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导读
人有才不难,历史上如秦桧那样的大奸也有歪才;有德也不难,天下与人为善者多有其人;难的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
◎梁衡(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著名作家)
◎本文责编∕蒋玉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很少有人像诸葛亮这样引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东汉末年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卓越的文学艺术家。青年时随叔父逃避战乱隐居南阳隆中,经刘备多次邀请,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担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命辅佐后主刘禅。234年死于军中,时年53岁。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故事为世人所传颂。
诸葛亮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智可经天纬地,却生逢乱世;以非常之才,却侍奉了刘禅这样一个昏庸之主。但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才显示了他的非凡品德:忠诚敬业。愚忠当然不好,抛开这一层不说,忠比奸好,勤比懒好,忠诚敬业是一种普世价值。放眼古今政坛,懒于公事,钻营投机,以售其奸者时而有之。所以,诸葛亮的这种品德才难能可贵,这篇文章才得以代代相传,长读不衰。
《前出师表》苦口婆心,讲君主“亲贤臣,远小人”之理;《后出师表》披肝沥胆,讲为臣“鞠躬尽瘁”之责。他提出了一个明君贤臣的政治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直至当代像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也难免犯“亲小人,远贤臣”的错误;而周恩来鞠躬尽瘁终成一代名相。经典之妙在于能预言后世。
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当下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成都武侯祠的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我默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刀痕如血如泪,笔锋如枪如戟,我听到了两位忠臣良将遥隔900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千多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我看到一个个的后来者,他们在这里扼腕叹息、仰天长呼或沉思静默。他们中有诗人,有将军,有朝廷的大臣,有封疆大吏,甚至还有割据巴蜀的草头王。但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出身,负有什么使命,只要在这个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人人都为其主人的凛然正气所感召,因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
人有才不难,历史上如秦桧那样的大奸也有歪才;有德也不难,天下与人为善者多有其人;难的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
关键词句
亲贤臣,远小人。
名言成语
亲贤臣,远小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本文可与梁衡所写的《武侯祠:1700年的沉思》一文对照阅读)
网编:卢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