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烽火杜鹃红——有感于华南教育抗战时期粤北办学历史

2020-07-20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亚州

  ◎亚州

  ◎本文责编∕蒋玉

  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有幸接触和了解到华南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粤北办学历史。这段历史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广州、港澳乃至东南亚内迁或设立在粤北韶关、连州、梅州、云浮等地的学校,继续开展教育文化活动的过程。

  时间回溯到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坚船大炮已狂虐华南大地。10月,广州沦陷,省政府迁往粤北。华南几乎所有教育组织和机构也相随内迁,东南亚地区的相关学校也因情势告急而转办于此。韶关、连州成为那时教育机构安置的重镇,先后有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东吴大学、仲恺农工学院,以及文理学院附中、培联中学、华英中学、华侨三中等内迁于此,或建立于此。其他的一些大中专学校,为了避难,也分别寄居于梅州、云浮,内迁的学校或办学点都有十几二十所(处)之多。从华南失守到抗战胜利,华南教育被逼做了一次由南向北的大迁徙,其火种由此得以延续。一时间,粤北已然成为抗日烽火中华南教育的圣地,凝聚成坚守教育、知识报国、笃志抗日、传播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广袤的粤北山地上播撒下人文教育的不灭火种,在壮阔的南岭峰脉上高擎起救亡图存的伟大旗帜。

  “挺起胸膛,放大眼光”

  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年的先师们至今已经作古,但它作为时代的一种强音早已凝固成不灭的旋律,变为永恒。可惜的是,这段历史曾不被人们所熟知,让它也静藏了半个多世纪。幸好,一批有志者和有心人在去年开展南粤古驿道人文价值活化利用调研过程中,发掘出了烽火中华南教育内迁粤北的陌径、办学遗址、历史旧貌及其精神光芒,使它得以像一幅战地红花般燃焰的历史场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似一本依然鲜活的历史教科书重新唤醒人们的记忆。

  我曾多次踏上这片烽火纷飞时期的教育圣地,去聆听那段历史的洪亮回声,去体察那片土地的深情容纳,去感悟那群先师的爱国情怀。

  每次站在这里,总能体会到烽火中粤北办学的艰辛和磨难。那时候的学校,不同的学院、系(所)以及班级都是散落在不同的地点办学的。仅中山大学,各个学院就分散在韶关乐昌近十个地方,有些学院甚至跨县域落点。那时候的校舍,或是自建,或是借用民居或乡村祠堂。自建的校舍,自然是十分简陋的,是用杉木板、杉树皮、竹竿等最低成本的材料建成的。当时中山大学许多校舍,就被称为“用鱼鲮板之工程,用竹渣之工程”。有当时的中大学子回忆道:“当时还没有正规的教室,是在一个半山腰上课,老师必须拎着一个手炉放在教案旁。”更有甚者,“上了个把月的课,就因日军入侵而找不到学校”。而省立文理学院更是在隆隆炮火声中九载十迁,两次迁至连州东陂镇,且只能借用乡民祖厅或宗祠进行教学,而师生的宿舍也基本上是借住村民的旧屋。这就是当时粤北办学艰难的一个缩影。

  每次站在这里,总能感悟到先师们心中的志趣和情怀。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一群群稚气未脱的学子、一个个长衣带冠的儒士,沿着粤北的西京古道、秦汉古道,翻山越岭,涉江登岸,逃迁韶关,避难连州,散落梅州,求存云浮。他们不甘沉沦,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高高地举起救亡图存旗帜,与全国同胞同仇敌忾。在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回国报效教育事业的学者。任国荣、辛树帜、张作人、虞炳烈等等,都是留学海外的学人,他们舍去国外优越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投身于抗战烽火中,醉心无悔于粤北的办学。

  “中年粤北讲台开,战地春风桃李栽。坪石岭前歌剧闹,桂林洞里警钟哀。诲人不倦吾滋愧,抗敌图存志不灰。封豕长蛇终殄灭,夜深犹盼捷书来。”这是朱谦之教授以诗抒怀,写出了先师们的志趣和情怀。粤北办学的先师们就是这样,把战地当作讲坛,将育人视为己任,唯抗日以图存。

