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新政策”:全面打压和挑战
对中国进行全面打压和挑战,竭力阻止中国的经济发展,决不允许中国的发展超越美国,是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的主要目标。中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战略博弈期,这个形势发展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中美间的对抗会长期存在
◎徐长银(华语智库执行理事长、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责编/郭芳
美国总统特朗普经常出尔反尔、不守信用,“不靠谱”已经成为他的特有标志。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政策是明确而坚定的,那就是要实施全面打压和挑战,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经常会搞一些策略上的变化。
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政府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把中国定位为美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声称中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对美国形成全面的挑战,美国要全面应对中国的所谓挑战,并声言美中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场“政治竞争”。
2018年10月4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华盛顿就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发表演讲,表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实施所谓“新政策”的决心:不仅要迫使中国在经贸问题上作出让步和妥协,而且要对中国实施全方位的打压,遏制中国的发展,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彭斯的讲话被西方媒体称为美国对中国进行全面挑战的檄文。
今年来,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全面打压和挑战的行动明显加大了力度。一方面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另一方面,在国内推动与中国在一些领域的脱钩,在国际上派遣高级官员到处活动,对中国进行打压,挑拨一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意图孤立中国。5月10日,因贸易谈判没有达到美国的最终目的,特朗普宣布推翻中美间十一轮贸易谈判的成果,重新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中国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大力度的反击。这一天已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节点。
对中国实行“新政策”的原因
中美关系发展40年来,双方都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但是,当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美国坐不住了,焦虑感日益增强。从奥巴马政府开始,美国的精英们普遍认为,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失败了,必须调整对华政策。
特朗普政府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也明确指出,美国实施数十年的“接触加遏制”两手政策失败了,企图通过这两手政策来使中国发生自由化“被证明是错误的”,美国要进行反思,重新制定对华政策。
特朗普政府执政30个月来,虽然还没有公布一套完整的对华战略,但它对中国的定位是明确的。对中国进行全面打压和挑战,竭力阻止中国的经济发展,决不允许中国的发展超越美国,是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的主要目标。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采取的强硬立场,得到了美国国会两党议员及美国社会精英多数人的支持,美国舆论界也发出了大量抨击中国的声音。
但是,美国的舆论也并非铁板一块。7月3日,美国百名“中国通”在《华盛顿邮报》上联名发表公开信,反对把中国视为美国的敌人,认为美中关系日益恶化“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也不符合全球利益”。
然而美国这些有识之士的看法还没有形成美国社会的主流认识。特朗普政府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得到美国社会的普遍认同,但是是否把中国视为敌人,还处在十字路口。美国想对中国实施打压,挽回美国衰落的趋势。
中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战略博弈期,这个形势发展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或许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
遏制中国的主要行动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只是美国对华战略的一部分。美国想通过贸易谈判或贸易战,对中国进行极限施压,使中国屈服于美国的淫威,从而使美国获得即时的经济利益,又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遏制,甚至使中国的经济体制受到破坏。通过贸易战来达到破坏和阻滞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其一。
其二,特朗普政府重点打击的是中国高科技发展。从去年12月开始,美国借口中国华为公司违反了制裁伊朗的美国法律,指使加拿大拘留了华为的财务总监孟晚舟;今年来,特朗普政府高级官员纷纷出动,对华为进行全球性的打压,尤其是国务卿蓬佩奥前往许多国家进行游说或施压,不让它们使用华为的5G产品;今年6月,特朗普政府宣布把与美国法律毫不相干的中国另外5家高科技企业列入黑名单,毫无道理地实施制裁,其主要原因是这5家企业的高科技产品具有超越美国产品的潜力。
今年3月7日,华为公司宣布向美国联邦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判决美国国会通过的禁止美国联邦机构和承包商使用华为设备的法案违反美国宪法。然而,美国政府在7月3日的回应中要求美国联邦法院拒绝受理此案,并声称,即使没有证据证明华为做错了什么,那也无所谓。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7月11日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利用“影射和臆断”来指控华为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本届政府并不奉行基于事实的政策,而是奉行基于政治的政策,它很可能会继续以这种方式对待华为”。
很显然,美国为了扼杀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已到了不讲道理、不择手段、大耍无赖的地步。因为他们担忧,一旦美国在高科技领域落后于中国,美国就无法维护它在世界上的巨大利益和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其三,力图在国际上孤立中国。美国还在国际上到处宣扬中国威胁论,从批评中国投资非洲是为了掠夺非洲的资源,到抨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搞债务陷阱,再到妄言中国参与北极航道的开发是对北极的威胁,等等,全面阻击中国在国际上的活动,挑拨众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胁迫这些国家选边站。
今年年初,特朗普政府企图与欧洲等盟国联合发表一项声明,谴责中国在新疆地区侵犯人权的行为,但因与欧洲某些盟国发生争吵而没有成功。
今年4月,美国国务院在华盛顿召集欧洲等盟国十多名外交官开会,策划发表一项联合声明,指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也因遭到一些国家的反对而流产。
5月,美国与欧盟达成协议,决定每个季度在布鲁塞尔召开一次协调会,就如何共同应对“一带一路”问题及5G移动网络问题进行讨论。美国已提出,让欧洲的诺基亚和爱立信公司与美国公司结盟,共同对付华为。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6月4日发表的文章披露,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欧盟高级官员说,“美国人准备击败中国、遏制中国和对抗中国”,美国的态度更加好战,但“不会成功”。
挑战是全方位的,美中对抗将长期存在
美国对中国的挑战是全方位的。美国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已使中国去年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比2017年减少了80%;美国政府限制一些大学招收中国学生进入科技领域,大幅减少中国学者到美国的交流签证,美国一些科研机构解雇或驱赶华裔科学家的事情频频发生;美国国会不断在台湾问题上通过一些法案,挑战一个中国的底线;美国在南海、东海搞所谓的航行自由,对中国进行反复挑衅。
美国哈佛大学知名教授、“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不久前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说,对美国而言,中国现在在任何一个领域的形象都是“战略对手”,这就是美国对中国的定位,中美间的对抗会长期存在。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