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聚焦群众身边事,务实举措解民忧——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2021-12-13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龙潮

榄核镇合沙村香云纱文化创意园

绿村村农耕世纪研学基地

◎龙潮

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广州市革命老区镇、广州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镇坚持以“民之所望”为“政之所向”,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瞄准群众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在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中推升发展高度、释放管理温度。

城市有温度,在办实事中提升群众幸福感

城市有了温度,群众最早感知。深入实施老旧小区“微改造”计划是榄核镇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回答好的民生“必答题”。

充满活力的粉色墙面、复古感十足的黑色路灯、文明创建宣传画点缀的小区文化墙,榄核镇供销社小区最近完成了“微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在这里居住了30年的马叔将这些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刷了墙面、做了防水层,还更换了家里的防盗网,我的旧屋都像新屋了!”供销社小区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墙体老化、排水不畅、管线杂乱、照明消防设施陈旧等问题一直是小区住户的烦心事、揪心事。

今年上半年,在上门走访并充分听取小区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榄核镇投入275万元,对小区4栋居民楼开展“内外兼修”微改造。考虑到如今住户多是老人,相关牵头部门在修复墙体、增加防水层、整治“三线”等基础工作上,充分进行适老化改造,在楼梯安设扶手、在过道加装照明灯、在台阶特别采用防滑砖并磨圆棱角,以防居民跌倒撞伤。

同样迎来蝶变的还有榄核旧街。走在榄核河长堤边,一排灰墙白栏的二层骑楼映入眼帘,这里既有新潮的茶饮店,也有几十年的手艺人铺面,装修风格把现代化元素与历史风貌进行了有机融合。通过城市“微改造”精雕细琢提升民居品质,旧街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房屋曾被判定为危房,微改造之后房屋成功脱危出租了。”谈及“微改造”带来的变化,陈先生笑逐颜开。

截至今年11月,榄核镇已经开展2期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惠及423户居民,49220平方米老建筑实现改头换面,完成群众的“微心愿”243个。一个个民心工程提升幸福榄核的城市温度,让城镇有了更多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发展有高度,在办实事中提升城乡品质感

今年8月,位于榄核镇绿村村的农耕世纪研学基地正式对外开放,迎来首批120多名体验群众。基地占地面积50亩,配套有木工坊、手工教室、艺术教室、农耕展示厅等多间研学课室和大型活动草坪,市民游客可一年四季带领孩子亲身体验农耕乐趣。“基地所在地原来较为脏乱差,成为绿村村的卫生和景观死角,能将闲置和低效能的村集体土地进行活化利用得益于上级部门的牵线搭桥。项目不仅提升了村容村貌,还增加了村民收入。在前期建设过程中,就已经为本村村民提供了上千人次的劳务机会。”绿村村一名村干部表示。

沿着榄北路来到万安涌与榄北涌交汇处,沿河居住的人家门前道路宽敞,车辆停放有序,两岸种植的美人蕉、格桑花、旱伞草迎风摇曳,河岸边的植草砖美观大方。而几个月之前,这里还只是一条2米多宽的农家小路,车辆进出不方便,部分河岸还被村民自行占用作菜地。今年以来,榄核镇先后对双亦涌、大坳涌、万安涌、甘岗涌、湴湄涌等62条河涌开展整治,整治内容包括河道清疏、堤岸加固、河岸绿化、路面修复、生活污水治理等,总投资金额达3.3亿元。截至11月底,主管网管道累计施工完成约53.2公里,路面恢复已完成约148967平方米,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目标。镇内23个村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其中21个村荣获“广州市美丽乡村”称号,2个村荣获“南沙区美丽乡村”称号。

与此同时,榄核镇积极引导乡村发挥禀赋优势,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除绿村村农耕世纪项目外,牛角村兰花产业基地成功打造为广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兰花种植基地,获评为广东省兰花专业村、广州市农业公园;合沙村香云纱文化创意园把“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甘岗村现代农业种植项目于今年初通过公开招投标,成功引进广东利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和运营管理,项目总投资约4000万元,可为村集体每年增收130多万元,解决全村约200个劳动力就业问题,并带动村民种植高附加值水果;子沙村四季花堤文旅项目、湴湄村云纱星韵香云纱产业园项目稳步推进,将建设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今年以来,榄核镇积极招商引资,三雄光电、真功夫、迪华澳等重点企业相继落地,奥昆总部、广州电缆厂二期项目顺利进场施工。入驻镇内的科技型企业不断增加,经济新增长点不断扩大,群众就业空间持续拓展。今年1-10月,镇内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9.50亿元,同比增长26.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14.61亿元,同比增长74.0%。固定资产投资10.20亿元,完成税收10.11亿元,同比增长5.8%。

实干有力度,在办实事中提升干部成就感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榄核镇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部署,组织镇、村(社区)干部进行大走访、大宣传,聚焦公共环境卫生、公共治安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突出“回潮”问题,集中开展突出工作重点,大力整治城区环境;聚焦平安保障,让群众收获更多安全感;提升质量水平,探索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等专项整治行动……整治后的城乡卫生整洁、经营秩序井然,群众安居乐业。

今年4月,广州市首个农村垃圾分类培训基地及首个农村垃圾分类理事会在星海故里—榄核镇湴湄村正式揭牌成立,垃圾分类“湴湄模式”广受关注。湴湄村结合乡村实际制定了每户配小桶,家里分好类,定时上门收,误时专门投的“公交式”垃圾收运制度,打通村民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各类垃圾分类清运和处置水平,着力解决“前期分好类,末端大杂烩”的垃圾分类难题,并建立了设置党建示范区、多媒体体验区、分类游戏互动体验区等三大区域的南沙区首个农村垃圾分类展览馆。

此外,榄核镇着力聚焦城区的商业街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农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重点部位,统一进行“清扫地面、清洁立面、清洗城市家具、清除各类杂物”的“四清”活动,集中开展“整治乱堆乱放,整治乱贴乱画,整治乱养乱跑,整治乱接乱拉”的“四整”活动,全面实现城乡面貌、环境卫生、服务设施、公共秩序和人居环境“五提升”。全镇各单位、部门、村(居)认真对照创文要求,聚焦关键点位,对标找差,对表落实,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防反弹。

“不用花一分钱就装上了视频监控,家门口多了只‘天眼’,居住的安全性提升了,对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儿童也多添了一份保障。”谈及榄核镇平安乡村“雪亮工程”试点工作,张松村的梁先生面露喜色。去年10月,榄核镇在张松村率先试点安装150个天翼看家视频监控,监控摄像头具备夜间全彩、轮巡、回看和对讲功能,实现24小时全视化,大大降低村委会和治保人员的管理压力,村里全年总警情同比下降8.6%。为使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今年榄核镇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投入450万元在全镇23个村(社区)开展平安乡村“雪亮工程”建设,新建视频监控2500多支,在镇域范围内打造无死角、全覆盖的创新技防系统,并投入460万元开展智慧平安榄核技防系统项目建设,在辖内重点区域安装2套AR全景摄像机(俗称“鹰眼系统”)、60多台智能人脸抓拍摄像机和5台智能全局球形摄像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科技化。

今年以来,榄核镇通过视频监控提供案件线索125条,利用视频监控线索协助破案9宗,涉恶九类警情同比下降22.5%。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