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苏秋斌:昔日涉毒贫困村,如今大变样

2020-06-30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卢志科

  ◎《南方》杂志记者/卢志科 发自揭阳

  ◎本文责编/刘树强

  苏秋斌

  华南理工大学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第一书记

  初夏时节,走进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村内绿树葱葱,流水潺潺,成片的格桑花绚丽绽放,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很难想象,这里前几年还是一个涉毒贫困村。

  2019年5月,苏秋斌由华南理工大学派驻孔美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的400多个日夜里,他扎根田间地头,见证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农民富起来,农村漂亮起来!”上任以后,苏秋斌把孔美村脱贫的重担挑在肩上,立志改变村子的贫穷面貌。

  涉毒贫困村的蝶变之路

  孔美村位于隆江镇龙江河中下游北岸,是一个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历史上的孔美村崇尚耕读传家,素有“父子举人”“七举十八秀”“中举村”等美誉。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受不良风气影响,孔美村逐渐沦落为“重点涉毒村”,外出村民和乡贤都不愿提及自己的家乡。

  面对一个被毒品侵害得千疮百孔的贫困村,如何进行帮扶?驻村以来,苏秋斌注重党建引领,完善村级党组织建设,乡风民风得到了很大改善。通过建设党建文化长廊、华工孔美党建之路、孔美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将党建教育从党员拓展到群众,增强了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认同感。此外,苏秋斌还联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专家,建设了村口湿地公园、河堤景观、太阳能路灯等一系列项目。

  “通过挖掘孔美村的历史文化,把村民的士气提起来。”苏秋斌介绍,如今的孔美村已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卫生村”“揭阳市示范村”和“揭阳市特色村”,由重点涉毒村转变成为美丽红色村和网红打卡地。

  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智

  “贫困村的未来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教育好,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最好的扶贫措施。”苏秋斌说,教育可以拓展贫困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今年初,华南理工大学在广东省率先实施了“孔美少年志 华工帮扶情”冬令营活动,苏秋斌组织了孔美村43名贫困户学生和成绩优秀的学生来到广州,参观华南理工大学以及黄埔军校、广州塔、花城广场等地,让“村里娃”开阔视野,体会到大城市和华南工科高等学府的魅力。《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华南理工大学自2016年对口帮扶孔美村以来,充分发挥学校科技、人才、校友资源优势,不断推动教育扶贫,推动“少年强,进而孔美强”。

  今年疫情期间,考虑到部分贫困学生家中缺乏上网授课的设备,苏秋斌第一时间联系学校为18位贫困学生发放了平板电脑用于网络授课、为3位困难群众赠送了电视机。

  产业扶贫,“输血”更“造血”

  “以前村里缺乏产业项目的带动,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如何留下接地气、市场化、能长期稳定增收的扶贫产业,这是苏秋斌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他与扶贫工作队队员深入走访调研,根据孔美村的地理特点,引进种植“软华优1179”等3个优质水稻品种,打造了“孔子美”香米品牌,累计卖出大米约100万元。

  同时,他协调联系知名医药企业,在孔美村种植了60多亩仙草为其提供原料。在村口种植了约10亩的山苍子,既为探索山苍子油、山苍子调味品等产业落地奠定基础,同时也是美化环境的经济手段。此外,孔美村已完成了130kW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8万元,可稳定增收20年。这几个项目的实施,可为村中近40位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20万元收入,有效地带动了当地脱贫攻坚。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孔美村已完成全村94户贫困户437人脱贫,孔美村也正式从贫困村出列。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