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病急不讳医,看病有保障

2021-12-13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杨洋

广东卫健系统将“基层健 康管理行动”纳入解决人 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 盼”十件实事之一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广州等地

◎本文责编/李焱鑫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聚焦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服务的焦点、堵点、难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全省各地涌现出一批好做法,如广州增加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深圳构建全面急救新体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边远地区和基层、全省卫健系统推广“互联网+医疗”化解看病难等。

急有速应,病有良医。面向未来,广东将高标准规划“十四五”健康广东建设,使广东省主要健康指标在全国保持先进水平,努力打造健康中国建设样本示范。

优化应急应变体系

“有人在西大球场昏倒了,你们快过去看看!”2021年11月21日晚上8时50分,中山大学南校园门诊部接到一起紧急求助电话。无暇多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校园门诊部医生彭安萍和护士陈一剑顾不上拿其他东西,抱上校医院常备的AED,骑上自行车就往现场赶。

几分钟后,医护人员与救护车同时赶到现场,经过AED分析提示室颤,随即给予除颤,完成首次除颤。经过持续的抢救,晚上9时20分左右,患者阿伯颈动脉搏动和自主呼吸得到恢复,被送至附近医院急诊科进一步抢救。

这是广州当时最近8天内的第二个AED急救案例。11月13日,一名乘客搭乘广州地铁6号线至黄沙站时,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危急时刻,两名女医学生施以援手,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并用地铁的AED对其成功急救。

惊心动魄的抢救背后,是广州日益完善的社会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近年来人们工作压力大,公共场所突发心脏疾病救治不及时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急救医疗成为民生最忧最盼的问题之一。广州市卫健部门回应民生关切,加大资源投入,重点场所AED数量大增,急救培训深入社区基层。

根据正在征求意见的《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公共场所应当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被写入条例。广州市卫健委推进急救体系建设,增加公众及现场急救免责条款,引入“人人都是急救员”公众科普的理念,建立更完备的急救医疗体系,卓有成效。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公共卫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大事之一。除了常规的应急应变,群众还高度关注地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和处置能力。

深圳出台了新冠肺炎疫情后全国首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法”《深圳经济特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明确在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每一个深圳人都有权利做“吹哨人”。深圳通过创设专家委员会、强化应急队伍建设、着力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等,建成强大有力的应急体系。

2021年5月,名为“东方温哥华”的国际货轮靠泊盐田港。这一次,新冠病毒来势汹汹,“5·21”疫情传播链由此展开。这一套应急体系进入“实战测试”。阳性个案均转送至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医院组织人员投入高频次高质量的核酸检测,以阻断传播链条,大力推广新冠疫苗“应接尽接,应接早接”,建立免疫屏障……

这是一场应急之战,也是一场有准备之仗,深圳卫健系统有力地保障了公共健康,维护了防疫常态化下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过了这一波疫情紧急处置的大关,也过了人民检阅的一关。

医疗资源均衡化

今年11月25日,佛山顺德大良中区,国家级心内科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名医冯颖青教授,携同3名医学博士到大良中区,为社区群众义诊,为社区医生带教。这距离名医团队上一次来大良,只隔了20天。

“平时都是病人挤进我的诊室来看病,今天是我和团队来到基层、进到社区,帮助大家做好健康管理,大家说好不好?”冯颖青说,社区基层是慢病管理的“主战场”,社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控的“守门人”,但要守好这扇门,还需要大医院技术力量下沉,需要大医院“牵手”带教小社区。

10多年来,冯颖青积极开展广东省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带领一支高血压专业团队,奔波往返于全省各地的社区、村居,与基层医生一起,摸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高血压管理和干预路径。

广东卫健系统将“基层健康管理行动”纳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十件实事之一。在2021年底前,推动全省基层为400万名左右高血压患者和160万名左右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免费健康管理服务。其中大批高级专家下基层,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广东是医疗卫生大省,目前已有8家医院入选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但从全省来看,依然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如何让这些优质服务飞入边远百姓家?如何解决山区和基层群众“好看病”“看好病”的问题?解题的关键,就在于医疗资源均衡化。

10月21日,在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对口帮扶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住院部正式启用。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亲自为汕尾乳腺癌患者阿娟完成了保乳手术。

11月2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院区正式启用,一位患者家属激动地说,原本计划去广州看病,现在肇庆院区就医就可以了。“家门口就有省城优质的医疗团队,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我们不用舟车劳顿四处求医了,就医质量还有保障”。这是中山三院继广州、梅州之后,在第三城开设的第四个院区。

目前,广东正在全力推进50家高水平医院建设,实现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高水平医院建设全覆盖。同时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由排名靠前的高水平医院分别对几个地市人民医院实施5年的“一对一”紧密型帮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受援医院培养带不走的技术人才,更有的医院直接把分院开到了粤东西北群众的家门口。

医疗数字化

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多走一公里,百姓就少走百十里。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化,让更多的人病有所医,医疗质量更有保障。

而“互联网+医疗”更是让医疗资源的触及实现“零距离”,现已成为广东居民就医的重要途径。

今年6月的局部疫情中,广州市荔湾区广钢新城的陈女士,怀孕5个月,因为身处中高风险管控区域,不能按时到医院做产检。经过基层网格员的线上指引,她通过广州妇儿中心互联网医院进行“免费义诊”,而且在原来定点医院的影像检查、检验报告也可以互联互通,让她可以在家安心隔离。

为了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利,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全省100%三级医院、90%以上二级医院开通智能预约挂号、智能导诊分诊、预约检查、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取药配送、移动支付等服务。128家三甲医院开办互联网医院,占全省三甲医院的96.2%。像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等医院还能利用“5G+4K”技术,实施“5G+4K”远程手术直播研讨。

“许多地方不是缺医,也不是少药,而是没有医生。通过互联网技术,缩短当地医务人员的培训时间,同时降低大医院的帮扶成本,能够有效快速地解决边远地区医疗问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黎程介绍。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卫健委在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聚焦疫苗接种、高水平医院和医学中心建设、医疗服务改善、干部职工健康需求、妇女儿童健康、劳动者职业健康、慢性病健康管理、老年健康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医学人才培养等10个方面确定任务清单,着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以“小切口”推动服务“大变化”、满足民生“大需求”,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下一步,全省卫健系统全力以赴把各项实事办好,办出成效。同时,重点在跟踪问效上下功夫,将10件实事项目列入全委重要工作,明确专人跟进,建立为群众办实事“一本账”,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