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2020-08-31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张云飞

  2020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开幕,标志着双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合作发展数字经济对于恢复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突显

  ◎张云飞(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责编/刘龙飞

  今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加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互有需要,都有意愿,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既充满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现实挑战。

  既有互补优势,又有市场基础

  近年来,中国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经济新动能。

  同样,东盟国家也很早就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制定了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规划。2018年,东盟还批准了《东盟数字一体化框架》。2019年,为了全面落实这个《框架》,东盟又制定了《〈东盟数字一体化框架〉行动计划2019—2025》。

  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既有互补优势,又有市场基础。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显示: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2019年再上新台阶。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由2005年的2.6万亿元人民币,扩张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提升到36.2%。

  东盟尽管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但是数字经济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数字经济规模仅占区域GDP的7%,远低于美欧日中同类指标。预计到2025年,东盟数字经济将从2015年占GDP的1.3%提高到8.5%。这反映了东盟数字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中国与东盟已经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充分说明双方加强数字经济合作有很好的市场基础。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双边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得到有效推动,促进了区域经济融合发展。2010—201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年均增长9.4%。据中国海关总署今年7月1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2020上半年东盟继续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0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占中国外贸总值比重达14.7%。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1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中国—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一良好格局的形成,充分体现了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双边经贸关系带来的强大韧性,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强劲动能。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际贸易遭遇剧烈冲击的严峻挑战下,中国—东盟进出口能够逆势增长,其中包括了数字经济的贡献(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主要原因之一是,集成电路进出口贸易活跃,拉动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3.2%)。这无疑提供了双边合作可能,提振了双向市场信心。东盟数据显示:东盟国家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大,约达4.38亿;当地网民人数居世界第三,增长潜力大;东盟区域内互联网零售增长和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发展还有较大空间。这些情况将为东盟发展数字经济提供深厚的市场基础,也可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提供持续的强劲动力。

  互联互通机制仍在建立之中

  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其实早已有之,且在不断取得进展。2014年9月,在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上,中国提出打造中国—东盟信息港,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2016年4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方案》,提出中国—东盟信息港由中国和东盟共同建设,形成以广西为支点的中国—东盟信息通信枢纽,建成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

  2019年4月22日,《中国与东盟“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现状与建议》在北京发布。2019年11月3日,中国和东盟发表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数字经济、智慧城市、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指明了方向。

  目前,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互联互通机制仍在建立之中。在政府层面,数字经济对话机制在逐步建立中,比如中泰两国建立了数字经济合作部级对话机制。在企业层面,中国数字经济企业与东盟国家除开展跨境电商项下的贸易之外,更多地以股权投资、并购、技术输出、战略合作方式,向东盟国家当地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经验。

  2020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开幕,标志着双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合作发展数字经济对于恢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突显。定于今年9月举行的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聚焦创新合作,以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创新合作为重点,更加注重展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以务实行动化潜在风险为现实机遇

  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从能力和潜力的视角看,双方仍有更大的合作空间,仍需开展更多的务实行动。变互补优势为互利行动,应该成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出发点和发力点。与此同时,也要化潜在风险为现实机遇。

  第一,美国因素。特朗普政府2017年抛出美国“印太战略”以来,东盟国家就一直承受霸权压力。一些东盟国家先后表示,不想在中美之间“选边站”。2019年6月,在曼谷举行的第34届东盟峰会通过并发布《东盟印太展望》,就是正式回应了美国咄咄逼人的“印太战略”,它明确强调东盟在本地区合作中坚持东盟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

  第二,政治生态。东盟国家政治生态多元复杂,利益集团彼此竞争激烈。无论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还是其他领域的双边合作,都会面临政治生态压力,受到利益集团干扰,尤其是涉华负面舆情民意不时对双边合作产生影响。这要求我们务必化解舆论风险,在“民心相通”上作更多的更有实效的持续努力。

  第三,具体障碍。东盟成员国之间存在发展差距和数字鸿沟,一些东盟国家,特别是柬、老、缅、越四国,在获取资源和技术支持方面存在困难,也特别需要借鉴外部国家的先进经验。中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国和领跑者,可以为东盟数字一体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但同时面临多国竞争激烈的态势,这给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带来了挑战。

  此外,东盟数字经济还面临着多个难题。如东盟各国法律与政策对数字经济消费者保护力度不一,部分成员国数字经济和交通仓储基础设施落后,跨境贸易与电子支付未实现“无缝连接”,行业可持续性面临不确定性等。这些都将成为影响东盟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