,并不少见。
《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当地整合院校及各级培训机构资源力量,建立27个培训基地(站点),形成覆盖市、县、镇、村的技能培训网络,全面培育烹饪人才和乡村厨师。截至今年10月,潮州开展“粤菜师傅”技能培训1万多人次,目前全市已经有中式烹调师3万多人。
除了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潮州还通过完善标准体系、构建文化体系、完善产业体系等措施,让当地不少村民踏上“舌尖上”的致富路。“我们正在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潮菜职业‘掌勺人’。”潮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对《南方》杂志记者表示。
因为“粤菜师傅”工程,潮州很多本地百姓都有了技能傍身,或是在餐馆有一份稳定工作,或是开始了创业之旅。
今年以来,潮州在各县区陆续开展“潮州菜师傅”创业创新训练营。通过“创业实训+技能实训+实地辅导”的培训方式,当地开发适用于“粤菜师傅”工程的双创人才培养技术体系,让更多粤菜师傅走上创业之路,推动“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
要学好更有潮味特色的潮州菜,也需要精益求精的培养方式——潮州除了设立27个培训基地,还争取设立了多个省级大师工作室,成为潮州菜师傅们提升、交流技艺的新平台。
12月4日,汕头一家族办喜事,专门把张建桢从潮州市潮安区请过来掌厨。忙完最后一个菜,已经夜幕降临。
做了10多年厨师的张建桢,厨艺在潮安区已经颇有名气。但是他并不满足。“做好一道菜,也是学无止境的。”他说。
此前,潮安区设立了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引入一批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潮菜大师,用师带徒的方式,上门指导,在岗培训,培养一批主打潮州菜的‘粤菜师傅’。”潮安区人社局党组成员蔡广伟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今年9月初,潮安举行了大师工作室拜师仪式,张建桢等5名弟子向省潮州菜文化研究会潮汕分会常务副会长肖佳哲敬茶拜师。
“师傅对我们做的菜进行指导,烧菜过程中火候是否足够、菜品还有什么不足等,会给一些点评和建议。”张建桢说。此外,大师工作室还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让徒弟们将本领带到乡村,带到村民家门口,传授给更多人。
潮州市政府要求,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工程,突出地方特色、注入文化内涵,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潮菜大师,探索潮州菜中央厨房产业发展新路径,做强做大“中国潮州菜之乡”品牌。
“广东技工”:
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
年仅17岁的湛江吴川市小伙黄鑫远,早早地就确定了自己的未来方向。
初中毕业不久的他,来到湛江市技师学院,进入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定向班学习机械维修。“毕业后,我能直接进入中冶宝钢这个大企业工作。”黄鑫远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此前许多定向班的师兄毕业进入中冶宝钢,有的已经拿到上万元的工资,这让自己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湛江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校长江宇静介绍,黄鑫远所在的定向班,属于学校与企业进行的“订单式”合作培养。学生不用交学费,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以前即使学生学的是对口专业,但因为每个企业设备和生产技术要求不同,学生进入企业仍需进行岗前培训,我们等于是把岗前培训前置到学校了。”
今年以来,湛江市委、市政府将实施“三项工程”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百件重点民生项目、2021年市政府十项民生实事。“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我们主动为企业服务、主动对接排忧解难,今年以来开设本地特色专业班、校企合作班13个。尤其是我们新开设了化工机械维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专业,主要为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落地服务。目前我们也在跟巴斯夫洽谈开展‘订单式’合作培养。”江宇静说。
目前,湛江市技师学院全面实施“广东技工”工程,先后与湛江钢铁、晨鸣浆纸等10多家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湛江的稳就业工作贡献力量。
江宇静介绍:“今年,很多毕业生选择留在湛江工作,55人进入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50人进入湛江德利车辆部件有限公司等,还有500多人进入了湛江的中小企业。”
近年来,湛江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钢铁、石化、造纸和化工等重大项目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项目落地发展的关键。
湛江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湛江市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在推进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进程中,以“广东技工”工程为载体,以“推进普惠性、均等化技能培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创建高水平技师学院,推进赛教融合”,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湛江工匠”队伍。
在湛江,全市有技工院校6所,在校生1.5万人。“我们主动与钢铁、石化、化工等160家重大项目(企业)开展‘宝钢班’‘冠豪班’等校企双制班‘订单式’培养,并与企业共建实训中心,持续强化企业技能人才支撑。”湛江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学历教育之外,湛江市大力推进普惠性、均等化技能培训,1—10月已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12万人次。湛江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今年累计发放农村户籍学生就读技校免学费补助8059人、补助2820.65万元,为农业企业培养技能人才798人,培训农村电商人才1576人。”
“通过‘广东技工’工程,如今,一支服务湛江经济建设产业发展,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正加快培养,为湛江高质量发展强化了人才支撑。”湛江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南粤家政”:
把家政服务开到群众家门口
12月7日,在肇庆市德庆县老城区,德庆县洁亮家政公司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分店,迈出了公司发展的重要一步。
今年以来,肇庆市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家政服务进社区,积极打造“15分钟家政服务圈”,实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家政服务,择优评选了5个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洁亮家政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公司因此获得了一笔资金支持,用于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有了这笔资金,我们一方面升级了总店的装修和设备,这可以让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老城区开设了半公益性质的分店,主打社区养老。我们会经常举办一些老年人活动,提供一些公益性服务。”洁亮家政公司负责人李倩婕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李倩婕介绍,政府对“南粤家政”高度重视,给了企业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也让自己坚定了在家政行业发展的信心。
“比如,今年公司员工想要学习养老护理,在政府的协调和帮助下,当地的职业院校专门开设专班免费给我们培训。当地政府每个月都会组织家政方面的招聘会,邀请广州、佛山等地的公司过来。我们会带着我们的客户过去应聘,也逐渐与这些公司形成了稳定的家政人才输送合作。”李倩婕举例。
9年前,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的李倩婕选择回到肇庆从事家政行业。“一开始很多人看不起家政行业,我父母也是坚决反对。但是现在大家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与当地政府对家政行业的重视和大力推进‘南粤家政’工程是分不开的。”
在肇庆,实施“南粤家政”工程被作为“一把手”工程。肇庆在全省率先出台《肇庆市“南粤家政·肇庆管家”工程实施方案》《“肇庆家嫂”品牌计划实施方案》,创新制定《“肇庆家嫂”星级评定管理暂行办法》,建成全省首个家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和家政综合信息平台,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获批全省首个家政本科专业……一系列举措推动“肇庆管家”“肇庆家嫂”名声远播。
肇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肇庆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高质量推进“南粤家政”工程,深入实施“肇庆管家”行动,全力打造“肇庆家嫂”品牌,以家政“小切口”解决民生“大问题”。
5月16日,在德庆县新圩镇、高良镇,德庆县人社局开展的送家政技能培训下乡活动及家政技能考试活动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同一天在肇庆市,类似的免费家政技能培训、家政类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宣传、家政就业岗位招聘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家政系列活动同时展开,大大提升了“南粤家政”工程的影响力。这一天,是首个肇庆市家政日。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1月,肇庆市开展“南粤家政”培训12908人次,获证8941人,带动就业创业近1.8万人。
7月27日,广东省第一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总决赛在肇庆落下帷幕。
肇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2月9日,肇庆市家政服务产业园揭牌,与肇庆市家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整合打造集展示、交流、培训、就业、孵化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平台,首批引入6家家政企业入驻。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