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代表委员热议:粤港澳大湾区何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2019-03-11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温柔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热点问题引起代表委员关注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成为代表委员口中的热词。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对湾区发展的期许和希望

  ◎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温柔 发自北京

  ◎本文责编/郭芳

  “在湾区内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湾区一小时生活圈还要靠更加完善的交通体系”“湾区要集聚更多世界级科学家”“湾区的建设给粤东西北同样带来发展空间”……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成为代表委员口中的热词。

  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对湾区发展的期许和希望。

  湾区要诞生更多高端制造业的“航母型企业”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要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支撑。

  《规划纲要》提出,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如何抢抓机遇布局大湾区?全国人大代表、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庆洪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科技发达、创新资源集中、资金流动性强、产业基础良好、产业互补性强等优势,具备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优良条件。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经济带动能力强,是当前技术革命的趋势所在。”曾庆洪建议,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大湾区移动出行平台为突破口,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千亿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区。

  谈及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问题,同样身为企业家的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表示,要优先发展高端制造,向高附加值产业端聚拢。

  “粤港澳大湾区要诞生更多高端制造业的‘航母型企业’,带动大量上下游和配套企业集群式发展,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走廊及泛珠三角高科技产业高集聚区域。”李东生提出,可将高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的制造板块作为广东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许继电气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廖贵平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实体经济来说有着重大利好。各个城市都有不同的优势,我们企业身在其中,可以实现互利共赢。比如,我们在湾区内可以共享科研实验室等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陈广浩也认为,大湾区中每个城市的产业布局都有其特色和侧重点,各个城市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湾区要集聚更多世界级科学家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规划纲要》提出,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建议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建设更多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平台。”陈广浩认为,科研平台的建设是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要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力量,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从以往的点对点连接,发展成整个湾区创新资源的连接。

  “湾区要集聚更多世界级科学家。”在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CEO刘伟看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球顶尖人才涌入大湾区逐渐成为一个常见的现象。”刘伟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粤港澳大湾区能很好地将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优势结合在一起,在这里一切科技成果都能很快成为落地场景,这对顶尖创新人才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粤港澳大湾区怎样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认为,对于制造业而言,技术的研发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撑。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国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吸引海外人才,需要解放思想,不拘一格。

  “要为人才提供好的科创平台,包括设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园区、实验室、孵化器,发布年度研发项目计划,设立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机构等。”对此,余国春建议,可以成立实体性质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园区,借鉴香港的管理方式,发挥这一平台在体制机制创新和要素流通方面的先行示范作用,以吸引更多人才。

  湾区经验可以“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何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规划纲要》提出,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开发中心主任李金波眼中,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带来了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新局面,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机遇。“以美的为例,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生产基地总生产线超过30条,员工总人数超过1万人,研发中心分布于印度、新加坡、奥地利、以色列、意大利、德国六国。”李金波认为,大湾区是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枢纽。

  此次,针对企业“走出去”所遇到的问题,李金波将《关于更好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建议》带到北京。针对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弱、在海外市场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增大的问题,李金波建议要提升创新主体的专利运用和保护能力,在较高层面建立中国企业海外维权的统一机制或组织,此外还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近些年,粤港澳三地之间的法律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也更多地接触到涉外的法律纠纷。”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主任肖胜方有着20多年的从业经验,他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开放,未来广东与世界的接触将与日俱增,营造一个公平、法治的发展环境是广东首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经验也将“走出去”。在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看来,港珠澳大桥是三地合作建设的,未来大桥的智能化运营和维护技术也将是三地一同参与。大桥的技术成果、建设标准、管理经验、三地合作成果,都将在大湾区推广使用,也可以用于“一带一路”建设,输出中国经验。

  湾区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可以更快一些

  建设成为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定位。

  《规划纲要》提出,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来自神秘的美丽岛”,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外伶仃邮政营业所主管谢坚的微信名称。在距离珠海市区29海里之外的伶仃岛上,他一干就是30余年。

  谢坚见证了这座海岛最初的“信息流”的发展历程——往来岛上的信件和包裹。 谢坚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现在更多的人和物在海岛上中转。此次来京,他带来了“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物流网络,构建大湾区新型关邮体系,打造‘大湾区—一带一路’航空邮件出口平台”等建议。他期望湾区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可以更快一些。

  针对粤港澳三地实现更加深化融合的问题,刘伟建议大湾区统一“大出行”。刘伟认为,以广州为例,广州通过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已建成珠三角最大、最高效的交通枢纽。拿轨道交通来说,广州现已建成开通15条478公里的地铁线路,线网里程居全国第三。

  未来,随着周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推进,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市多条地铁线接入广州,城市间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将成趋势,城市间居民跨区流动及消费将愈加频繁。“建议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大出行服务平台,实现湾区公共出行‘一张网、一平台、一码通’。”刘伟说。

  借鉴世界湾区经验,打造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怎样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世界湾区建设经验启迪我们,要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传卫认为,清洁能源能为湾区带来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在世界级大湾区的能源结构和电力消费中,旧金山湾区42%的电力生产来自清洁能源,但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在结构上还以化石能源为主。”张传卫说。

  怎样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湾区能源体系?张传卫建议,要建立适应湾区能源生产消费的协调体系,统一协调、规范湾区的能源开发、建设、消费,并且建立新能源开发建设的政策体系,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体系,培育扶持新能源企业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如成立粤港澳能源研究院、湾区能源建设基金等。

  此外,针对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今年提交《讲好中国故事要充分发挥华人华侨的优势作用》《要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大湾区人”认同问题》等七个重要议案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豪都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在《增强文化认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发言中提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按下了“快捷键”。

  屠海鸣提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三地的创新精神,逐步提炼形成“大湾区创新文化”,使其成为大湾区人的共同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激励大湾区人共同创业。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