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构建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活力的机制体制

2019-12-23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宁晓茵 陈联俊

  只有坚持和完善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构建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活力的机制体制,才能用坚强的思想保障、共同的价值引领和丰富的道德滋养构建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精神支撑

  ◎宁晓茵(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联俊(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本文责编∕蒋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化凝聚人心,文化塑造精神。只有构建完善的机制体制,才能充分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活力,发挥出文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的机制体制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自我认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构建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代表着当下最进步的文化,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凝结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做好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建设工作,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治理机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汇聚起人民群众的思想力量,为国家治理制度的全面推进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精神支撑。

  坚定“四个自信”,归根结底是坚定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理论的形成,制度的确立,奠基于强大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制度设计离不开文化,文化内蕴于制度构建、发展与实施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文化离不开制度化,文化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深层次“软性治理”结合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的规定式“硬性治理”,共同构筑起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机制的新生态,全方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把握文化建设的时代机遇,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兴盛,方能提升国家综合治理能力,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

  坚持文化方向的机制体制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属性,坚持和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以制度建设推进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路径,才能为国家治理把准方向。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机制体制,要求在思想建设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用科学理论更好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行动上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作用,将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共建;在制度安排上保障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一以贯之,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坚定建设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问题。

  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指导地位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都内在关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双重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三大层面有机统一,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精神和全社会共同价值追求;作为中国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引领和激发文化建设的功能性发挥并全面推动国家治理的系统有机化和全面协调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化”“核心价值观法律政策体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化”“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共管机制化”“志愿服务体系化”“社会征信体系化”的全过程,用实际行动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正能量。

  激发文化创造的机制体制

  文化的创新创造,是人类本质的精神特性。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文化作为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既需要具有创新性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作支撑,也需要性质鲜明但有生机活力的文化样态作依托。文化创新创造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文化价值和增强文化软实力,因此,发掘文化创新创造的原动力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的内源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可以为治国理政和社会生活提供有益启发。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汲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养分,充分发挥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效用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一方面,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促使其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改进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宣传与推广,生成多元文化“对话机制”。如此,既能提升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抵御西方异质文化的入侵,又能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启示作用。其次,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外源动力,要逐步形成完善的吸纳机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和“博采众长”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表明,中华民族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应当抱以学习借鉴的态度,广泛地吸纳、融汇世界文明的有益成分,要从机制体制上坚持以我为主,取长补短,从善如流,为我所用,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过程,打通中西,实现中国化、本土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新内涵,增添新活力。

  保障文化权益的机制体制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属性。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权益就是人民权益。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维护文化公平,切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与满足文化供需平衡。构建完善的先进文化机制体制,一要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为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应当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为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质量,应当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资源的地区优化配置,全面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要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需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保证舆论内容的正面供给,通过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管理机制等创新,提升舆论引导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增强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良好网络秩序,形成多主体参与的综合治网格局,引导培养网民正当的舆论需求,营造健康网络生态。三要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决当前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并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营造稳定的市场环境,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生产经营机制、经济政策以及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以健康发展的文化业态和健全的文化创作生产机制,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润和涵养。所以,只有坚持和完善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构建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活力的机制体制,才能用坚强的思想保障、共同的价值引领和丰富的道德滋养构建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精神支撑。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