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广东“一核一带一区”高质量发展区域竞争力评估

2020-01-13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

  “一核一带一区”是广东省委、省政府遵循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根据广东不同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所制定的广东区域发展新战略。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角度评价广东区域竞争力,既能以高质量发展要求统揽广东全部21个地市,又便于根据不同地市的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功能区所在城市进行差异化评价,充分体现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

 

  一、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反映在区域竞争力的评估上,就不能仅关注规模和增速,还需要围绕着结构优势、效率优势、创新优势、绿色优势、协调优势在内的综合质量优势,全面考虑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对外开放水平、金融和科技创新能力、生态承载能力乃至托底民生保障的政府财力等多个方面。基于这种思考,广东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在延续了区分区域当前发展水平和发展后劲的指标设计思路基础上,对这两个指标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发展水平综合判断一个地区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对外开放以及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实力。发展后劲则侧重考察一个地区对未来发展潜力所进行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创造的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绿色生态资源,以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能力。

  区域竞争力F = 发展水平L(level) + 发展后劲P(potential)。

  发展水平的指标包括: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开放发展、金融服务、创新发展五项二级指标,具体又细分为18项三级指标。发展后劲的指标包括生产投资、教育投资、科技投资、绿色生态、政府财力等五项二级指标,具体又细分为16项三级指标。为了保证选用指标的权威性和评价工作的延续性,所有三级指标均采用省统计部门或者相关职能部门公开发布的权威数据。此外,在每个二级指标内部,我们尽可能同时纳入总量、人均或结构,以及增速指标,避免单一指标导致的片面性(见表1)。

  2019年竞争力得分是采用2018年数据计算的。除特别说明,增长率指标则采用了2016—2018年的平均值,以熨平单年波动。

  二、珠三角核心区9市区域竞争力分析

  从评测结果来看,广州、深圳作为全省经济实力最强两市,其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主地位不可撼动,区域竞争力高居前两位。其中深圳在各项指标上表现均尤为突出。珠海、东莞和佛山作为第二梯队,各有其优长项;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则位于第三梯队(见表2)。

  (一)发展水平分析

  如表4所示,在经济实力指标上,深圳、广州高居前两位。2018年珠海人均GDP超过广州居全省第二,但GDP规模仅为深圳的12.03%和广州的12.75%,进一步增加人口集聚,提升经济总量规模是珠海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佛山经济总量高于东莞,2019年其GDP进入“万亿元俱乐部”,而东莞具有更快的GDP增速。2019年前三季度,东莞经济增速7.2%,远高于同期全国(6.2%)和全省(6.4%)平均水平,位居“一核”9市首位。

  在产业结构上,广州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1.8%,排在全省首位,体现了广州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特质。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尤其迅猛,2018年广州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6.5%,而2016、2017年分别为65.5%和66.1%。深圳的产业结构优势则体现在以高科技产业为引领的制造业发展。在第三梯队中,惠州产业结构不乏亮点,2018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0.6%。江门、肇庆的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与珠三角其他地市相比差距较大,2018年江门、肇庆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9.1%和30%,是珠三角该项指标未达到40%的两个城市。

  开放是珠三角核心区的突出优势,但也正经受全球贸易保护思潮回潮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严峻考验。2019年前三季度,深圳进出口总额2.11万亿元人民币,出口同比增长4.8%,进口同比下降9.3%,进出口总额合计下降1.8%。东莞既是制造业强市,也是外贸强市,开放发展指标排名第四,其进出口总额长期稳居全省第二位。

  在金融服务指标上,深圳的金融实力冠绝全省,贷款总额与人均贷款均位居全省第一,较大程度领先其他城市。金融业是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前三季度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13%,是全国金融业占GDP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对其实体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产生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创新是深圳最亮丽的名片。2018年,深圳发明专利数量高达21310件,广州也有10797件。值得一提的是东莞,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东莞较好克服了自身创新资源缺乏的短板,通过一系列机制体制创新以及产学研合作,快速聚集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2018年,东莞新产品产值排名全省第二,新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8%,跃居全省第一。一方面,东莞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客观上有更快的产品更新速度;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东莞企业旺盛的创新活力。

  (二)发展后劲分析

  从投资总量看,2018年广州、深圳、佛山均超过4000亿元,形成第一梯队,成为全省“稳投资”“稳预期”的压舱石。2018年,广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位居全省首位。虽然2016年至2018年增速较慢,但2019年前三季度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提速,同比增长21.3%,为2019年以来全省最快增速。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3.4%,为这3年全省最高,但是在2019年增速有所放缓。珠海是2016至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在珠三角第二位的城市,达到20.1%,东莞2016年至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9%,但2019年前三季度东莞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回暖,同比增长18.1%,高出全省6.8个百分点(见表5,下同)。

  在科技创新的研发投资指标上,深圳遥遥领先,2018年其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1162亿元,占全省R&D经费的43.0%。其R&D经费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80%,远超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广州近几年在科创领域奋起直追,R&D经费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3%攀升到2018年的2.6%,2018年R&D经费超过600亿元,占全省R&D经费的22.2%;同时广州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1919家迅猛增加至2018年的1.1万家。

