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民发声”赢得群众笑声
往远处走
幸福日子有奔头,
乡村振兴有“盼”头
绿水青山画卷美,乡村振兴踏歌来。
乡村,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鸟语花香、星空虫鸣,是很多人记忆中最美好的故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人民群众对更美的环境、更鼓的钱包、更幸福生活的向往。
幸福日子有奔头,乡村振兴有盼头。乡村蕴藏着无限希望与动能。打好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我们就能为有效应对未来各种可能的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做好全局工作增强定力、增厚底气、增添干劲,坚定地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文/蒋玉)
从“讲故事”到“办实事”,笔从溪碧来,情往溪碧去
◎《南方》杂志记者/蒋玉 影子 发自广州、陆丰等地
◎本文责编/曹建民
在广东省陆丰市桥冲镇溪碧村流传着一个“笔从溪碧来”的故事,村里崭新广场上一支金色钢笔的雕塑几乎成了溪碧村的文化图腾。
当地百姓们说,正是一支金笔撬动了溪碧村的山乡巨变。在这一场巨变中,作为广东省委机关刊的《南方》杂志,以“学党史办实事”主动赋能新闻主业实践和党媒主责担当,通过讲好党史故事,强化党刊担当。
红色往事
讲好一支笔背后的红色故事
这是一支笔帽遗失、笔身布满岁月斑驳痕迹的金笔。
1927年,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广东,顽强挺进海陆丰。在陆丰,周恩来患上疟疾病倒了。在当地党组织的安排下,高烧中的周恩来翻山来到了溪碧村。
“共产党的大将军来了!”村里农会积极分子将自家新房给周恩来住,冒险请来当地名医,赤卫队员也轮流保卫和照顾周恩来。几天后,周恩来身体好转准备离开时,将身上的一支金笔送给了一位赤卫队员。1964年,金笔由赤卫队员的儿子送给了后曾任南方日报社社委的黄峨。黄峨对金笔来历并不知情,直到2019年,金笔的来历才为人所知。
《姐夫赠笔竟是南昌起义红色文物?》《关勒铭的英雄身世与南方情缘》《溪碧红色往事之真与“总理金笔”之惑》……从金笔首次“现身”,到2019年7月30日至8月2日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连续3期以《笔从溪碧来》为题开辟专栏,再到8月9日《南方》杂志重磅推出《笔从溪碧来》特别策划,《南方》杂志发挥党刊融合报道优势,组成联合采访组,历时数月、行程数千公里,陆续推出的报道拨开历史迷雾,见证如金初心。
时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如火如荼开展之际,“笔从溪碧来”的故事立时掀起一场红色冲击波,在悬念重重、柳暗花明之中,牵引着读者的心,引发了各方的思想碰撞和激荡。读者留言如雪片般飞来,不少年轻读者感慨:原来红色岁月离我们并不遥远。
讲好一段故事,触摸一段历史,叩问一片初心。这组报道获得2019年度广东新闻奖和全国党刊优秀作品奖。笔从溪碧来,带来了跨越近百年的初心味道。
撬动蝶变
从讲故事到办实事
秋日的溪碧,一派丰收场景,稻田飘香、白鹭齐飞,粉刷一新的村舍,整洁的街巷,修整后的池塘,崭新的路灯、污水处理设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晚上6时半,村头广场上准时亮起灯光,附近几个村的老人孩子都前来散步、跳舞、唱歌。
而两年多前,当《南方》杂志记者前来寻访金笔故事时,却是另一番景象:村集体经济少得可怜;村道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村舍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到了晚上,村里没有路灯。
溪碧村什么时候能够改变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能为老区群众做什么?《南方》杂志报道团队敲开了原广东省扶贫办(现广东省乡村振兴局)、省扶贫基金会的门。不久后,原省扶贫办领导以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办公室、省扶贫基金会领导专程前往溪碧村调研,在周恩来治病居所旧址前现场召开工作推进会。
此后,广东省扶贫基金会经由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下称“6·30”活动)平台,向溪碧村所在的桥冲镇捐款850万元,用于支持溪碧村村道硬底化、周恩来治病居所旧址修缮保护、污水处理设施兴建、路灯亮化等9项工程的建设。
汕尾和陆丰两级党委、政府也时刻关注和重视溪碧村的建设情况。汕尾市分管副市长林军在溪碧村地下交通站旧址前深情地说:“这是我们欠人民的,我们一定把溪碧的事情办好。”
后来,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广东省扶贫基金会、南方杂志社多次深入溪碧村调研。溪碧村怎么样?溪碧村的乡亲们过得好不好?村容村貌建设得怎么样?危房改造工作进行得如何?当年的英雄后人们究竟过得怎么样……一系列问题牵动着大家的心。
从“讲故事”到“办实事”,笔从溪碧来,情往溪碧去。从一支金笔引发的红色冲击波,荡漾开去,在与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的充分碰撞激荡中,得到放大,撬动了溪碧村的蝶变进程。
金笔流光
乡村振兴景观示范带上的明珠
9月12日,来自各地的游客在溪碧村沉浸式主题党建驿站,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史学习活动。游客们在6个不同的场景中,分饰8位革命英雄角色,“穿越”回94年前的革命战争年代,亲身体会了周恩来到溪碧村寻医治病的全过程。
当溪碧村迈向乡村振兴,在陆丰市开展的乡村振兴美丽景观示范带建设中,溪碧村所在的桥冲镇因为“金笔流光”的红色历史,被当作当地“浪漫荷香”示范带的重要节点。当地将党建与产业振兴融合,协调引进文旅公司与村委会合作,联合开发红旅、文旅节目,促进溪碧村产业更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上述沉浸式主题党建驿站成了当地旅游的特色亮点。
游客们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个高颜值的“网红村”,几年前还是无人问津的粤东偏僻的山村。
与此同时,南方杂志社结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立足广东省委机关刊的角色定位,深挖自身优势,以创新思路和扎实举措,主动赋能新闻主业实践与党媒主责担当:继续跟踪溪碧村的党史挖掘和保护工作,为溪碧村撰写红色村史、讲解词,并寻访为周恩来治病的“神医”卢阔的后人,继续进行采访发掘,为当地的地方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史料。
溪碧村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溪碧“情缘”仍在继续。前不久,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办、南方杂志社又组成联合调研组再进溪碧,与当地党委、政府一道,进一步探讨当地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能性,已经在广东坚持了10年之久的“6·30”活动也在研究继续关注和支持溪碧村的乡村振兴。
党媒姓党,初心如一。溪碧金笔,在《南方》杂志的努力下,从一个系列报道,到一个视频、一个雕塑、一本书,最终都化为一个偏僻山乡的振兴,用党媒的“为民发声”赢得了“群众笑声”。
学党史办实事,要将党史学习的成果转化应用到采访报道一线,实实在在将“学党史办实事”的答卷写在新闻实践的路上。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