  烽火中办学,注定是一种薪火相传的伟业。炮声隆隆之下,这样的办学虽然受到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但却从未被恐怖所吓倒和扼杀,始终孕育着教育延续和发展的生机。烽火中,众多学校被逼内迁粤北,让中山大学的历史没留断痕,从而延续至今,发展壮大,更让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找到自身的根脉。培正中学和培道中学在乐昌坪石联合建立的联培中学,凝结成今天粤港澳教育界的共同记忆。华侨三中先后创办于乐昌和连州,是抗战时期海外华侨和港澳青年学子安心求学之地,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原点。虽然是在艰困中办学,但在校的学生规模却从未萎缩,而是由小至大。仅中山大学,“初到坪石时,全校学生为1736人,1944年增加至4161人”。1948年,连州东陂镇上的一个小山村,在此就读的省文理学院学生已达到了643人。今天,我们无法一一道出从那里走出来的一大批学子的名字,但正如文理学院校歌所唱的,他们都是经过“民族抗战的烈火”“淬砺了奋斗精神”的“青年军”,怀着“探索真理之光”和“广播文化粮食”的壮志,“挺起胸膛,放大眼光”,以“大勇”的身躯和心智支撑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深耕厚植,浇灌新芽

  烽火中办学,还淬炼出一批学术大师和仁人志士。他们或是在教育、科研和文化等方面研究硕果累累,或是在抵御外敌中至死不屈、为国捐躯。回眸那一段烽火岁月,翻阅那一页页泛黄了的档案资料,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里群星闪耀,走出了林砺儒、马思聪、许崇清等一批教育界的翘楚,他们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师大、中央音乐学院、中山大学的首任校长;这里人才辈出,涵育了丁颖、梁伯强、陈焕镛、王亚南、郭大力等一批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学部委员,他们既是教育家,又或是农业科学家、病理学家、植物学家和经济学家;这里先声频发,提出了核物理、地理红岩学说、“珠江三角洲”地理概念、民族(俗)学、词学、中国经济学、天文学日食采像等领域研究的新声,是卢鹤绂、吴尚时、陈国达、杨成志、钟敬文、詹安泰、张云、邹仪新、何大章、曾昭璇等教授在粤北办学时默默耕耘中构建起来的原创性理论;这里家国为怀,不惧外敌、不吝身躯,以身报国。卫梓松教授在日军围攻乐昌坪石时,不屈于日军诱降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殉国,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大义凛然、不屈不挠的壮志悲歌。今天,我们缅怀那群先师,不能忘记的是,他们曾在粤北的山土上不忘深耕厚植、浇灌新芽,以此厚实中华教育文化的伟业和基底,并影响着此后我国的科教发展和人文建设。

  为民啼血,至死不移

  在国家危难之时坚守着一份教育的初心,这是先师们坚毅的意志使然,更体现了淳朴乡亲们的无私包容。可想而知,在粤北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于战火中接纳这一批批师生,给他们祠堂以礼堂,让他们粮仓以课室,借他们旧居以住舍,送他们粗粮以果腹,这是怎样的一种无私和善良!乡亲们对于共克时艰的自觉,对于文化知识的天然亲近,其言其行,虽默默无闻,却透析出伟大。而那些先师们对此也感怀于心,他们在坚守教育的同时,也不忘开启民智,参与地方建设。先师们于艰难中保持着一份积极乐观的心态,让烟弹笼罩下的粤北增添了些许晨光,感染着四乡六里的乡民,让他们在惶惑中看到胜利的希望。先师们着意将大学图书馆辟出一个专用阅览室,“公开为民众阅览之用”,专门开办文化识字班,将服务民众放在重要的位置,在粤北的文化原野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先师们主动投身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参与乡村的道路设计,为乡民看病防疫,开设乡村教育进修班,支持了粤北的建设,温暖着大众的寒苦,也启发了乡民的心智。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七年的烽火办学,是磨难,更是一种坚守,体现出一种高贵的品质。这种品质就像南岭漫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红艳似火,光耀宇域;更像深林中啼归不歇的杜鹃鸟,为民啼血,至死不移。

  每每回望那烽火中粤北办学历史,总是有许许多多的难以释怀,包括那段办学历史的困苦艰辛、那群先师的家国情怀和那方土地的深情无私。铭记既往,是为着光大未来,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把这里建成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湾区背景下粤港澳人文联结新纽带、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圣地,乡村振兴战略中文旅融合发展新典范,以此告慰历史、回报人民。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