  在绿色发展领域,珠三角在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的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技术改造,不断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取得了比较优异的绿色发展成绩。综合考虑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能耗情况和能耗下降速度,珠海表现最为优异。中山、江门和肇庆在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方面居于珠三角前列。受2017年以来中海惠炼二期项目投产增加能耗等因素影响,2017年和2018年惠州市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分别增长6.28%和10.25%,是珠三角唯一单位GDP能耗增长速度为正的城市。

  在教育投资上,深圳、珠海和广州位列人均教育支出前三位,2018年分别达到4487元、4041元及2958元,而且三市教育支出增速同样位居前三,分别达到26.5%、13.1%及15.4%。深圳在如此高水平投入的基础上还能取得年均26.5%的教育支出增速,显示出深圳在人力资源投资上的坚定决心。

  政府财力支出主要反映了地方政府的民生服务支出,从人均财政支出看,各市依然有较大差距。深圳和珠海是2018年全省人均财政支出超过3万元的城市,分别达到32876元及30275元,江门和肇庆是“一核”人均财政支出最低的两个市,肇庆2018年人均财政支出仅为7604元,与最高值深圳对比相差3.32倍。实际上,江门和肇庆有部分县区人均财力已低于全省和粤东西北平均水平。为扭转珠三角部分县市财力薄弱困局,省财政建立了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根据财力困难程度将珠三角和粤东西北所有财力困难县区统一纳入范围,其中江门辖区的台山、开平等6个县区首次新增纳入政策范围,这有利于加快珠三角相对落后的市县发展。

  三、沿海经济带7市区域竞争力分析

  (备注:“一带”指把粤东、粤西打造成广东新增长极,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本报告从“一带”截取了其中的粤东、粤西7市。)

  沿海经济带是新时代广东发展的主战场。为了加快东西两翼发展,汕头和湛江两个城市被确立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近几年经济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贷款增速等均位居全省前列,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湛江则着手布局一批大型重化工业项目,包括投资100亿美元的德国巴斯夫集团精细化工一体化项目、年产值数百亿元的中科炼化项目,以及千万吨级钢铁基地等重大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湛江也将步入经济快速腾飞阶段。此外,阳江过去几年的GDP增速、进出口、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指标都不甚理想,影响了目前的竞争力评价(见表7)。但2019年前三季度阳江GDP增速跃居全省第一,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等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也位居全省前列,这将有助于阳江未来竞争力的提升。

  (一)发展水平分析

  如表9表示,在经济实力指标上,东西两翼城市中实力最强的是汕头。汕头人均GDP增速、经济密度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项指标均位居第一,尤其是经济密度在粤东、粤西遥遥领先,每平方公里GDP超过了1亿元,甚至远远高于珠三角的惠州、江门和肇庆。阳江、汕尾、揭阳各有特点,阳江经济密度低,但是人均GDP最高。汕尾是2018年GDP唯一未过1000亿元的城市,揭阳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

  在产业结构方面,至2018年底,粤东城市群的潮汕揭各市二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了92%以上;而粤西的湛茂阳3市二三产业占比均在85%以下,显示其工业化发展相对滞后一些。2018年,东西两翼城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未突破1000亿元,与珠三角各市存在较大差距,显示东西两翼亟需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建设,做大工业规模,避免过早“退二进三”。

  在开放发展指标上,总体来看,东西两翼城市沿海区位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开放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东西两翼城市进出口总额基本在百亿级规模,而珠三角城市(除肇庆外)均为千亿级甚至万亿级规模,相差了整整数个量级。利用好港口优势,加大开放水平,是东西两翼城市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2018年,阳江在吸引外资上异军突起,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额达到50.4亿元,人均利用外资1272元,这两个指标不仅在东西两翼最为优异,甚至超过了珠三角部分城市。

  东西两翼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也相对滞后。未来应该充分发挥汕头和湛江在区域内的相对优势,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辐射带动东西两翼地区金融环境的改善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在创新发展指标上,汕头在新产品产值以及发明专利数量上均位居粤东、粤西第一。汕尾则得益于来自深圳的产业转移,新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最高。茂名虽然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占比很高,但其新产品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最低,这很可能是由于茂名先进制造业链条过短,没有发展出下游产业集群所造成的。以茂名先进制造业为依托,大力加强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产业链延伸,应该是茂名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二)发展后劲分析

  从发展后劲看,东西两翼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最高。以汕头为代表,东西两翼一些城市在固定投资和科技投资上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政府财力和教育投资较弱则是东西两翼城市夯实发展后劲的明显短板(见表11,下同)。

  在生产投资指标上,汕头位居东西两翼城市中的首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以及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指标均遥遥领先。在教育投资指标上,茂名2018年在教育支出、人均教育支出与教育支出增速等各项指标均位居首位。在科技投资指标上,汕头2015-2018年R&D经费投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2018年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8家,总量达到718家。

  汕尾在东西两翼城市中绿色发展排名第一,主要得益于其2018年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一,而且水环境质量、单位GDP能耗等,也处于较好水平。对东西两翼而言,在工业化持续推进的同时,能否控制住能耗水平,是沿海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关键挑战。

  政府财力指标也是东西两翼城市较弱的一项,与珠三角地区有着巨大的差距。2018年广州、深圳财政预算支出达到2506亿元和4283亿元;而东西两翼中最低的潮州只有185亿元,深圳是潮州的23.15倍。从人均财政支出看,2018年东西两翼中最低的揭阳只有5152元,仅仅是深圳人均财政支出32876元的15.7%,即便人均财政支出最高的阳江,也只有深圳的26.9%.

