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镇党委书记的一天

2019-07-27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刘龙飞

  ◎《南方》杂志记者/刘龙飞 发自汕尾

  ◎本文责编/王宏旺

  7月18日,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党委书记叶涌华向《南方》杂志记者发来一条微信:近半个月来,河口镇北中村红色欢乐谷每天接待游客超过千人次,各项活动开展非常火爆。

  “和你上次来看的时候相比,现在变化很大。这是今年我们重点抓的一件事情,现在顺利推进,感到很欣慰,也希望能借此推动河口发展再上台阶。”微信中,叶涌华语气中充满兴奋。

  时间回溯到一个月前,6月18日,《南方》杂志记者跟随这位乡镇“一把手”一天的工作流程,督促推进省定红色村——北中村的建设,便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事实上,当天走进这里时,记者看到的还是一片繁忙的建设工地,没想到仅仅一个月,这里已经变身为一个热门景点。

  北中村发生的变化,是河口镇党委、政府开展工作的片段之一。通过跟随镇党委书记一天工作流程,以及对一些工作内容进行持续关注,记者试图用多个北中村一样的工作片段,记录一个典型基层乡镇的工作运行情况和乡镇干部的工作状态。

  关键词:下乡

  在“往下跑”中推进基层工作

  6月18日上午8点50分,当记者在河口镇政府会议室见到叶涌华时,他刚从县城回来。虽然刚刚开始上班不到20分钟,但他已经完成了当天的第一项工作:为了加快推进镇上一个项目,一大早跑到县里去了解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情况。

  “白天还有很多地方要去,只能利用早上先去跑了一下县里。”叶涌华说,因为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自己的上班时间经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安排,坚持早起,一大早就开展工作,已经成为很多镇干部的习惯。

  简短寒暄之后,叶涌华向记者介绍起了河口镇的基本情况。他介绍,河口镇位于汕尾市南部山区,共有18个行政村,总人口为6.2万人,镇域内有昂塘古洋楼、原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故居等历史文化景点……

  采访刚开始不久,叶涌华的手机便响了起来,接完电话后,一位工作人员又送过来一叠文件,半个多小时采访中,他一边介绍,一边回复电话、处理着一些资料和会议通知。

  上午9点30分,叶涌华的电话再次响了起来,听完电话之后,他站起来告诉记者,因为之前跟几个村干部约好了今天要去一个修路现场碰头,现在需要到村里去。

  驱车20多分钟后,记者跟随叶涌华来到河口镇北溪片区的一条村道上。刚一下车,正在村道旁的几位村民纷纷围过来跟他打招呼。

  西湖村党支部书记朱锦恒告诉记者,这条涉及6个村村民出行的村道比较窄,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出现堵车,几个村的村民早就想加宽,但却因为少数几户村民不同意占用他们的土地,一直没有办法动工。直到前一段时间,在镇干部的帮助下,才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并将修路提上了日程。沿线几个村的村干部今天自发组织对道路拓宽进行初步丈量,并邀请镇干部现场指导。

  与几位村干部进行详细交流之后,叶涌华给他们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上车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又一连打了几个电话。他告诉记者,今天还要去附近几个村走走。

  在文山村门山村民小组,跟村小组长朱政波等人交流去年油茶种植的经验,商量如何请外出年轻人回来帮忙继续发展油茶产业;在田墩村,对年轻的村支部书记朱伟枚主动带领村民扩建村道的做法表示赞赏,并一起商量下来应该如何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在凌坑村,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如何管护污水管道问题……记者观察到,2个多小时,叶涌华先后走了三个村庄,每到一个村,他都熟门熟路地到村干部、村民家里,坐下来跟他们聊天,村民也用当地擂茶招待,一路下来,他先后喝了五碗擂茶。

  叶涌华说,八项规定出台后,尤其是近年来基层减负力度的加大,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去扎实做基层工作,这对推动农村发展尤为重要。

  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叶涌华发现,农村人才缺乏,资源缺乏,经常是“想发展,没想法”“有想法,没办法”,乡镇干部要多“往下跑”,给农村发展出主意、找资源。另外,农村发展中经常面临着“政府搭台,没人唱戏”“政府干,农民看”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发动群众参与,要发动群众,乡镇干部就要“在‘往下跑’中联系群众,一点一滴推进各项工作”。

  关键词:项目

  既当“施工队长”,又当“救火队长”

  推动当地发展是乡镇干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地处山区的河口镇如何发展,叶涌华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给基层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但在政策、资金的具体落地中,不能用“撒胡椒面”的方式推进,而要从重点项目入手,以点、线、面结合取得突破。

