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雷州青年运河的昨天与今天

2019-02-2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石静莹

  

  作为一条年轻的运河,雷州青年运河建设是一部湛江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书,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珍贵精神。这些品质也在一代代传承着,吸引了无数人前往运河参观、缅怀先辈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通讯员/黄少娥 发自湛江

  ◎本文责编/张蓓蕾

  开车行驶在遂溪县城的325国道,县城东边的一段悬空高架渠壮观无比,引人注目,这就是“青年运河天桥”,这项水利建筑奇观是雷州半岛人民改天换地的有力见证,是雷州青年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匆匆一甲子,青年运河流淌不息。水库水通过运河流遍廉江、遂溪、湛江市区,流遍雷州半岛大地。

  建于1950年的鹤地水库青年亭,是为纪念当年修水库的青年突击队而建的。在青年亭上远眺,鹤地水库银波万顷。作为一条年轻的运河,雷州青年运河建设是一部湛江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书,当时的很多建设者仍然对建设历程铭记于心。

  《南方》杂志记者将带领大家走进这条代表着人定胜天精神的运河,走进建设者们的回忆……

  民心所向的伟业

  雷州半岛,以多雷闻名。历史上,这里饱受干旱困扰,赤地千里,水贵如油,先民刀耕火种,结草为庐。

  半岛常遭受台风肆虐,洪、涝、潮频发,风来掀茅屋,灾难逼人迁。为了生存,先民们虔诚祭天,祈求苍天护佑。然而,锣打破,鼓击穿,雷州半岛还是旱涝灾害不断。

  来到雷州青年运河展览馆前,孟宪德塑像与群英头像矗立在眼前,透过塑像的眼睛,仿佛能让人看到1954年8月的那场罕见台风……

  当时,强台风登陆湛江地区,到处残墙断瓦,满目疮痍。就在这年,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团委书记孟宪德调任中共粤西区党委第三副书记,目睹了台风留下的伤痛。

  祸不单行,1955年的春夏两季,湛江地区又遭遇大旱,近半数农田无法耕种。

  1956年2月,孟宪德被任命为中共湛江地委第一书记,他跋山涉水,艰辛寻找,最后认定:改变干旱的出路就在修水库,建运河。

  兴建雷州青年运河,是当年的民心所向,群众纷纷表示,要人出人,要粮出粮。从现有的资料图片上,今人可以看到,当时工地上出现了父子齐上阵、夫妇同劳动、老幼争出力的场面。当时年仅14岁的小女孩吴云英,就是跟着大人到工地劳动比贡献。

  “群众迫切要求,所以地委第一书记孟宪德就向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提出来,要搞水库,国家没钱怎么办,只有依靠群众力量解决,只有民办公助。” 原运河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陈华荣回忆,当时人们豪情万丈,“我们祖祖辈辈的人盼了多少年啊,党要带我们彻底翻身,全民欢腾啊!”

  1958年5月15日,中共湛江地委正式作出《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决定》,时任中共湛江地委第一书记孟宪德任运河建设委员会主任。

  1958年6月10日,雷州青年运河工程鹤地水库动工建设,孟宪德为开工誓师大会作出了“向大自然进军,让九洲江永远为人民服务”的题词。

  当时,运河建设工地实行军事化管理,以军人一切行动听指挥,逢战必胜、每攻必克的精神来磨炼民工意志,这是工程建设的一个成功创举。

  在运河建设中有一位“铁人”叫莫瑚,他勇挑重担,突击劳动三天三夜不休息,抢险中奋不顾身。

  80多岁的莫瑚回忆起当年,仍旧满脸自豪:“当时我们有个口号,小雨当流汗,大雨当冲凉,没雨拼命干!”