  四、北部生态发展区5市区域竞争力

  北部生态发展区5市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区,要求严格遵循生态发展定位,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5市中,韶关经济实力最强。清远市经济实力虽略弱于韶关,但清远在开放发展、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等其他体现发展水平的领域表现相对优异,其短板主要集中在绿色发展、政府财力等后劲指标上。河源在发展后劲上整体占优,其在生产投资、教育投资、绿色发展等领域表现出色,但科技投资相对较弱。此外,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河源制造业部门中的先进制造业占比在2018年超过了50%,在产业结构上优势突出(见表14、16,下同)。

  (一)发展水平分析

  北部生态发展区5市的经济总量都不高。2018年经济总量最高的清远GDP为1565亿元,在全省排在第13位。5市人均GDP与全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最高的韶关仅相当于全省52%,最低的梅州仅相当于全省的29.4%。但值得指出的是,得益于全省统筹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及本地人员大量前往珠三角务工,使得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人民真实生活水平要远小于人均GDP显示出的差距。2018年,韶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676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66.1%。而梅州人均可支配收入21217元,相当于全省水平的59.2%(见表13、14,下同)。

  在产业结构方面,韶关、河源、清远、梅州4市的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50%,仅低于广州、深圳等市,但是这种三产占比高主要源于其工业化发展尚不充分,工业规模较小。即便是老工业基地的韶关,以及像清远、河源这样在5市中产业转移承接工作推进比较扎实的地区,2018年三市工业增加值也分别仅有310亿元、444亿元和300亿元。

  清远是北部生态发展区5市开放发展的领头羊。2018年清远进出口总额4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2亿元,排在5市进出口总额的首位。如果看出口规模,则是河源以215亿元位居北部生态发展区第一,这主要得益于河源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取得的成效。

  在金融服务方面,2018年清远贷款总额1560亿元,人均贷款40261元,存款总额2336亿元,三项数据均排北部生态发展区首位。韶关人均存款61708元排首位。但是如果进一步考察存贷比情况,河源市存贷比达到83.9%,远高于其余4市60%左右的水平,反映了河源市银行机构吸收的存款被有效地用在当地,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持力度大。

  创新发展是北部生态发展区5市普遍短板,这是由创新活动比生产制造活动集聚程度更高的客观规律造成的。就区内5市来看,2018年清远市发明专利193件、新产品产值319.8亿元、新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18.1%,在山区5市中均处于领先位置。

  (二)发展后劲分析

  北部生态发展区各地市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较大。2018年北部生态发展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0%,低于珠三角(10.9%)和沿海经济带(12.2%)。分地市来看,2018年河源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837亿元排在北部生态发展区内首位,投资增速、人均投资均排第2位(见表15、16,下同)。

  北部生态发展区地市教育投资表现相对优异,人均教育支出及教育支出增速均处于全省中上游水平。河源市2018年人均教育支出2151元,增长13.4%,增速居5市首位。梅州教育支出规模区内最大,2018年为77.4亿元,但人均教育支出及教育支出增速排位相对靠后。

  科技创新具有空间上高度集聚的特点,致使北部生态发展区与珠三角在科技资源投入上的差距远大于经济规模差距。2018年北部生态发展区R&D经费35.77亿元,仅占全省R&D经费的1.32%;而珠三角地区R&D经费支出2586.01亿元,占全省的95.61%。5市除了韶关研发投入强度为1.2%外,其余4市都在1%以下。北部山区的创新发展,应该尊重创新集聚的客观规律,将发力点放到与发达地区尤其是“一核”的跨区域创新合作上。

  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环境优良,具有绿色发展的先天优势,为全省水源保护、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作出重要贡献。2018年,河源、云浮、韶关、梅州、清远水环境质量指数全省排名分别为1、3、5、7、13位。但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北部生态发展区在节能降耗方面短板明显,2018年梅州、清远、韶关、河源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其中梅州单位GDP能耗上升了12.8%。各地市在节能降耗方面的表现,说明5市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水泥、陶瓷、金属加工拆解等高能耗传统产业仍然占有相当比重。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北部生态发展区依然任重道远。

  在政府财力方面,北部生态发展区5市得到了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有力支持。 2018年韶关市人均财政支出11300元,排区内首位;云浮市财政支出增速区内最快,但支出规模及人均支出均最少;梅州市人口最多,财政支出445亿元,规模最大。鉴于北部生态发展区承担着为全省提供绿色生产产品的重任,给予这些地区以足够的财政转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未来,可以通过发展碳排放交易等生态产品市场,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增强北部生态发展区的财政能力。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