  对河口镇正在加快推进的几个重点项目,叶涌华和镇干部们几乎每天都会去现场了解一下,看一看进度。

  中午12点20分,叶涌华来到河口镇对门村一处工地,向工地上的几个管理人员询问项目进度。他介绍,这个项目因为涉及拆迁的问题,一户村民的反对意见很大,甚至还出现了过激的行为,导致项目一时无法推进。为了推进工作,最近镇干部一直都在协调。

  “现在这个项目虽然初步解决了,但是还不能完全放心。”叶涌华说,基层项目推进中,因为征地拆迁带来的矛盾纠纷非常多,而让基层干部感到无奈的是,这些纠纷中,有些是合理的诉求,有些则是不合理的诉求,基层干部处理起来经常面临难题,协调矛盾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中午1点,在北中村“红色欢乐谷”景区里,顶着烈日,叶涌华一边检查着各个项目的建设进展,一边记录着自己在工地上发现的问题,从游览路线设计到景区壁画颜色,都是他关注的重点。

  他告诉记者,一年多来,每个镇领导班子成员都下沉到村里,每个人负责一个项目,从加强党建引领、成立股份制集体经营公司、发挥抖音渠道宣传,到建设红色不忘初心广场、特产店、足球场,再到景区内的路线设计,镇上为打造这个省定红色村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1点20分,在工地管理处吃工作餐。一边吃饭,他一边和长期驻守在这里的镇干部彭剑以及项目管理人员聊着刚才发现的问题。吃完饭,稍微休息之后,下午2点半,叶涌华又来到(中信)陆河南部新城建设指挥部,了解该项目筹备成立党支部的情况。

  “现在中央和省里对农村的扶持政策比较多,资金投入也不断加大。这需要我们在乡镇的发展中找好项目、干好项目、用好项目。”叶涌华说,实际上,不少地方在政策落地中仍面临很多难题,比如一些村没有完全将乡村社会的内生力量激活,农村党组织弱化虚化仍然严重,农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在一些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人才短缺、用地指标紧缺等问题。在对这些项目的推进中,乡镇干部经常要充当“救火队长”的角色。

  关键词:沟通

  多种方式化解“信任危机”

  一路上,接打电话,回复微信,成为叶涌华工作的另一项内容。他介绍,现在自己手机里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群,群里成员包括河口镇的村干部、村民代表、乡贤等各种人,这些“工作群”不仅是一种工作渠道,也是一个很好的传声器。

  叶涌华说,作为乡镇干部,被人误解是经常的事情,虽然会让人感到委屈,但也只能想各种办法去解决。

  由于镇党委镇政府工作思路统一,坚持对投入资金的使用不“撒胡椒面”,而是选择一两个村作为发展重点,这种做法遭到一些人的误解。甚至有人怀疑镇领导有私心,一些人在群里时不时说一些怪话,这一度让叶涌华感到委屈。

  五一期间,利用到河口镇游玩的游客数量较多、一些村尝到甜头的机会,叶涌华在多个群里发了自己写的一条信息,对镇党委镇政府的施政理念、发展决心等进行了详细说明,试图澄清一些人对镇里的误解。

  他将当时的这条信息截图发给了记者。记者发现,在这条微信中,既有他对发展思路进行的全面介绍,也有结合他此前在另外一个镇工作时从点到线到面推进建设的成功经验;还有明确的表态:作为镇干部,我们要更加吃透政策,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到“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

  对这条信息的内容,群里很多人都表示了支持和理解。在澄清误会的过程中,叶涌华感受深刻: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每做一件事情,他都会用各种渠道跟尽可能多的人去解释,并观察舆论的情况,进一步做出判断。

  “要推进工作,乡镇干部与群众必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叶涌华说,在推进改革,资金运用等过程中,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不可避免,双方很容易陷入“互不信任,工作无法开展”的状态,要推进工作,必须要做好沟通。

  事实上,当天在另一个群里,他不停用语音跟群里的人进行交流,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他介绍,这个群的建立,其实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三个多月前,当地村民朱翠珍打电话给他,说在山上捡到一只穿山甲和石豹,不知道怎么处理,有人想把它们吃掉。听到之后,他首先告诉他们,吃保护动物是违法的,应该放生。同时,他提出可以借此成立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很快,他牵头组织这个村的一些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拉起了微信群,并不时在群里对他们进行指导。几个月来,通过调动村民的热情,这个野生动物保护的行为也从线上走到了线下:村民不仅开始自发在村里开展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的宣传,还主动将村里的一些捕猎工具进行了回收。

  关键词:资源

  凝聚基层发展的“最大合力”

