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湛江:一寸山河一寸金

2019-07-27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卢益飞

  昔日解放战场,如今已是繁盛大港。解放碑记录着光荣,更见证着决心

  ◎《南方》杂志记者/卢益飞 发自湛江

  ◎本文责编/李焱鑫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湛江市寸金桥公园内,革命烈士陵园掩映在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中,一座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其间,为后人述说革命先烈为湛江解放浴血奋战的动人事迹。

  昔日古老繁荣的“广州湾”,“湛蓝的海、湛蓝的天”……湛江历经岁月沧桑洗礼,风华不减,今天则更加充满生机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指示,为湛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奋斗中的湛江人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

  一寸山河一寸金

  湛江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赤坎区寸金桥公园后山,纪念碑依山而建,碑座正面镌刻南路以及粤桂边区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烽火征程,其余三面的浮雕展现了南路人民在第一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壮丽场面。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革命的不朽征程,换来了今日湛江的繁华。站在巍峨屹立的纪念碑前,那些烽火岁月中的光荣和悲壮让我们无法不用心倾听。

  湛江市解放前隶属广东南路地区,南路是昔日高雷、两阳和钦廉的统称。1921年,南路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高潮。在之后与国民党势力的斗争中,程庚、韩盈、颜卓等数以百计的南路共产党人、工农运动领袖和革命群众英勇就义。

  为保卫革命成果,遂溪党组织率先发动乐民暴动,海康、吴川等县也在东海仔、鉴江下游等地迅速举行暴动响应。暴动失败后,黄广洲、黄杰等大批农民自卫军领导人和战士慷慨就义。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南路共产党人和南路人民选择继续战斗下去,之后又发动了廉江梧村垌、信宜怀乡等暴动。

  暴动遭到镇压后,南路党组织也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南路革命斗争从未停止,幸存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不畏艰险,秘密传播马列主义,奔穗沪,赴延安。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路党组织迅速恢复发展。日军侵占雷州半岛后,当地党组织在遂溪县老马村集结武装队伍起义,继而争取抗日将领张炎将军的配合,发动以吴川为重点的南路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和遂廉边敌后根据地以及广大游击区。

  抗战胜利后,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广东南路和桂东南、桂中南地区的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从雷州半岛到勾漏山,从鉴江两岸到镇隆山、六万山、十万山,英勇无畏的的粤桂边纵队战士们披荆斩棘,奇袭湛江赤坎,发动春夏季攻势,打通粤桂边区走廊。

  1949年12月18日,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八师第三八四团在粤桂边纵第二、第六支队的配合下,对西营(今霞山)国民政府军发起攻击;19日拂晓,攻陷国民政府军最后据点,歼敌700余人,解放了西营。人民解放军乘胜扩大战果,同日,湛江市解放。解放战争期间,成千上万先烈用热血浸染了粤桂边区这片红色的土地。

  解放大道的故事

  湛江“解放大道”东起海滨公园,西至湛江火车站。这个路名让许多人一听就会将其与湛江的解放相联系。

  道路是城市发展的血脉,能够串联城市的记忆、折射时代的变迁。湛江解放后,解放大道在数十年中承载着诸多无法磨灭的往事和情怀。

  解放后,历经战乱及国民党混乱统治的湛江百废待兴。湛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之后成立的湛江市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社会和市场秩序,全力保障人民生活需求。

  1951年1月,湛江市人民政府召开首次市政建设会议,讨论通过了市政建设第一步工作规划。随着湛江市政建设委员会办事处的成立,湛江城市建设逐步迈入正轨,以黎湛铁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迅猛发展。

  解放大道的其中一端就连接了黎湛铁路的终点站—湛江站。1954年9月,黎湛铁路正式动工。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和两广沿线10多万民工同时在300多公里的铁路上筑路。1955年7月,黎湛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湛江站同期建成启用。

  黎湛铁路通车后,与“湛江港”构成南方水路运输的一个重要枢纽,推动湛江地区工商业迅速发展,并且对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和打通西南交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湛江市决定在解放大道与另一条大道交会的中轴线中心位置建造市人民委员会办公楼,其所处的位置是湛江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湛江市初步建设规划》所确定的城市中心。

  办公大楼高5层,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是湛江当时最为壮观的建筑物,其与周围的“邮电大楼”“友谊商店”等建筑物构成了当时湛江最具标志性的城市景观。

  湛江解放后,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得到跨越式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文化、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了一批大中专院校。

  1954年8月,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从海康县(现雷州市)迁至赤坎寸金路,后发展成为现在的岭南师范学院。1958年9月,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成立。广东海洋大学的前身—广东水产学校,1962年从中山唐家湾(现属珠海市)迁到湛江市与华南工学院湛江分院合并。

  1983年,湛江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新体制。中共湛江地委、湛江行政公署工作至此结束,人民委员会办公楼也变为市人大办公大楼。城市行政体制改革后,湛江的发展进入新时期,解放大道沿路也兴建了许多新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观,如1998年7月建成的湛江人民广场。

  开启粤西出行新版图

  解放以来,一条条路、一座座桥、一栋栋楼都在记录湛江日新月异的发展,伴随着新的时代机遇,一个个美好的故事正在这座城市上演。

  2018年7月1日上午6时8分,D9741次列车从广州南站发出开往湛江西站,江湛铁路开启“首跑”,开启粤西出行新版图。从黎湛铁路到江湛铁路,湛江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强劲动力。近年来,以高铁、港口建设为代表的交通大提速为湛江插上腾飞的翅膀。

  “湛江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在交通,振兴发展的支撑也在交通。构建高水平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湛江提升发展环境的紧迫需要,是融入经济全球化,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服务辐射周边地区的重要举措。”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表示。

  解放碑下,是湛江的全面提速。江湛铁路通车,极大地缩短了粤西到珠三角的时空距离,为湛江迅速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奠定基础,从此可以轻松做到“朝饮粤式早茶,晌食粤西海鲜”。

  而面向未来,湛江有着更多的机遇。目前,湛江高铁建设已被纳入国家《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深湛高铁、合湛铁路、广湛客专、包海高铁、张家界至海口高铁等5条高铁线将汇聚这里。未来,湛江作为区域高铁枢纽的地位将会日渐凸显,

  湛江依海而建,因有南方大港—湛江港别称“港城”,是一个因港而兴的城市,拥有40万吨级航道的天然深水良港,是我国西南部出海主通道,也是国家经略南海的战略通道。

  昔日海上战场,如今已是繁盛大港。近年来湛江港乘势而上,加快发展。2014年港口吞吐量突破2亿吨之后,湛江港仅用4年时间再上新台阶,2018年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同时,湛江港也将升级为华南地区唯一通航40万吨级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和码头,进一步巩固区域性龙头港口地位。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明确提出,广东要“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今天的湛江,港口繁荣依旧,“湛蓝的海、湛蓝的天”更加充满生机和希望。解放碑记录着光荣,更见证着决心:以新担当新作为将湛江打造成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璀璨明珠,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争当区域“引领者”。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