  运河建设特等功臣吴云英记得,当年他们学习解放军组织安排,生产队是一个连、大队是一个营、公社是一个团、县是一个师。

  工地实行“三天一突击,五天打‘战役’”的战斗策略,就是为了保证工程能够按时按质高效完成任务。

  “从1958年参加修水库到1962年的灌区运河,我都坚持下来,整整四年都不曾回家过。” 运河建设“红旗突击队”队长林彬说。副队长洪美英也表示:“建运河四年不回家,母亲上工地来看我。”

  克服天险的决心

  1959年5月8日晚,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严重威胁着尚未竣工的水库。危急关头,运河工程指挥部立即动员18万民工进行抢险。

  “当时水位很高,涨得很快,我们连是一个接一个拉手跳下水,把沙包丢下去,把洪水堵起来。”运河建设特等功臣苏培英介绍。1958年,年仅20岁的苏培英是村中的共青团员,她们几个团员组成了“穆桂英突击队”,她当班长,在工地争速度,赛效率。

  艰难困苦无所惧,在当时的堤坝上,18万抢险大军临危不惧,水来土掩,洪水涨一寸,堤坝高一尺,满载泥土的车辆不断从各方运上堤坝,一次次阻挡洪水的冲击。浸泡在洪水中的一个个青年人叫着响亮的口号:“人在坝在!”

  雷州青年运河门牌前的水彩画,展示了当年充满汗水与奉献的一幕幕。

  兴建水库的30多万民工,自带材料、工具、粮食,自搭工棚,自办工厂,安营扎寨,摆开战场。“日食工地,夜住山岗,风吹只当摇羽扇,雨淋免了洗衣装”,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不管严冬酷暑,狂风暴雨,夜以继日奋战在工地。

  1958年12月16日上午9点半,一声令下,从各工区挑选出来的2000多名突击手,开赴四道防线。这时,江水巨响声声,浪花飞溅,8000多个大沙包投进九洲江,仅花17分钟就把江水封住,亘古以来奔腾不息的江流被拦腰斩断,创造了水利史上重大奇迹。

  历史上,李冰父子治水,兴建了都江堰,两千多年过去,如今还在发挥巨大的作用;新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湛江人民兴建雷州青年运河,造福世世代代人民,千秋伟业,彪炳史册。

  哗啦啦的运河水,流淌在沉睡的半岛大地,润绿了红土,饱受旱魔狂虐的半岛人民因水改变了生活。

  雷州青年运河鹤地水库和灌区工程建成后,库区水天一色,浩如烟海,鸟飞鱼跃,绿水青山;运河灌区渠道纵横,福水运泽,从根本上改变了湛江地区旱、洪、涝频发面貌。运河成为湛江人民的幸福河、致富河。

  鹤地水库自此成为了湛江地区的“大水缸”“母亲湖”。

  为进一步加大力度保护水源,确保水库碧水长流。1997年,水利部批准雷州青年运河灌区实施节水改造,新一代运河建设者勇挑重担,迎难而上,经过几年努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无法磨灭的传承

  1958年,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雷州青年运河代表,并签署颁发了国务院奖状。

  1960年2月至今,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朱德、叶剑英、董必武、陈毅、贺龙、习仲勋、陶铸、王震等先后到雷州青年运河视察指导。

  雷州青年运河建设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书,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珍贵精神。多年来,多位国家领导人来到雷州青年运河,对于这种精神表示了极大的肯定。这些品质也在一代代地传承着,吸引了每一代人前往运河参观、缅怀先辈。

  1960年2月,邓小平欣然挥毫,为我国水利事业写下唯一的题词:“雷州青年运河。”1980年8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到湛江视察时,深入运河灌区田间地头,体察民情,与农民亲切交谈,对雷州青年运河改变干旱、造福人民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给予极大评价。

  董必武曾对工程感慨赋诗:“鹤地水为库,雷州旱不扰。河山已易色,跃进势仍遒。”郭沫若也热情洋溢为运河工程赋诗赞美;陈毅元帅亲自在水库边种下两棵南洋杉,被誉为“元帅杉”。

  雷州青年运河工程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等外国著名人士也纷纷前来参观考察。

  近年来,湛江市委高度重视运河精神的挖掘保护和教育弘扬,大力推动雷州青年运河教育基地建设。先后建成了建库开河纪念馆、运河群英雕像、群英万寿墙、鹤舞地灵雕塑、全国护水文化长廊、运河群英故事厅、党史教育展厅、劳模纪念馆、建库开河优秀党员风采宣传长廊、运河精神解读墙、党员活动阵地等13处教育设施,组成雷州青年运河教育基地,总占地面积达300多亩。

  基地自2015年建成至今,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观学习人数累计200多万人次,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