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从供给端发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2019-03-2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刘龙飞

  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优质生活圈作为战略定位之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逻辑

  ◎《南方》杂志记者/刘龙飞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李焱鑫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规划纲要》中呈现的美好愿景,给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这一关系到粤港澳三地居民根本利益和福祉的战略定位,究竟意味着什么?《南方》杂志记者就此专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所长庄伟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广东决策研究院旅游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铭建。

  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逻辑

  《南方》杂志:《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一战略定位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

  庄伟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多维度意义,其中经济是核心内容和枢纽,文化和旅游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规划纲要》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都市圈、世界旅游目的地,这将有助于在这一地区率先形成南粤海疆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旅游区域,打造未来全球最大湾区旅游目的地和国际都会旅游生活圈。

  这一战略定位的提出,将为大湾区文化旅游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对广东省文化旅游系统也是巨大的鼓舞。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大胆试,大胆闯,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李铭建: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克莱泽在其著作《城市的胜利》中指出,由于人才聚集、产业集聚、消费增长等资源聚集和有效供给,城市使得人类发展“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作为城市群一种形态的湾区的兴起,正是城市胜利的一种衍生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优质生活圈作为战略定位之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逻辑。

  我认为在宜居宜业宜游几个概念中,宜居宜业是根本,宜游是其需要提供的市场服务之一。比如本地游可以说是宜居的常态,而宜游主要是区域外旅游消费客流的导入,宜居宜业的城镇也应该是宜游的。

  协调发展在实质层面上仍需突破瓶颈

  《南方》杂志: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有哪些优势?当前最大的短板是什么?

  庄伟光:近年来,在政府主导和市场逻辑下,粤港澳三地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的流动越来越迅捷。随着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些都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优质生活圈的优势。

  虽然有很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基础,但要利用好这些资源,还需要观念上的改变,需要提升整体协调水平。当前,大湾区内的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在实质层面上仍有不少瓶颈需要突破。比如“一国两制”下的刚性约束形成大湾区旅游协作瓶颈;区域行政差异阻碍大湾区内旅游实质性合作的快速推进;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湾区内旅游协调整合难度加大;低效的旅游企业合作导致政府框架协议无法有效落地;旅游产品发展不平衡,不足以支撑庞大的休闲度假需求;等等。

  李铭建:粤港澳三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情感相融,生活交流频繁、文化互动多,这些都是打造优质生活圈的巨大优势。此外,该地区有数百年世界贸易形成的贸易网络和金融服务基础,有数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形成的工业和新兴产业雄厚实力,有较为发达的交通物流网络等,也为打造优质生活圈提供了基础。

  但与此同时,珠三角腹地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系统脆弱,交通网络毛细血管不足,城乡的社区自治能力薄弱等,也是重要的短板。与其他成熟的湾区相比,最大的短板还在于内地与港澳管理体制上的差异,这个瓶颈需要在一定领域进行突破。

  为宜居宜业宜游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

  《南方》杂志: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应该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庄伟光:首先,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相关顶层设计,并推出切实可行的落地措施。其次,关键是要更好地从供给端出发,为宜居宜业宜游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文化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有比较坚实的文化底蕴,应该要把这个文化自信重新激发起来。可以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来推动整个大湾区品质的提升,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打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打造更浓厚的文化氛围,给群众更好的生活、创业条件。

  加强区域整合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必然要求。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协作机制的建设,首先是要推进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同城化,推进联票优惠、驾照互认等措施;其次是推进大湾区文化旅游管理的协同化,在市场监管、认证等方面进行联合;最后是建立整合多方资源的专家智库,共建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大湾区旅游发展联盟,促进三地旅游行业的交流协作。

  李铭建:除了继续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置等宏观规划之外,还需要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文化软实力。尤其要鼓励区域内各个社会群体的良性互动,提升社区自治能力和提升居住者的归宿感。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等和大湾区建设结合起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活力,对大湾区建设中的文化资源给予充分尊重并善加引导。

  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共同建设

  《南方》杂志:这一战略定位将带来哪些机遇?在具体落地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庄伟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该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战略进行统筹考虑,一起为满足百姓的需求服务,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带来更大范围的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就是大约7000万居民的居住地,也是最大的外来人员客源地,提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世界旅游目的地等,能推动当地发展格局的改变,也将给粤东西北地区带来巨大的机遇。比如近几年对公共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港珠澳大桥通车、高铁延伸到粤东粤西等,这些不仅仅加快了各地的交流,也增强了文化的融合和文化圈的辐射范围。

  在具体落地过程中,我认为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有一个有战略性、规范性的制度设计,要按照顶层设计去推进一系列工作。其次不能是政府在台上唱戏,百姓在台下看戏,要将优质生活圈建设的理念根植到百姓的血液中去,成为他们的精神向往,发动他们主动参与、共同建设,让这一战略的具体落地成为几千万群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推进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李铭建: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在广州视察期间,对岭南历史文化传承的价值充分肯定,这也要求大湾区各地重新认识自身的文化资源价值和市场号召力。随着《规划纲要》的细化和落地实施,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形成一个不同的模式,就是湾区中的城市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必须在与整个区域互动发展中,时刻关注区域整体发展,不断调整本身宜居宜业宜游的市场、资源配置和产品供给。这种整体的动态的思维是长期的,同时也是具有挑战性的。这需要所有大湾区的城市加强协调,破除障碍,齐心协力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具体愿景。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