  下午4点20分,参加完一个传达上级文件会议之后,叶涌华又驱车前往广东三溪教育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溪公司”),与该公司负责人商量最近正在筹备的在全镇各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办留守儿童免费辅导班相关事宜。

  三溪公司董事长李敬中告诉记者,陆河乡贤在全国投资办学很多,办校数量超过400所,在校学生约70万人,其中又以河口外出乡贤办学最多。今年大年初三,利用外出乡贤过年回家的机会,镇上组织100多名外出乡贤开会,叶涌华重点介绍了河口的发展项目,并号召乡贤奉献社会,用自己手上的资源,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一些事情。

  “我们开办的民办中小学校虽然在外地,但经常需要搞拓展、夏令营等活动,也需要建设一些基地。这和河口打造乡村旅游基地的发展思路完全可以重合。”李敬中说,在镇干部的动员和帮助下,自己和其他几个乡贤决定在陆河县成立三溪公司,利用教育资源助力当地发展。

  叶涌华说,为了利用好乡贤和其他社会资源,一年多来,他和其他镇干部多次跑到广州、深圳、东莞等地,逐个找在外地的乡贤做动员,谈合作。通过发动乡贤和社会力量,也给当地发展带来了动力。

  2018年8月,河口镇发布《河口镇“免费医疗”倡议书》,首次提出“200元住院”的想法: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下,该镇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居民,在河口人民医院住院时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后,按起付线缴纳200元自付费用,剩余自付费用予以全额二次报销。今年3月1日,河口镇“免费医疗”正式实施。

  叶涌华介绍,这一项目从构想到落地中,乡贤和社会力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了二次报销落地,鼓励社会捐款,当时倡议书中称“250万元启动资金到位后及时实施”。短短几个月,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就筹集了大部分资金。同时,为了做好二次全额报销经费管理工作,在河口镇党委、镇政府、河口人民医院的多方推动下,经陆河县民政局批复,河口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促进会于2018年11月成立。促进会的主要职责是负担二次报销的全部经费,成员主要由当地的乡贤、企业家以及退休的公职人员组成。

  “只要是真正为群众的利益着想,为当地老百姓着想的事情,只要管理公开、公正,还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叶涌华说。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也遇到了资金、政策等压力,但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乡贤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最终让这些难题一一克服。

  离开三溪公司之后,已经是下午6点。为了加强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扶贫工作,当天晚上,叶涌华又赶到另外一个镇与来自深圳的一位扶贫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一起吃饭,饭桌上,一边吃着简单的工作餐,一边继续推介河口镇的发展情况。

  晚饭之后,已经是晚上8点多,乡村道路上已经寂静了下来,但叶涌华还要赶回镇里准备明天的工作,并为接下来去广州向一位乡贤争取支持民宿酒店做准备……

  深呼吸

  让“政策红利”激活基层“一池春水”

  乡镇干部是我国基层治理中“地基中的钢筋”,他们肩负着维护一方稳定、发展一方经济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在现实中面临着权小责大、基层工作的复杂性等问题,乡镇干部又是容易被忽视的群体。身处我国政权机构最前沿的乡镇干部,他们的工作状况怎样?在河口镇的采访,让《南方》杂志记者得以近距离观察乡镇干部的真实工作情况。

  一整天跟随采访,节奏很紧张。而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工作并不是文山会海或者检查接待,最主要的内容是下乡、推进项目。这样的工作节奏背后,反映的正是随着基层减负的推进,越来越多基层干部正在轻松上阵,扎根基层。

  除了一天的跟随之外,记者还进行了另一种方式的“蹲点”,那就是在采访中,被叶涌华拉入了很多个他是“群主”的朋友群。一个月来,群里的信息,记录了当地镇村干部、村民、乡贤等人在推进项目中的努力,虽然不时会有一些分歧和争论,但值得高兴的是,大多数问题都在协商中得到了解决。

  一系列项目的推进中,村民展现了极高的参与积极性,也体现了他们集思广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现象的背后,则是一系列乡村振兴发展政策的落地,以及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多项政策向农村倾斜,但基层要接得住这些政策,就需要基层干部的引导,需要激发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

  当前,乡镇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资金、人才、土地等制约因素。对乡镇干部来说,如何尽可能用好政策,如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是地方发展的关键,也是对能力的考验。值得重视的是,在他们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有一部分仍属于体制问题,这也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从更高层次进行统筹和破题。

  作为一个乡镇工作运行情况的样本,河口镇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更多的则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对当前乡镇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可以肯定的是,当前,随着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深入推进、基层减负等措施的落地,乡镇干部做事情将更有保障,干事情也会越来越顺畅。在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中,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也正在被激发,基层的发展热度也将得到提升。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