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习总书记引用过的张九龄诗句

2018-12-0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吴婷

  所有的人都会老去,只有精神不死。那些直抵人心的文化精品,穿越千百年的时空依旧回荡在我们耳边,感人至深、不断传颂

  ◎吴婷

  ◎本文责编∕曹建民

  金秋十月,南粤大地丹桂飘香。

  时隔六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了广东这块热土。在广东之行的第四站,总书记察看了历史文化街区、了解粤剧传承保护,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而广东文化名人张九龄,也备受总书记推崇。

  其实,张九龄的诗句和为人早就为总书记所赞赏。2015年中秋节当天,总书记在美国纽约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用一句张九龄的“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道出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2016年11月,总书记在秘鲁国会发表演讲,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表明两国虽地理位置距离遥远,但是国家关系仍可以像邻居一样亲密。

  张九龄,何许人也?

  张九龄系广东韶关始兴人,后迁居曲江,曾被封为“曲江县开国男”“始兴县开国子”“始兴县开国伯”,谥号“文献”,故有始兴伯、始兴公、曲江公、文献公之誉。

  张九龄是唐开元年间丞相,也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文采横溢,诗文兼备,被后人称为“岭南诗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他才华超群、远见卓识,他心系天下安危,为国家尽职尽责;他洒脱豁达、刚直不阿;九龄风度,千古传颂。

  抚今追昔,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始兴人,我常常以与张九龄同乡为荣。始兴自古人杰地灵,素有“古之福地、粤北明珠”之美誉,灵山秀水孕育了一代名相,粤北的风情熏陶了客家人,诗书耕作,朴实勤奋。一千多年来,张九龄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始兴人民的骨髓里,一代传一代,他已成为始兴的代表符号,是始兴文化的一座丰碑。

  九龄远去再无九龄。浩瀚的历史画卷中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传闻他亲手栽下的桂花树,饱经千年风雨仍郁郁葱葱;每到他的诞辰,后人们从四海八方如潮水般涌来纪念;村口的孩子们,会向人讲九龄少年时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当我站在九龄祖屋门前时,仿佛还能看见他寒窗苦读的身影。

  张九龄仍旧在我们身边。你看,始兴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九龄气息,那硬朗的九龄屐,那可口的宰相粉,那书声琅琅的九龄中学,那优雅别致的九龄公园,那以“张九龄诗词文化”为主题的九龄广场上,一座座雕塑、一幅幅壁画、一个个木雕……无不在展示着张九龄的生平故事和他的名诗名词。这些物质的纪念与精神的烙印,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饱满的、生动的张九龄形象,永远鲜活在人们的心中。

  九龄故里,百里画廊。始兴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达77.34%,至今保留着众多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村庄如珍珠般散落在碧绿的大山窝里。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到“城乡畅通,车如流水”,从泥泞土路到康庄大道,从外出务工到回乡创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始兴的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越变越干净整洁,越变越美丽宜居,越来越多新生力量交汇融入到各个乡村,红梨村、水南村、淋头村……一大批美丽乡村一跃成为始兴乡村振兴的样板。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九龄风度需要传承,九龄文化需要发扬。历史悠久的九龄文化激活了始兴乡村振兴的力量,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新的魅力与风采。《张九龄传》《九龄少年时》《九龄文丛》《盛唐贤相张九龄》……一大批书籍相继出版和编印,一大批歌颂张九龄的文学作品陆续发表,张九龄故事演讲大赛、张九龄诗词朗诵大赛等,每年都如火如荼举办。

  九龄文化资源得到了深挖,九龄文化得到了广泛弘扬与传承。尤其是去年在始兴隆重举办的“2017广东风度九龄诗歌周”,吸引了40多位来自省内外的享誉全国的诗歌名家,共享诗歌盛宴,在全省掀起新一轮九龄文化繁荣发展的高潮。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在外的游子们思念故乡,幸福的我徜徉在家乡的水墨画卷,细细低吟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我们都正在和一位名士对话,和一段历史对话。

  所有的人都会老去,只有精神不死。那些直抵人心的文化精品,穿越千百年的时空依旧回荡在我们耳边,感人至深、不断传颂。这种精神的力量支撑着我们前进的步伐,所谓的文化自信,就在字里行间。

网编:刘家业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